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们当前正处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的信息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信息意识有助于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获取最前沿的新闻信息,同时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够帮助新闻记者更好地进行新闻采访以及节目制作.文章共分为三部分来阐述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信息意识.首先就提高新闻记者信息意识的重要性展开探讨;接着对新闻信息价值进行多角度分析;最后,文章对如何提高新闻记者的信息意识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新闻记者在采访时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能力"决定着采访的效果,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是新闻存在的生命价值,记者的成功采访是对新闻价值的进一步体现。新闻记者在采访一则新闻时如何确定此消息的来源地和信息的真实性,那就取决于新闻线索的信息含量。如果是从党政机关信息简报上获取的文件信息,  相似文献   

3.
刘明辉 《新闻世界》2004,(10):31-31,72
新闻记者,经常被邀请(或指派)参加各式各样的会议,许多会议部有一份精心准备好的材料袋,到会者人手一册,这就是新闻库,但仅靠从一袋村料中挖掘出的信息,是水会写出多少令人叫好的新闻。  相似文献   

4.
刘红 《新闻战线》2015,(2):74-75
新闻记者具有一定的采访权,这是毋庸置疑的,新闻记者通过行使采访权进行信息传递、舆论监督等,促进信息的公开化,保障公民知情权。但是新闻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受多方面阻碍,很难有效地实施采访权,甚至人身权利屡遭侵害,这些现象不利于舆论监督功能的实施。特别是近几年,社会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主张法律保护人们的各项权利,新闻记者的采访更加困难,这些都影响着新闻舆论监督功能的实施。  相似文献   

5.
陈庆红 《新闻窗》2015,(3):84-85
随着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信息成为新闻媒体寻找新闻素材的主渠道。为了抢夺自媒体时代新闻的时效性,传统媒体纷纷利用网络资源采集新闻。本来,网络信息纷繁复杂,需要新闻记者调查核实。但由于部分媒体把关不严,新闻记者直接把网传消息搬上版面。网传式新闻降低了新闻的准确度和清晰度,甚至极易产生虚假新闻。在互联网时代,禁发网传式新闻当是媒体自觉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关系到新闻工作的成败,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本文就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做一粗浅的探讨。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在社会生产分工中,新闻职业担负着特殊的生产职责和社会职责,它是以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及其它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的职业。  相似文献   

7.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把握一个新闻事件的敏感点,引起人们对新闻的好奇和关注,是新闻采访和报道中的关键。如何能够把握这一点,就需要记者能够有着独特的信息意识,能够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这对于新闻采访报道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运用,更多的将注重于对新闻时事的关注,能够通过对新闻事件的观察,从而发掘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将决定着新闻采访报道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无论从事什么类型工作的记者,都应该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在这个各大众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掌握第一手新闻就是竞争的资本。然而作为一个财经新闻记者,更应该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当某些财经信息发生细微的变化时,财经新闻记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感知并且让大众知情,只有这样的记者才能算得上是一名合格的财经新闻记者。一切新闻都是靠最终的新闻坐实的结果来决定的,因此一名财经新闻记者如果能在第一时间把握信息,并且发布最准确的信息,那么这位记者就具有了相当高的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是一场比拼智力的"战斗",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由于采访对象的不配合、采访环境的限制以及新闻记者自身业务能力的不足等,往往很难帮助新闻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作为新闻记者业务能力的基本内容,采访技巧的运用尤为关键。在新闻采访环节中,新闻记者可以借助于完善系统的采访技巧,引导采访对象按照新闻记者的思路来回答问题,进而帮助记者获得全面的新闻信息,同时还能够缩短采访时间,提升采访效率。  相似文献   

10.
刘波  杜慧 《新闻传播》2006,(5):51-51
新闻是公众关心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这是郑保卫教授对众说纷纭的”新闻”定义进行了系统分析之后得出的最新的定义。显然,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来,这个定义更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今新闻信息的即时性特征。新闻记者常常深感苦恼的恰恰是,许多新闻事件在发生的瞬间,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而难以把握,这给对时间性要求相对严格的新闻消息采写制造了障碍。而事件发展的结果又多是不可预期的,等待结果的出现来形成完整报道则往往体现不出时效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任廷津 《新闻窗》2012,(5):43-44
著名记者李普说:“往往一条新闻的价值不在于文字上有多么优美,写作上有多么高明,而在于谁首先发现了它、报道了它。”发现新闻、抓新闻,对于信息价值大小能有正确的判别能力,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新闻敏感能力,即具有发现新闻的“特异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所说:“新闻记者是什么人?假使国家是一艘船,新闻记者就是站在船头的口望者。”  相似文献   

12.
蔡之国 《新闻通讯》2009,(10):31-32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角度的不同决定了观察事物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因此,法国叙述学家托多洛夫认为“角度具有第一位的意义”。当下新闻媒介的竞争并不完全是信息快慢和多寡的比拼,更多地是新闻角度的竞争,角度的不同往往是新闻文本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的"泛传播者"时代,首先有必要对新闻记者的身份进行界定,本文说的新闻记者,是指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专职的人员。更具体地说,根据新闻出版总署重新修订,并于2009年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的《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总则第四条的规定:"新闻记者,是指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  相似文献   

14.
新闻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写作新闻报道,从相关客观事实中进行采集进而分析出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信息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可以说,新闻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因此,新闻采访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新闻采访的艺术技巧更是新闻记者应该学习掌握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的真实性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对新闻的真实性非常重视,但各类假新闻仍不断出笼.《新闻记者》对2010年假新闻产生主体的研究发现:“涉假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记者”.①新闻记者受过新闻信息采编的专业培训,理当成为新闻真实的榜样,为何还会产生假新闻?本文试从政府与媒介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假新闻存在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和时效性是电视新闻的基本要求,记者对新闻采访的有效把握则是影响新闻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有效的采访和信息筛选进行新闻创作,是电视新闻记者的主要工作,因此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受到了普遍关注。当记者面临大量的新闻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对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不仅影响信息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新闻记者职业形象。本文着重针对电视新闻的职业素质与形象塑造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一个新闻记者的业务功底,不仅表现在捕获新闻线索的能力上,还表现在对新闻信息的解析、评判和取舍能力上。在筛选稿件过程中能果断放弃同样需要功底——而且是硬功底。  相似文献   

18.
姚莉 《新闻窗》2011,(3):50-51
作为信息传播者的新闻记者,其获得新闻信息的最根本、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新闻采访,事实是第一性的,只有通过采访,事实才能进入记者的视野,之后经过其"加工",最终成为被受众所接收的新闻;而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擅长新闻写作的与不会写的记者把事实报道出来,传播效果的差别可能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者的看家本领就是新闻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只有处理好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9.
在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载体,以其鲜活的画面将新闻信息及时并准确地传入到我们的耳目中。无论是国家政策信息还是生活资讯都以影像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些信息取决于高素质的电视台新闻记者,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台新闻记者其自身的采访能力及新闻敏感性都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就以电视台新闻记者的采访能力及新闻敏感性提升策略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20.
新闻记者使用新闻所特有的语言向公众呈现事实、真相和观念。所以,新闻语言就是借助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宣传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使用的特殊语言。它是表述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之一,既具有普通语言的共性,又有新闻语言自身的个性。新闻记者应该掌握好新闻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因为这是新闻语言功能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