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不同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各种特殊性必然使各自的审美心理打上宗教的印记:宗教观念的影响——由于不同宗教的教义存在着差异,使得信奉不同宗教的民族在对世界的观照、人物的评价和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宗教器物的影响——不同宗教所崇拜的不同器物对民族审美心理也产生影响,其中最集中体现宗教审美观念、并对信徒审美心理产生最大,影响的是偶像;宗教心理的渗透——宗教心理的某些成分直接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特色,宗教心理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时代需求中转化为民族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2.
蕴含主体自由天性的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式意义,它衍生出主体诗意生存的感受。在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审美场里,诗意生存的感受从诗化的生态审美感官、诗化的快悦通感、艺术人生的美感享受中生发。诗意生存感受作为一种生态美感,贯穿于少数民族艺术生态审美的全程全域。具体审美过程中,诸感官的联动及审美心理的运行规程,反映了少数民族艺术诗意生存感受生发的机制和生态审美的超循环特征。  相似文献   

3.
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绮丽的艺术表现形式,他们在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人文道德伦理和宗教神灵崇拜的共同作用和制导之下形成并发展了本民族特点的视觉审美心理,探究藏民族的视觉审美心理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察藏民族的文化艺术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人类天生具有审美探究心理,包括审美求异心理和审美求同心理.审美求异心理要求中国文学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应努力保持民族特色,给世界其他民族的读者以新奇感;审美求同心理则要求中国文学在弘扬民族性的同时,以世界其他民族读者所熟悉的艺术形式消除其审美理解的障碍,唤起他们的审美兴趣.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内在地制约了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交融互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民族语言往往被本民族视为“完美无缺”并引以为自豪,民族语言在其历史过程中总是同民族审美心理同步发展的。民族语言的美最集中、最典型地体现于民族文学和民族艺术之中。客观评价民族语言的审美价值,就要正确认识民族语言的审美特征。把外语摒除在民族审美领域之外的作法是狭隘的。只有熟练掌握外语才能充分领略外语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对联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联是世界文苑中绝无仅有的奇葩,它是由中国汉字特点所形成的,由中国古典诗赋升华的艺术珍品。在民族文化、民族风尚、民族心理、民族审美情趣的长期孕育下,对联创作成了一定规范,要求对仗工整,格律严谨,词语典雅,寓意深刻。它与书法融为一体、从而成为璀灿的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本文试图探索其音律美、结构美、构图美、意境美、情致美、诙谐美、哲理美及其相互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的悲剧与艺术美学中的悲剧不是同一概念,这是认识这一课题的前提条件.任何一门艺术都来源于现实主体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又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环境,一定阶级、国家和民族的时间活动.这种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文化氛围下形成的特定国家民族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经过长时间文化沉淀,便形成了特定的审美心理.就审美心理而言,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心理与西方的悲剧审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一点从悲剧的表达形式上就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艺术范畴发展史,可视为该民族以元范畴为逻辑起点和思辨核心的审美心理发展的历史流程;而艺术范畴体系,则是该元范畴符合审美心理规律的历史的展开,并且呈运动状态的、逻辑有序的基本概念系统。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乃是元范畴“道”随历史分期发展向二级本质(范畴)转化,并由第三级子范畴(具体艺术范畴)从意动、形态、价值等三个层面上的展开所构成的审美心理一思维之网。道与艺术形象的对立统一,是贯穿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发展史始终的基本矛盾。其本身具有自我运动的特点:一是道由外在于艺术而逐渐渗入艺术,最终完全艺术化;二是道由外在于艺术主体而逐渐内化于艺术主体。  相似文献   

9.
先秦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教化传统的民族,先秦美学高度重视审美与艺术在陶冶、协和、提高人们的伦理道德感情方面的心理功能,强调艺术对个人道德修养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先秦美学以伦理道德为中心,强调善与美的统一,推崇中和之美,对现代音乐审美和音乐教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油画作为异质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传播与移植在与东方化的碰撞与冲突的同时,也开始经受中国传统化与民族审美心理的整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和整体地被评价的,否则就有可能失去其原有的价值或发生质的变化。中国油画如果脱离了中国化情境和民族审美心理,就只能永远步西方油画之后尘。确立中国传统化地位,深入研究与了解东西方艺术的本质特性,建立具有民族审美心理的美学思想体系,是中国油画得以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对变态心理做人文基准的界定,是全面客观认识心理异化现象的重要方面。生命自由与感知失衡的冲突,以至冲破心理承受阈限,是根本标准。变态心理艺术化的过程,怎样加强审美趋动、深化审美语境、锻炼审美感悟,均为审美心理学和艺术学已经忽略而又不该忽略的课题。社会心理学与艺术美学结合形成的核心论点是:厚重的人文关怀借助艺术智慧构建出特别的难以参透和言尽的情感领域-通过艺术想象,满足人类自娱自足心理,通过艺术真实,强化人类自在、自省意识;通过艺术透视,拓展人类自知、自责胸怀。变态心理艺术化承载的是文化反思和生命自由的呼吁。  相似文献   

12.
古代审美感应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感应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感情发生的经典理论,具有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其功能既体现在审美创造方面,也体现在审美欣赏方面。审美感应论涉及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艺术活动的本质及古代艺术的审美理想等重大理论问题。古代宇宙创生论及“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影响了审美感应论的生成。审美感应论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楚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底蕴和奇巧瑰丽的外观,为文化界人士所瞩目.其中,最为令人叹为观止就是造型独树一帜、色彩艳丽和充满感性想象的楚艺术.楚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先秦楚人的审美意识不无关系,大量的文献及考古资料表明先秦楚人认知中充满着母性意识和生命意识,其与同时期北方中原艺术相比较,从审美意象、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蕴方面都呈现极具个性的审美特征,即阴柔美.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饮食器具是蒙古族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饮食民俗为基础 ,其文化观念及美学体系属于精神实用类。作为器具艺术 ,它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民族性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日本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美学特征:即佛教的"无常"观念对日本建筑样式的影响;顺其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建筑理念;"幽暗为美"的"阴翳"审美心理特色和禅宗的审美情趣在建筑和园林造型上的反映,同时也揭示了日本民族审美心理与建筑特点之间的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幽玄"范畴的审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玄”作为日本审美意识中的核心范畴,充分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欣赏的审美情态。它在被引入艺术领域时虽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但“情韵隽永”的“余情”之美和空寂恬淡的审美风格被称为最高品位的、最风雅的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普列汉诺夫对艺术与社会心理关系问题的研究以及关于社会心理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中间环节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对于当代审美文化发展,建设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马相如提出的"得之于内"说,既表述了辞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极言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包容性和时空的无限性,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文艺审美创作,它揭示了中国美学所崇尚的文艺审美创作自由创新的美学精神。而其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恢弘的气概和创新的美学精神又同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石涛生活、艺术经历的深入研究 ,以新的视角去探讨其生活经历对美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 ,重新认识石涛美学思想对当代美术理论研究、美术创作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先后断裂为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后者是对前者在美学上的反思和超越.作为美学范畴之一,审美现代性的建立自然离不开审美距离这一理论.德国社会学家和美学家的西美尔正是在审美距离的基础上,从生活距离和艺术距离两个维度丰富了前人的“距离说”,并将其运用到时尚理论,他详细深入地分析了时尚如何同过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实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时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