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的武举     
<正> 唐代创设的武举,属于科举制中专门选拔武艺人才的常科科目。它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使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堪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和军事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页。一、武举的内容及实施过程唐代武举属于科举制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常科科目。唐代武举考生的来源,因当时未设武学,各类学校通常亦不教授武艺,故惟有乡贡  相似文献   

2.
宋武举制度体系的发展较唐时期相对完善,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崇文抑武的异化特征。该文通过资料法,对我国宋代武举体系进行了探究。分析表明这种异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宋代武举考试内容表现出以文为主;宋代封建皇权重文治不重视武举选拔;武将人才的补充和晋升渠道不以武举选拔为主;宋代理学思潮崇文抑武的特征对其武举科考的消极影响;以及宋代政治腐败都加剧了宋代武举崇文抑武的这一异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孟二冬教授生前所著《登科记考补正》一书中新增武贡举及第22人,而从唐代武举科目设置的时间看,张山舄等4人不可能是武贡举出身,从对地方志和墓志等相关史料的分析来看,没有任何可靠的史料来确认舒贺等7人是武贡举出身,真正属于武贡举及第的只有马元埸等11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史上的一次创举。在屡经更迭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以其"选士公平"的特点得以发展和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成为历代统治者选拔官员的重要手段,并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共产生状元750位.进士11万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复杂完善,了解当时的教育考试制度和形式,其整体文化内涵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析辟科举取士制度的衰亡教训,古为今用,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现存史料,主要是利用近年来公布的《全唐文补遗》等墓志资料,对唐代14位武贡举及第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同时对考生年龄、分布、身份,以及武举人及第时间、授职和终官、武贡举与武制举的区别等情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科举制度诞生于隋唐时期,是隋唐以后中国历代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在封建社会,这种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更是封建王朝吸引人才充实政权的主要方式。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并推动着中华文化圈的发展与扩大。随着中华文化圈的不断扩大,科举制度也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甚至西方国家和地区。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方式被引入欧洲地区。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仍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选官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日本自公元630年开始派遣遣唐使以来,积极吸收中国文化,在“大化改新”之后,积极仿效中国,颁布一系列法典,积极引进中国的律令制度,实行了与唐制基本相同的贡举制。比较分析中、日两国这种选官制度对中国现在的公务员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小学教学参考》2005,(7):49-49
今年是中国废科举一百年。近些年来,学术界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很多重新检讨。正面的评价逐渐趋多。科举可能有很多缺点,但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科举制度选拔的多数还是有才能的人。比如,在中国完成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那些人,如蔡元培、严修、蒋梦麟、张寿镛等,都是有功名的人。  相似文献   

10.
治国之道,首在选才。封建社会中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与今天的高考制度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而且二者在精神实质、特点、功能、方式等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科举制度因其种种弊端已被历史所淘汰,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当今社会批评和争议的热门话题,因此考察古代科举制,寻找历史之鉴,以改革和完善今天的高考制度,使其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比较1.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其中又以科举制为中心环节。这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