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依赖于大众媒介、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研究大众文化,首先应摒弃的是站在精英立场,应打破文化研究的精英立场,消除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国家喉舌、民众依托的大众媒体的自律和责任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等精英群体对文化的使命感和创新的勇气和能力都是大众文化走出僵局的支撑。部分大众媒介及部分受众的批判和相应反思正是一股将现有大众文化相关事物走得更好更远的主要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是理解诸如佳娅特丽·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家理论的切入点,也是解读像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等后殖民作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多重文化身份预设了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对于伍尔夫这样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同样重要.简单地将伍尔夫的创作归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的代表无法揭示其作品纵深的文化取向.伍尔夫在创作精英文学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她的文学创作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同时表明她"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在叙事对象、叙事模式和叙事观念等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了其特有的先锋性。这些先锋性是在两方后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为反叛80年代前期文学叙事中的精英意识而产生的。但这种反叛并不彻底,透过对精英意识的表层反叛,看到的却是对精英意识的深层皈依。  相似文献   

4.
托尼·哈里森:一个分裂的自我,两种叙事的声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尼·哈里森是英国当代大众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具有典型的双声性,充满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峙的声音,反映了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在语言层面上的对立和交锋.他的诗歌语言既有高雅文字也有粗俗的狂欢话语,反映了诗人对精英文化、教育、文学传统接受且又颠覆的矛盾态度以及诗人从平民子弟到精英诗人自我裂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生活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找到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它自由平等,去权威、去规章制度的理想状态,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本文采用狂欢化理论解读金斯利.艾米斯的代表作《幸运的吉姆》,主要从吉姆的笑,小丑、傻瓜形象和广场狂欢三方面来论证其狂欢性,旨在揭示这部喜剧作品颠覆高校权威、精英文化和英国等级制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正>20世纪末,中国进入大变革时代,社会文化急剧转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大众文化迅速占领文化市场。一般认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是一对矛盾对立的存在。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文化,是高雅文化,是用来载道的、用来启蒙的,它强调对于纯粹精神价值的维护和追求。而大众文化从价值取向来说,和精英文化完  相似文献   

7.
作为在“80后”的众多写手中影响最大、明星效应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位写手,韩寒成功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商业和文化层面的原因。文化工业通过对韩寒的“叛逆”文化符号的打造,在受众心目中造成韩寒反叛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印象。实际上,韩寒“叛逆”符号的能指后面的所指意义是空洞的。而受众之所以会追捧这种空洞的“叛逆”一方面导缘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反叛思潮,另一方面与这个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有关。  相似文献   

8.
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刘成思,陈阳"大众文化"也有人译为"通俗文化",英文为"popularCulture"或"massCulture",是相对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highCulture)、"严肃文化"而言的。"大众文化"这个词汇20世纪最早...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风光无限,文化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一天天在缩小,主流、经典、高雅的文化何以哺育深患偏食症的大众,怎样才能避免文化生态的恶化,这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特定的考察视角,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0.
金斯利·艾米斯是二战后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同时也是英国“愤怒的青年”小说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幸运的吉姆》讲述了一个出身于中下层社会的知识青年吉姆·迪克森在一家大学任教但不容于重视出身的上层社会而闹得笑话百出的故事。金斯利·艾米斯一方面表现了主人公吉姆所处的“沉重”的世界;另一方面他也借用“轻逸”的视觉意象、轻质的语言和人物形象,表达了主人公对沉重的主流文化的成功抗击。  相似文献   

11.
恶搞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流行的文化.正确看待恶搞,首先是要承认它的客观存在.在恶搞作品中,不难看出这些草根艺术家的艺术潜质,谁也无法否认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其次就是要正确看待它的存在.恶搞作品是典型的草根艺术,草根和精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精英的高雅艺术文化,草根的平民艺术文化.我们不要同化草根艺术,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不妨考虑草根文化与精英艺术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
一、大众文化的产生、形成及其本质 大众文化最早出现在西方,直接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大众对文化的创造与享有,以及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非常复杂的关联与互动。在文化上,与之相对峙的是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开始,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有所区别,大众文化似乎包含更多的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13.
当前,山寨名牌的不断涌现和扩散,恰恰是弱势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受压抑的表征。置身于"歧视性对比"的畸形消费机制,弱势消费群体若想谋求特定场域的话语发声机会,便惟有通过力挺"山寨名牌"这种差异性的消费实践来构筑成功者身份,进而在消费山寨名牌符号价值的自我救赎中实现对精英消费意识的颠覆和对抗。就本质而言,山寨名牌消费是一种"拟象",是对权威、正统的反叛与制衡。它表征着"非主流"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发起的极端消解和挑战,其力量源于它认为与消费霸权的对峙必将导致消费场域中话语秩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文学无门槛     
<正>《水浒》堪称一部气势恢宏的农民起义史诗,可是当初成书的时候作者都不敢署上大名。这很大程度上怕是要"归功"于那些刻意为文化设置门槛的人。那些自认文学精英的人,自然是瞧不上"旁门左道"的,认为唯有汉赋、唐诗、宋词这类高雅文学方可登堂入室。在这些人眼中,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门槛横亘于文学殿堂的门口。于是乎,诸如元杂剧、明清小说之类的新兴文学便被当时的文化精英们不屑地扔出文学殿堂,只能由市井的歌伎戏子、评书艺人口口相传。然而,这些作品当真如此不堪?自然不是,  相似文献   

15.
朱峰  曲静 《海外英语》2015,(3):210-211
21世纪初,日常生活再次成为许多现代批判性分析的焦点,贫穷、异化和附庸性等都是属于人们抵制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日常生活经验。该文将从日常空间和消费实践角度分析金斯利·艾米斯的代表作《幸运的吉姆》。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反英雄"形象—吉姆·狄克逊,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实践者,以一个"他者"的形象反抗着他所处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中,通过对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研究,指出其实质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典型演变为"他者"的文化形态由此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工业产品和商品已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文化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而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商业化的逻辑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思维。主要通过分析中国影视发展的进程来阐释不同历史时期的商业文化对影视审美文化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雅艺术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感及其在群众中的认可度问题即愈来愈成为一个问题。以此来看,我们可以将"高雅艺术进大学"看作一个音乐融冰的过场,其核心和主旨就是实现艺术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回归与还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对河西宝卷中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和狂欢性特点做了解构。河西宝卷通过二元对立和狂欢性这两种结构方式,张扬了女性对自我价值与自由的追求,这种追求恰是对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精英文化的颠覆与反叛。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精英文化随着"救亡"运动的兴起与推进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精英文化在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分离的同时,也开始自身的嬗变。由于历史的特殊性,精英文化的发展既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又与现代化的展开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考察精英文化的发展进程,对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