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传媒》2011,(7):149
由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面向全球推出的"中国网事新媒体客户端"日前上线,这是国内首个集文字、摄影、视频、微博报道于一体的"融媒体"新闻信息产品终端。"这是新华社全面推进战略转型,加快实现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由面向媒体  相似文献   

2.
《新闻记者》2012,(8):86
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阅读中国》(Readchina)近日"登陆"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用户下载后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触摸到"最新发生的重要财经新闻以及对中国经济新闻的专业解读。《阅读中国》英文版聚焦财经领域深度报道,主要栏目包  相似文献   

3.
微博在中国发展至第三个年头,出现了一些新的、耐人寻味的趋势.其中最引入注目的,莫过于以中央级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大举进驻". 2012年7月22日凌晨,人民日报微博在北京大雨之中上线,一周之内连发180余条微博,收获了15万粉丝以及舆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随后也开设了准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和"央视评论员",加入了已包括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等主流媒体的法人微博阵营.而新华社著名栏目"中国网事"的微博也于2012年发力,从8月31日开始连续报道方大国事件之后,粉丝数由8月底的20万,迅速飙升至150万.新华社总编室主任刘思扬称:中国网事改变了主流媒体对网络报道迟缓而不迅速、表面而不深刻、分散而不集中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万小广 《青年记者》2012,(18):28-29
时政报道是媒体的必争之地和战略制高点.在网络时代,包括通讯社在内的传统媒体受到网络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也发生在时政报道领域.如何面对网络时代新的舆论生态,进行时政报道的创新与转型?本文以新华社2010年创立的《中国网事》栏目为例,介绍该栏目在时政报道方面的探索与经验,并探讨传统媒体时政报道转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自1946年在香港建立第一个海外分社,到2008年半个多世纪里,新华社在海外设立了102个分支机构.2008年9月,新华社在《2008-2015工作设想》中提出大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在2015年之前初步建成覆盖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三年来,新华社海外分社数量以每年20个左右的速度递增.如今,162个海外分社如同遍布全球的新闻雷达站,24小州不间断地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及时寸准确向全球发布新I闻信息.  相似文献   

6.
传媒资讯     
《记者摇篮》2012,(8):67-68
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阅读中国》(Read China)近日"登陆"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用户下载后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触摸到"最新发生的重要财经新闻以及对中国经济新闻的专业解读。《阅读中国》英文版聚焦财经领域深度报道,面向全球关注中国经济的中高端人士,主要栏目包括封面故事、经济观察、中国百问、在华外企等,通过一键分享、评论反馈等实现与用户互动。专设的彩虹桥栏目支持中外企业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问世  相似文献   

7.
肖擎 《新闻前哨》2013,(9):46-46,63
2012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出评论栏目——"你好,明天",每天临近午夜更新。这个栏目紧扣热点,积极发声,精炼有度,既区别于《人民日报》的纸媒评论,也区别于网络微博上的"散户"评论。随后,一些传统媒体相继推出微博评论栏目,如新华社新华视点的"新华微评",《南方都市报》的"南评晚钟",《新京报》的"新京报快评"等。还有一些媒体,虽未以特定栏目命名,但观点、态度大量存在于微博文字中,都各自赢得了关注。这些媒体都有自己的传统评论样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媒体"一直是传媒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从最开始,新华社记者一边写稿一边拍照一边出镜的"草根"全媒体,到十八大上,网媒记者头戴高清视频设备,一手持相机,一手发微博,蹲下打开笔记本就发稿的"现代"全媒体;从过去只能在《湖北日报》上看文字图片,到现在拿起手机扫二维码看视频;从以前大段时间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到如今碎片化时间,使用移动终端获取资讯,分享互动。技术手段的发展,让全媒体报道手段日趋多样、报道内容日益多元、媒体界限愈发模糊。传统的报纸、电视和电台属性,在网络媒体形态下融  相似文献   

9.
新兴传媒     
《传媒》2012,(8):8
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问世7月初,新华社首款新闻类互动数字杂志《阅读中国》"登陆"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用户下载后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触摸到"最新发生的重要财经新闻以及对中国经济新闻的专业解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传播的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融接点何在?主流传统媒体如何引导舆论?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第一次以互联网为综合报道对象,以网络为信源渠道,利用网络培养、开发新闻信息,运用陈述、调查、核实、盘点、分析等手段迫近新闻真相。这个栏目打破信源相对封闭的状况,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网络丰富细节,既讲好了故事,又正面引导了舆论。借助新媒体宣传提高栏目品牌影响力,通过全媒体的分层运作,利用全媒体终端展示报道成果,最大限度发挥了整体传播效应。中国网事栏目的成功,关键是找准了融接点,以权威调查融接开放信源,以主流舆论融接网络舆论。这个栏目的探索和尝试,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提供了典范,在全媒体时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者》2012,(10):36
编者按:近期,《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中国网事"官方微博风生水起,增添了不少业内人士信心——传统媒体也可以做好新媒体!虽然在微博平台上取得一定成功,但还有不少问题亟待研讨与解决:传统媒体与官方微博间风格与定位的差异尺度该如何把握?微博在赚人气的同时有望赢利吗?如何平衡传统媒体自身与微博平台的关系使之良性促进?本  相似文献   

12.
微博与微博话题微博,即微博客,指用户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是140字以内的文字(可附加图片。为满足超过140字的信息,现在又出现了文转图功能,可以发布更多的文字)信息。除了通过电脑在网络上发布外,国内主要微博运行商还发布了依据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手机微博发布工具;还可以通过捆绑微博账号与手机号码,通过短信、彩信进行发布。  相似文献   

13.
传媒读库     
《新闻世界》2009,(2):118-118
《中国网事2008》;《做新闻》;《中西方新闻战》;《新华社记者笔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岁月》  相似文献   

14.
《民生随身拍》是武城县广播电视台在《武城新闻》中开设的一档民生栏目,该栏目以“关注民生”为宗旨,以“群众爱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关注记者遇不到、看不到、拍不到的地方,以广大观众拍摄的视频或图片加文字配音的形式,对其反映的问题和现象进行剖析.栏目架起了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桥梁,成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倾吐心声、表达意见的公共平台.下面以《民生随身拍》的报道为例,分析如何把握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15.
汪联权 《新闻窗》2008,(5):124-124
新华通讯社,通过文字、图片、图表等通稿、专线稿、专特稿,国内、国际参考报道等传统形式的报道和以网络、音频、视频、手机短信等新形式的报道,担负着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国家通讯社、消息总汇和世界性通讯社的职能。这些报道形式以及各种新闻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新华社全球卫星广播网实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多媒体新闻信息编辑系统在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的全面试用,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一改形式单一,文字、图片和图表相分离的陈旧面貌,正式迈入融文字、图片、图表、音频和视频为一体、互动的多媒体新闻信息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微博是指长度在140字以内,用户通过电脑、手机上网发布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一种新型传播形式.微博的盛行与今年两会的召开几乎处于同一时间段,在两会报道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客观上促成了"微博议政"的现象.笔者认为,"微博议政"即网民利用微博这个平台谈论时事,政策,发表观点的一种现象.微博使两会更"潮",而两会使微博表现出更广泛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2010年"两会"期间,国内多家报业启动"全媒体"报道阵容,充分融合各种报道形式和传播介质,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报道形式,通过报纸、网络、手机、微博等各种传播载体,全方位传递两会声音、解读两会精神、反馈民情民意,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微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即微博客,源自于英文单词microblog,又被称为"围脖".作为Web2.0的产物,微博属于博客的一种形式,但单篇的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国内通常为140个汉字),使用户能够通过微博融合的多种渠道(包括网页、手机、即时通讯、博客、SNS社区、论坛等)发布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的信息,具有内容碎片化、使用方式便捷、传播迅速、交互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3,(6):2-3
央视打造春节公益广告央视多个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关爱老人——爸爸的谎言篇》、《关爱老人——妈妈的等待篇》、《关爱失智老人——打包篇》、《春节回家篇》等多条"回家"系列公益广告。"新华社法人微博发布厅"上线2月1日,"新华社法人微博发布厅"在新华网、腾讯网等网站正式亮相。"新华社法人微博发布厅"集中展示了新华社旗下名牌栏目、社办报刊等百余个法人微博账号,集成权威优质资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