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挑选好照片的原则:“你要让我吃惊” 曾:中国报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摄影记者,少有图片编辑。近几年情况有所改变,一些重视摄影报道的报纸开始高薪聘请图片编辑,还有些新兴的报刊聘请专职的图片编辑,使用摄影自由撰稿人。中国新闻摄影界目前也十分关注图片编辑的工作方式。《解放报》的图片编辑是怎样工作的?一张照片从选择到最终印刷,大致流程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2.
身为版面编辑,碰见记者,常听到这样的问话:“近来缺什么稿子?”我的回答:“缺消息。”当编辑的,总希望自己编排的报纸版面为人称道。要做到这一步,办法自然很多:精心的设计,精美的图片,能使版面增色;精采的通讯和评论等,也能吸引不少读者。但报纸既为“新闻纸”,就得把提供新闻放在第一位,尤  相似文献   

3.
新闻摄影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成功的图片编辑,而贫乏的图片编辑则可能扼杀新闻摄影的灵魂。 图片越多越好吗 一张报纸如何体现对图片的重视?从目前国内外报纸版面上图片安排的情况可以看出,同行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尽相同。同样是严  相似文献   

4.
当前,报界存在着图片编辑工作被忽视的现象。要搞好图片报道工作,着眼点在哪里?主要精力应当放在什么地方?本文介绍的中国妇女报摄影部主任王裕量重视图片编辑工作、重视图片通联工作的事迹,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5.
当前,报界存在着图片编辑工作被忽视的现象。要搞好图片报道工作,着眼点在哪里?主要精力应当放在什么地方?本文介绍的中国妇女报摄影部主任王裕量重视图片编辑工作、重视图片通联工作的事迹,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6.
赵纯克 《新闻导刊》2006,(6):37-37,36
报纸重视新闻图片的今天.图片编辑地位也逐步得到加强和重视.如何使新闻图片在报纸上出彩.这是图片编辑起码的责任和时时面对的挑战。我在多年的摄影部主任和图片总监的岗位实践.体会到要做好图片编辑起码要具备有“用心、尽心、精心”等。  相似文献   

7.
曾璜 《记者摇篮》2006,(4):46-46
在图片编辑的过程中,图片编辑要尽可能地回答以下这些问题:照片是否达到了媒介所接受的技术质量?倘若技术质量不够好,是否影响到图片的信息传播?后期的加工处理能否改善图片的视觉表现?剪裁能否增加图片的表现力?这张图片的视觉信息是否为文字所无法表达?这张照片视觉有意思吗?说明怎样写能增图片的信息量?照片在版面上不影响读者接受视觉信息的最小尺寸是多大?什么样的版式可以最好地表现图片?一张图片够吗?是否需要二张?或多张照片来补充?哪张是抓拍的照片?哪张是摆拍的照片?哪张是可信度最高的照片?这个场景允许摆拍吗?哪张照片最真实地…  相似文献   

8.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9.
我1978年进县广播站当编辑,一位好友开导说:“那是个‘出生入死’的地方,不可呆长。”我听了有点摸不着头脑:“啥叫‘出生入死’?”他说:“广播这一行待遇差,‘进步’慢,入了行就甭想有什么发达,只能当一辈子末流编辑”。我就此请教一位老编辑,他反问我:“你爱不爱广播这一行?”我说:“爱呀,不爱咋进  相似文献   

10.
新长铁路江苏段建成通车,一位通讯员“拍摄”了一组“新闻”图片,标题是《我能摸摸火车吗?》发给新华日报编辑部,编辑看了会心一笑,弃于纸篓,因为这是一组照着一幅优秀新闻照片仿制出的“新闻”。类似这种用“仿制”法采写的“雷同新闻”在许多媒体并不鲜见。如2004年《苏州日  相似文献   

11.
高桦 《青年记者》2003,(10):35-35
在报纸崇尚两翼齐飞的今天, 图片编辑的地位也在逐步得到加强和重视,这对图片编辑们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报业的发展,离不开新闻摄影。在经济界, 流行着这样一个观点:“赚钱的项目是策划出来的”。美国《生活》杂志曾在新闻摄影史上创下了辉煌的业绩,这与他们图片编辑的高超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自己在图片编辑岗位上几年的实践总结出的经验来看,我认为要做好图片编辑,起码要具备“三只眼”。  相似文献   

12.
以整合的观念审视新闻摄影--兼谈图片总监的作用与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已进入视觉传播时代。随着报纸版数越来越多,对图片的需求几乎呈几何级增长。呼唤新闻摄影运营机制创新每天都有大量的图片在报纸系统内流动,在很多时候,摄影记者的采访处于一种盲目中。他不知道,我这张图片能发吗?会发多大?从哪个角度拍是报纸所需要的?同样,编辑也处于盲目中。他不知道今天会有什么样的图片?除了眼前这些照片之外,那个新闻现场,本来还可以有什么样的画面?摄影部门和文字部门相比,在采编结构中所占比重、内容分工和管理上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文字部门往往是金字塔结构,不但线索丰富而且分工细化;而摄影,往往是一个记者…  相似文献   

13.
时下发生“意识错位”的编辑已不在少数,尤其是近年来的职称评定与好新闻评选,更令这一岗位上的从业者若有所悟,已出现“改弦易辙”的趋向。何为编辑的“意识错位”?产生的原因何在?且听两位青年编辑的一番探讨对话: 甲:不知你感觉到了没有,不安心编辑工作,希望像记者一样“跑单帮”的编辑,似有增多的趋势。而这样的编辑,往往又是报纸版面的骨干力量。这种编辑“意识错位”的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乙:谈“意识错位”问题,我看还是具体一点好。比如我,作为一名地方小报的编辑,确实为面前的二难选择而苦恼:选编稿件和编版应当是我的主业,可是这样的主业都难以在工作鉴定、职称评  相似文献   

14.
年过半百的曹仁义获得了“范长江新闻奖”自然感慨万端。他把诸多感想浓缩成这么几句话:“我们这代人从小到大杆是党培养的,一辈子都与党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是党给我们创造了条件。”他的激动里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从事新闻工作28年,基本上都是当编辑。一个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获得此项奖励,这对我和我身边的编辑们都是一种认可。”的确,就象多数观众只知道演员而不知道编剧一样,许多听众也只知道播音员而不知道编辑。老曹说:“这不是一种‘苦,吗?不过,想追求知名度,我就不当编辑了。”曹仁义属于创造型、开拓型的编辑。这些年,他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提这样的问题:“我能再干点什么?”  相似文献   

15.
身为版面编辑,碰见记者,常听到这样的问话:“近来缺什么稿子?”我的回答:“缺消息。”当编辑的,总希望自己编排的报纸版面为人称道。要做到这一步,办法自然很多:精心的设计,精美的图片,能使版面增色;精采的通讯和评论等,也能吸引不少读者。但报纸既为“新闻纸”,就得把提供新闻放在第一位,尤其要多为读者提供“独家新闻”。通讯、评论等虽然很重要,但适量即可,消息的需要量却大得多。然而,在一些报纸的编辑部里,消息常常成为“缺门货”。编辑手头没有多少“本报讯”可编用,只好用大块头通讯充塞版面,或者靠通讯社电稿度日子。例如有一家全国性报纸,一版主要登消息,今年一季度平均每天刊登十  相似文献   

16.
编辑这一行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些什么?这里,我不打算在理论上阐述它的重要性之类,而想就我所接触到的我国前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们在编辑方面的嘉言懿行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总要看一遍”当编辑就要看稿子,这是编辑起码的任务和职责。老一辈编辑对这个“职责和任务”是看得很神圣的。已故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靳以1957年曾对《文艺报》的一位同志说:我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也谈不出多少经验,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问心无愧:我没有埋没人才。不论是谁投来的稿件,不论是长篇短篇,我总要看一遍,一个编辑,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17.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众多的平面媒体的读者调查表明,读者阅读时,读图占阅读时间的百分比是第一位的,所以在报业竞争中,各报社对图片的运用与重视,已自觉与不自觉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能文能拍“文武双全”的摄影记者也成了紧俏“商品”。图片编辑在报纸编辑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纵观全国报纸图片运用得出色的报纸,如《中国日报》、《人民日报&;#183;华东版》、《中国青年报》等,除了有一支很强的摄影记者队伍外,还有很强的图片编辑作后盾。  相似文献   

19.
稿酬的麻烦     
石湾 《传媒》2003,(5):17-17
对于一个从事写作的人来说,作品一经发表就能得到一笔稿酬,这本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何来麻烦呢? 先从我最近碰到的一件事说起—— 有天下班回家,家人转告我,某杂志的一位编辑打来电话,说我的一篇稿子将在下一期刊物上发表,删了一点文字,请我谅解,云云。我听了之后,很为这位编辑的认真负责精神而感动。这位编辑本身也是作家,对我稿子所作的删节,肯定不会伤筋动骨,还或许会更出彩呢!没过多久,我就如期收到了样刊。翻开一看,却不禁大吃一惊:我的这篇稿子竟被拦腰砍了一刀,将前半部分的四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说法:编辑便是修修补补、增增删删、核核对对、推推敲敲……一个‘便是’、一堆叠词,把编辑降至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地位。理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稿件你编辑什么?有了稿件你编辑又算什么?一句话:重采轻编。因了这一观念,有些单位在平时的诸多‘关心’里没有编辑的份儿;在工作总结里也很少提到编辑的贡献,为害最大的是抽了一些当不好记者的人来当编辑,有的人公然讲:‘没有编辑我照样发稿!’这是不懂编辑工作的艰辛和意义: 先说艰辛:编辑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大量的来稿都需经过编辑的挑选。纵然是百里挑一,每篇稿子却是要读的。读稿,费眼费神,一位负责任的编辑绝不会因为字体了草难认而伸手拣过。读稿,又是衡量其新闻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