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最显著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取材广泛,手法灵活,章法自由。所谓"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始终不离开中心思想。"形散"与"神不散"是和谐统一的,既放得开——"形散",又收得拢——"神不散"。笔者认为高效数学课堂也应像一篇散文一样,要有一个主题,一个线索。数学中的形散,是指变化数学知识的外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式,如变化叙述的  相似文献   

2.
散文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取材范围广泛,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不散"指中心不散,内涵不散。"语言"是散文的"魂",作者把自身的情感都融入到了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想象、比较去细细琢磨和品味这些语言,进而发现散文之美,体验散文之情。  相似文献   

3.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散文的这一主要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真挚情感,揣摩散文优美、清新、流畅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周俊根 《初中生》2006,(27):66-71
散文阅读一直是同学们感到头痛的问题.其实只要弄清了散文的特点,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散文的特点通常可以说成"形散而神不散".散文的形如果不散,就不成为"散文";散文的神如果只散不聚,就不会成为好散文.所以我们在鉴赏散文时,要理清作品的形,即材料(生活画面、场景、人物、事件、景物等),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作者感受不断变化的思想脉络,揣摩作品的"神",即立意和主旨.一句话,就是要透过散文的"形",把握散文的"神".  相似文献   

5.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形散神凝、博而有纲、短小精悍、联想丰富等这些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正>形散神聚——这个简洁明了、概括精道的词语,曾经是散文写作的"金科玉律",提到散文,这四个字就"噌地"从脑海里冒出来。这个词实在是好的说法,它既是方法论,又是评价观——写散文时它是"写作指南":形如何散、神如何聚;读散文时它是衡量标准:是否做到了"形散神不散"。一篇散文从"制造出品"到"质检优劣"都围绕这四个字展开,可见"形散神聚"的说法多么深入人心。有时候,什么一好,就成唯  相似文献   

7.
六十年代肖云儒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确立了散文的最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这一论断准确地概括了散文的实质特点。“形散”即取材广泛,写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神不散”或叫“神聚”,即主题集中贯通一体。“形散而神不散”的论断,是对散文特征的最准确概括,也是我们学习散文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的高考作文中,采用散文文体的高达20%。如何写好散文呢?通常我们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就散  相似文献   

9.
第二册 第五单元 【学习要点】 本单元为散文单元。 一、认识和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神聚,即形散神不散。先明确“形”和“神”的含义:“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而言,“神”是指散文的内在思想而言;外在形式包括选用的材料,材料的组织,表达方式的采用等,而内在思想体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明确“散”与“不散”的关系:“散”与“不散”是相对而言的,是对立统一的;散的“形”可以使题材天地广阔,行文灵活自如,不散的“神”可以使题材凝聚在一点,主题鲜明;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了散文这个体裁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所说的是指狭义的散文,即专指那种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学作品。如何教学这一类文章呢 ?   首先抓住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从教法上看,抓住"形散神聚"是散文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就能提挈起对全文的选材、组材、立意、表现手法,甚至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全面分析。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抓住了"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是抓住了散文教学的纲。   散文的"形散"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如《藤野先生》一文,开头…  相似文献   

11.
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里的散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或叙事写人为主以托物寄意,或抒发激情为主以寄情言志,或议论为主以明辨事理,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形散神不散”,或者叫做“形散神聚”、“形散神联”。“形”是散文的外部表象特征,“神”是散文的内在主旨灵魂,“形散神不散”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辩证法。在散文教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的12套课标卷中,散文、小说平分秋色,各有6套。2011年的高考课标卷,散文仍有5套,其地位不容忽视。本文只针对散文的阅读给同学们几点建议。散文阅读要抓住"神",所谓"提衣而顿,百毛皆顺",正是这个意思。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论作者选取了什么样的材料,用了何种技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进行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苏教版必修一)的教学时.总结完全文的结构后问学生: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形散神不散!看到学生反应这么快,笔者心中很是高兴,因为这个答案是笔者早已预设的。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我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了思考,觉得这一论断需要推敲、商榷。  相似文献   

14.
散文是篇幅短小、文学性比较强、没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记叙文。人们常用“形散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点。“形”是散文的外在形式 ,“形散”就是内容广泛 ,写法灵活 ,跳跃性大 ;“神”是文旨 ,“神不散”就是文旨集中。阅读散文就应根据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由形入神 ,领悟文旨阅读散文首先要从“形”入手 ,一口气把它读完 ,即使有少数不甚明了的地方 ,暂时由它去 ,不细想 ,也不查字典 ,读过之后问自己 :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是为谁写的 ?为了什么目的写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和态度 ?逐步由“形”揭示其“神”。…  相似文献   

15.
<正>文本是意义不确定,也未实现的言语成品,它在作者创作和读者理解中存在,文学文本尤其如此。文本结构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即"闲笔"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空间。写作叙事学认为,空白往往会由闲笔来设色。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而"闲笔"是散文"形散"特点的最大体现。细致探究散文的"闲笔",能洞察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散文”:是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随笔、杂文、特写等.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合格的散文定义,它部分指出了散文的“外延”,而没有揭示散文的任何“内涵”.散文比较尴尬.小说可以有叙述视角、叙述者,可以有“人物”“故事”“环境”等三要素;戏剧可以有戏剧冲突、情节突转;诗歌可以有韵律、节奏……散文呢,散文有什么呢?有“形散神不散”,我们一直这样习惯性地指称散文的特点.但小说的“神”能“散”吗?诗歌的“神”能“散”吗?小说、诗歌的“形”就整齐划一吗?看来,“形散神不散”并不是散文的专利.那么,散文究竟有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形散神不散”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散文的本质特征,“形散神不散”论风行了数十年.随着当代散文的复苏和兴盛.这一论断已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和当代人新的审美要求,新的“形散神不散”论认为.散文的“散”是指散文在取材、手法、结构、语言方面的潇洒随意、纵笔自如,“不散”是指散文表现出的真情、真境、真知.  相似文献   

18.
<正>"散文"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文体特征而言,散文并没有诗歌、小说和戏剧那样明显。通常我们将散文特征概括为"形散而神不散",但这一概括比较笼统。面对优秀散文,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解读?能读出什么?许多中学生阅读散文往往只是简单着眼于散文所写的人、事、景、物上,这严重影响了散文阅读成效。散文阅读要追求"心物相通""意以境会"。  相似文献   

19.
“形散神不散”是文学创作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精辟概括。所谓“形散”是指在散文创作过程中突破时空限制,取材广泛,形式灵活多样;而“神不散”是指立意深远,主题集中。散文的“形”必须紧扣并服务于它的“神”。在语文教学中,移用这一术语并赋予新意,这对于新课  相似文献   

20.
散文教学正如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散的形怎样做才能聚拢来,不散的神如何把握才能真正领会于胸,确实也是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教会学生应一直把散文当成自己心灵最好的读者,一边读一边感受,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学习,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有心灵的触动,才能感同身受,才能培养其情感的良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散文中受益!现就散文的教学方法,在此谈几点拙见,以和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