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团队导师的培养模式对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一直缺少数据性的证据。本研究通过对两种培养模式下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评分进行调查,研究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省部属高校中,在团队导师培养模式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科研能力,尤其是文献阅读能力和批判能力及取得科研成果质量均显著高于单独导师培养模式下的硕士研究生,但在市属高校中上述差异没有显著性。在团队导师培养模式下,博士研究生的批判力及取得科研成果数量显著高于单独导师培养模式下的博士研究生。综上所述,团队导师培养模式的确在研究生部分科研能力提高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旋律,持续推进校企合作是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北京化工大学在校企联合培养工科博士研究生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学校、企业与博士研究生的共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实现了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互补,初步构建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团队,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训练方式,并促进了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同时,在项目持续性、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等方面仍有待改进与完善,需要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基于引进及培养面向行业应用的工程类拔尖人才需求,发挥科研院所在航天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发挥在培养方面的科研优势,积极推进校企联合理工科拔尖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创新工作。对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拔尖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模式和效果进行总结,并讨论了行业与高校科教融合建立面向行业需求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而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环节。为培养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武汉大学在设立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基金项目资助、搭建完整且具有优势的学科平台、探索新的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本文试图结合武汉大学的经验.剖析我国高校中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充分发挥了培养单位的主体作用、学校的主导作用和文化的推动作用来提升博士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课程学习、资格考试、导师指导、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五个维度比较密歇根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议我国调整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提升博士研究生国际竞争力;严格控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大力发展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学科为基础构建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组建导师指导团队;理顺博士研究生培养前期的淘汰机制,建立博士研究生年度评估制度;贯通设置本硕博课程,提高博士研究生课程获得感;完善博士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促进博士研究生教育学科差异化。  相似文献   

6.
博士研究生作为国家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其科研创新能力是衡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理工科博士研究生为例,针对目前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提高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及能力培养的途径,为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实践,探讨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共赢的基础、保障机制和可行条件,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工作中积极拓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领域,顺应国家科技强军战略的需要,与空军联合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努力探索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切入点的服务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包括:军地双方高度重视,并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和义务;军地双方密切合作,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精心设计,细心组织,分阶段实施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模式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对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电力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要求进行分析,对电力系统研究生教学和科研融合典范的Robert W.Galvin电力创新中心进行介绍,对其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总结,为我国电气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系统考察美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和挑战的基础上,构建了美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模型。该模型立足国家战略需要和科学发展前沿,以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科研训练为核心,揭示了培养实践的基本内涵;最后提出了我国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太原大学学报》2016,(6):82-88
国内研究者已分别对中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国外不同国家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国外不同国家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和中国与外国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博士资格认定、修业年限、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将中国的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德国等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展望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将会呈现以下趋势:明晰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生培养管理机制改革,作为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秉承"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一流人才"的理念,自2009年起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双方针对学科领域和专业特点,立足于以合作课题为纽带的培养模式,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科研团队,促进学科建设,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持续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双赢,并且在项目实践开展过程中,着力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型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总结,以期为发展高等院校高素质科研人才的教育教学培养机制改革提供更好的经验和借鉴,建立一套稳定发展的教育培养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创新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推进军事人才培养融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充分挖掘军地高等教育资源,突出军地高等教育强强联手,高质量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围绕创新构建中国式军地高等教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现状、模式、路径和保障措施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在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的指导和推动下,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试点工作,经过为期一年的准备和实践,第一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工作走上了正轨,现就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取得的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世界各国对博士研究生培养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因其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悠久,发展经历曲折,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同时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效仿和借鉴的榜样。文章从培养模式、指导方式、学位论文、学位授予及监管体系方面对中关英法4国博士研究生教育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适合我国国情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及学位授予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情况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开展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早在1986年就已经提出。当时医学研究生培养只有一种模式———学术型,所有医学研究生都必须完成科研课题,通过科研论文答辩。由于当时对临床能力的训练不够重视,以致造成毕业的医学研究生不会看病,不会做手术。面对这种情况,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联合颁发了(86)学位字22号文件———《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决定把医学门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分成两…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笔者在欧洲的访学经历和调研,对欧洲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发现导师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博士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欧洲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于国内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向新知识生产模式Ⅱ转型,博士研究生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顺应知识生产模式Ⅱ伴生的跨学科、复合性、应用性、社会反思性等新变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跨学科性”特征日益凸显。在把握知识生产模式变化及其对博士生培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外一流大学积极开展跨学科联合博士项目,借鉴其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表现出的开放灵活的招生选拔、卓越拔尖的培养目标、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合作贯通的导师指导、严格规范的培养质量保障等经验,面向未来提出我国变革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国范式”。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更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置于最突出的地位。本文从创新型博士研究生需具备的素质、现阶段我国植物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期望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江南大学与光明乳业集团产学研互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这种校企联合的食品科学高层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立足于国家和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以校企产学研互动合作为培养平台,形成合力,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着手,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将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企业生产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研究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实现了高校科研发展、企业生产实践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三方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