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道德要求缺乏自身的体验,往往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主渠道的德育课,其在塑造学生个体品德时本应同时兼顾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即"重知轻情",道德情感很难发挥其作用。应通过建立道德共同体,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情感,从顶层设计到实际操作,将道德情感培养明确纳入德育课堂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3.
李国斌 《考试周刊》2013,(95):24-24
<正>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将教学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知识点的教学与巩固方面,而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较为忽视,导致学生频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样的状况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严重相悖,必须在教学中进行纠正,以更加扎实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于众多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品德有所偏差学生。要转化他们可以从其心理根源入手。品德有所偏差学生的心理根源可以归结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方面的偏差。因此转化他们就需要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及培养道德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导向、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三方面的功能有利于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和培养道德行为,从而有利于转化品德有所偏差学生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为避免出现"教育冷漠"现象,应当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即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关怀"、不断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与适当开设生命课程。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对人文素质教育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要素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价值、道德、情感、文化、精神等构成文化软实力的因素关系到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成败。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变得尤其重要,教育教学重点逐步向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能力方面倾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强化道德法治意识,运用道德法治思想有效地解决问题。新教材的实施意味着我们必须深度思考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为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真正促进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实践中全面发展,使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起着驱动力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道德清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如果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感情培养,思想品德课教学就不能全面地达到预定目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以知育情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作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这里所说的"道德规范"就是"知"。可见"知"是"情"产生的基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的种子就播在知识的上镶上。"要培养学生对某种事物的情感,教师…  相似文献   

9.
道德情感教育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形成较稳定的道德情绪、情感和情操的过程,是直接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联系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影响人格,形成良好德性.长期以来,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只注重知识性德育,而忽视了情感性德育,忽视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以至于学生中出现了许道德行为缺失的现象.中职生情感道德教育是中职生真正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有利于中职生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和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中职生的情感体现着他们对当今社会现实的适应程度,良好的道德情感会促使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据调查了解,当前中职生普遍存在自控能力差、自私、虚伪、逆反、冲动、没有同情心、不懂感恩等现象.这些不良现象体现人的品德心理出现偏差,情感缺失.所以对中职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当今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迫切需求.针对当前中职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情感现状,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当代中职生的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学校教育这一维度,分析了"教育冷漠"现象的成因,重点提出了避免出现"教育冷漠"现象的措施,即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关怀"、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与适当开设生命课程等.  相似文献   

11.
道德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小学低年级是学生情感教育关键期.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情感是低年级品德教育的关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把握儿童情感教育关键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笔者通过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实践,归纳了三方面策略:以儿童生活层面为依托,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以活动为载体,由外化向内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语文教育.既要面对未来世界的需要.又要着眼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及道德情感世界的健康完美。无论语文素质教育被如何重复讨论、发展与完善.我认为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人格、培养学生独立批判的民主意识、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始终是其重要的目的与内容。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培养在兴趣、气质、情感、禀赋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个性。拥有属于自己丰富的情感心灵世界和独具魅力的道德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敏丽 《考试周刊》2009,(6):109-109
现在,中国存在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英语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情感因素的作用,城里学生比农村学生的学习情感丰富.情感素质上的差异导致了语言学习上的差距。外语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朱熹说过:"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品德课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道德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而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能力有超前发展现象,不道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职大学生中出现较多道德失范现象,其行为屡屡冲击道德底线。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学校教育失误方面的原因、社会环境影响方面的原因、及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培养学生的根基、培养学生的道德防线,强化主要道德规范教育入手。要做到道德教育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加强管理相结合,道德教育与促进道德内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身体、智力、道德、情感以及各自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最终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朱晓蔓教授所提出的:"情绪、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纵观以往的英语教学,过度强调给学生大脑灌输知识技能,会导致学生在理性与非理性发展方面失衡,甚至出现"情感空白"现象。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在新课标的指示下,从实际英语教学课堂入手,探究情感教育的缺失成因并及时扭转这种局面,这样必定会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及情感培养。一、情感教育缺失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病毒肆虐,在互联网上传播暴力、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充当"黑客"等现象出现。使我们必须从小,即在小学阶段从小处着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培养,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教育。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①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②培养学生爱国精神。③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与人共事的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9.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而当前小学思品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即重道德认知。轻道德行为,往往出现“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而课后的行为却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孙诚 《职教论坛》2020,(3):20-25
德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中职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培养健全人格和形成科学“三观”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调查和系统分析发现,当前中职学生德育发展在理想信念、民族情感、道德品行、身心状态、遵纪守法、德育环境等方面成绩显著,但在学习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状态、职业生涯准备、职业精神认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建议构建更加健全的中职育人体系,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着力补齐补长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短板,促进学生自主健康成长;深化思政课程改革,优化“三全育人”效果;强化深度合作和统筹推动,形成中职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