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乡的桂花     
我的家乡盛产桂花,素有“千里桂花香”的美名,被命名为“中国丹桂之乡”。中秋节前后,漫山遍野的桂花悄然开放。银桂树上的白花如同碎银簇簇,丹桂树_L的红花似丹霞朵朵,红艳艳美丽极了。  相似文献   

2.
桂花情结     
我的兴趣在花,特别爱赏桂花. 家乡无山,我无从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壮丽景色.在我的眼里,秋乃是丹桂飘香的季节.  相似文献   

3.
桂花香水     
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今天上午,一位同学送给我一束桂花。我很高兴,非常感谢他。我吻了吻桂花,桂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溢满了整个教室,沁人心脾。我连忙找来一只干净杯子,装上清水,把  相似文献   

4.
十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桂花,又名丹桂,香味强烈。在江南各处,秋天人们定要去赏桂,然后用收集的桂花自制蜜饯、糖果、点心。金秋佳节与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赏桂的同时,可拿一张大白纸接住不断飘落的桂花,回家用白糖腌制,就可以随意做些传统的小点心了。本期我们用自制的糖桂花,做一次香香糯糯的桂花雪团。材料:糯米粉、粳米粉、糯米、豆沙馅、白糖、糖桂花。  相似文献   

5.
乐在桂花园     
正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大人的话一点不错。走进桂花园,哇!眼前一片碧绿,桂花树穿着绿色的盛装,枝繁叶茂,向四周伸展,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繁密的枝叶间藏着无数小小的桂花,就像撒满了一颗颗碎金子。桂花的香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跑上前去看着桂花想:这些桂花虽然很小,但是它们会散发这么浓郁的香气,真是太神奇了。桂花最与众不同的,是它们只有四片花  相似文献   

6.
北师大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第235页中间有一段评论王维的《鸟鸣涧》诗的话:一如前面的‘人闲桂花落’,桂花落下来,这是视觉形象……因为桂花很小……读完此段解说后不免让人产生怀疑,因为此句后紧接的一句是夜静春山空。俗语讲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  相似文献   

7.
《桂花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主要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读着课文,作者的思乡情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因此,笔者将教学重点锁定在"摇花乐"这一场景。紧紧抓住重点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领学生从"盼摇桂花-享摇桂花-忆摇桂花"中渐行渐进,与文本深层对话,挖  相似文献   

8.
秦斌 《小学语文》2009,(9):44-46
[教材简析]读着课题,浓郁的桂花香气便在鼻翼唇齿问弥漫,纷纷扬扬的桂花香雨在眼前散开,引发了多少美好的遐想。读着课文,和作者一起沉浸在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喜欢桂花的迷人香气,难忘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也就理解了作者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又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的情景。渐渐地,作者的思乡情便也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溢满字里行间,  相似文献   

9.
想起那年,丹桂飘香 苏州市相城区渭塘二中茅志叶秋天,凄凉。我独自一人在家中的庭院徘徊。一阵微风吹来,夹杂着丝丝泥土的清香。我细细一嗅,闻到了一阵桂花的香味:走了几步,看到自家庭院里的桂花已经开了。三年了,时间过得飞快……(开篇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行文婉约,但过于拖沓,语言不够精练。)  相似文献   

10.
桂花飘香     
伏案而坐,凝神批改作业。一缕花香飘来,沁人心睥,不觉惊叹:“好香!”办公室的同事们都放下笔,从堆积如山的作业本里抬起头来,举目向窗外望去,但见办公楼与教学楼之间的绿茵草坪里的桂花已悄然开放,幽香四溢了。双流中学的桂花历来著名,是城关镇北门一景。一年一度桂花飘香,夜阑人静,晓风轻拂之时,整个城北都能闻到那片桂花的幽香。今年花事更盛,浓绿的叶片间,挨挨挤挤缀满桂花,就像碧空里闪烁的繁星。丹桂红得灿烂,树梢枝头、绿叶丛中似乎抹着片片彩云;金桂黄得高贵华丽;乳白的银桂花儿则子清纯明丽中笼着满树朦胧的诗意。小小的花瓣沐浴  相似文献   

11.
金秀媚 《成才之路》2009,(26):37-38
教材简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甍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相似文献   

12.
近日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年第6期《诗,要用诗的方法去教》一文,受益匪浅。阅读时,费洁老师的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思考,现引该段: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知识:桂花有四个品种: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前面三种一般在秋季开的,而四季桂一年四季都开花。这里是四季桂。这么说来,写的应该是春天夜晚的景色。以前阅读的书中,常见《鸟鸣涧》一诗的争论是对"桂花"的理解到底是"春桂"还是"月光"。如"月光"说的代表者郭锡良先生发表《〈鸟鸣涧〉里的桂花》一文,支持"桂花"是"月华";  相似文献   

13.
采用脉络法对桂花的4个栽培品种,即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的叶片脉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桂花的4个品种均为环结曲行羽状脉;一级脉走向直行无分支,二级脉走向急转曲行,三级脉类型为结网型,呈直角网状;二级脉脉环被三级脉或四级脉的脉环包围,二级间脉均为复合;叶缘末级脉序结环;齿无腺点,齿尖简单,齿内主脉为三级四级脉,走向居中,直入齿内,无副脉;四季桂与其余3个品种之间区别较大,四季桂叶尖形状为戟尖,而其余3种的叶尖形状均为剑尖;四季桂一级脉与二级脉的夹角上部较下部为锐,其余3种夹角的变异接近一致.四季桂与金桂、银桂、丹桂亲缘关系较远,金桂、银桂、丹桂之间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桂花雨》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我”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境,表现了儿时生活的童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堂就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尤其是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新课程理念的“支持”后,目标更是繁复,内容更加冗杂,教法五花八门,手段也令人眼花缭乱。语文教学在繁杂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环境中,越来越迷失,越来越空泛化。根子出在哪儿?如何还小学语文本色?现结合人教版《桂花雨》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一、抓准“点”,从文眼中提炼“课眼” 面对冗繁的课堂,我们首先要做“减法”。“冗繁削尽留清瘦”,一篇文章,减至极致,甚至于一字便可“悟其神”。比如,教学《桂花雨》,我让学生在反复通读课文之后,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自己最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读出“桂花”,说课文主要写了桂花;有的学生读出“香”字,说课文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桂花香;有的学生读出“摇”字,说作者是因为“摇桂花”才对桂花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读出“雨”字,因为作者对摇桂花而“落雨”的印象尤为深刻。读出“桂花”,是抓住了文本的物质载体;读出“香”字,是抓住了文本的线索;读出“摇”字,是抓住了关键性的动作;读出“雨”字,则是走进了文本的核心。作者念中学时便远离家乡,家乡给她的回忆便主要集中在童蒙时期;而童年时代的最大趣事便是帮大人摇桂花,桂花如雨纷纷落下以及沁人心脾的香雨给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抓住了“文眼”,便可以引领学生透过“雨”,探究摇桂花的初衷,感受桂花雨的独特,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和对故乡的眷恋。为什么他乡的桂花就是不如家乡的桂花香,根源在哪儿?桂花“雨”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  相似文献   

16.
一、品点中心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生读题)师:桂花雨非常地香,再读——(生再次读题)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故乡月圆     
田东良 《山东教育》2013,(Z2):109-110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是一年中秋节,皓月当空,皎洁的月色倾洒大地,令无数漂泊在外羁旅异乡的游子产生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家乡的一草一木是否仍旧容颜未改?家乡的左邻右舍是否依旧质朴热情?家乡的老屋土院是否依旧完整无损?我吟诵着这些古代诗人的望月思乡的动情佳作,不觉  相似文献   

18.
教学《桂花雨》一课,恰逢"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站在办公室门口,一阵阵幽幽桂花香随风而来,钻进鼻孔,渗透血液,使人浑身舒畅,让人一下子忘却了烦恼。这妙处怎一个"香"字了得。所以备课时我灵感突现,何不让学生也亲身感受一番桂花的"香"。  相似文献   

19.
一、品点中心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花雨》。(生读题) 师:桂花雨非常地香,再读—— (生再次读题) 师:(深情地讲述)作者琦君在1949年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她身在异乡,却常常想起家乡的桂花。课文一开头,就写到“小时侯,我最喜欢桂花。”(出示在黑板上)为什么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我的家乡桂东,有桂花城天然氧吧的美称。每年到了农历八月间,大街小巷的桂花开了,香味飘满全城。桂东山清水秀,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天,许多人都跑到桂东来避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