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产生了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因为无论从年龄、学识还是种种其它原因,由我写这篇东西都是极不合适的。不仅仅因为李仁臣同志是我们的老总(我们大家都习惯称他老李而不叫官衔李总,这应该算是人民日报的一个优良传统吧),也不仅仅因为老李是我复旦的学长(比我高了许多届),更因为他的文字功底与人生经历都比  相似文献   

2.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但为死者写悼念文章,要写得真实,发乎至情,不矫饰,不忌讳,则是一件颇不容易做到的事。因为我们中国人的社会,向来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传统。当我提笔写悼念爱我如兄弟的新闻界老大哥费彝民的文章时,首  相似文献   

3.
时间来到年末,又到了该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时间总比感觉中过得快,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我们永远追不上时间那匹白马,因为,我们不是王子。不过让我略感安慰的是:不管是王子还是屌丝,大家都即将告别2014年,永不再见,除非你发现了虫洞。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虽然你看不见我流泪,但我的脸上已满是泪痕。我伤感的不是岁月流逝,而是每天都  相似文献   

4.
我在地方高校就读时就偶尔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入伍到部队后,我寄出的很多稿子都像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所以心里很闷。我带着郁结去找我们宣传科的陈干事,请他来找找症结所在。陈干事对我说:“你写的稿子我也看过一些,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肤浅,很多事情你都没有用心去感悟,没有把事件的本质提炼出来,没有把新闻的价值体现出来。”我仔细品味陈干事的一番话,又想想以前上的稿子和最近上的稿子做了一下比较,以前虽然写得少但都用心了,来部队后写得多了,但都像应付差事。想到这里,我终于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觉得要写好新闻最主要的是要…  相似文献   

5.
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我又每天读报,这里想就我在工作中体会到的以及在读报中看到的一些问题,同大家谈谈心。文章的意思要表达清楚记者编辑都需要认真锤炼语言,首先是要使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其次才谈得上语言的生动性。报上有些文章因为作者用词不当或者意思说得不清楚,很使读者伤脑筋。例如这样一句话: 人们一看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这两个生产队长是年轻人。这里的“人们”不知是谁,是指文章中所写的那个生产队的社员们呢,还是我们读这篇文章的读者呢?不清楚。“感觉”出来这是两个年轻人,“感  相似文献   

6.
作为《燕赵论坛》的特约评论员来讲,开篇就写了四个字,我是引以为傲的。因为这个节目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在的影响力,包括宣传部有任务指名地找我们,那就是重视我们。为什么重视呀?做得好才有影响力,所以我引以为傲。我每次接任务,我要认真准备,一个话题一般我要搜集十万字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关掉电视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知道这是对我们生活中已经须臾不能离开的一个居家朋友的驱逐令。虽然事实上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我还是不依不饶地要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也许,正有很多的读者和本人一样怀着同样的心思。  相似文献   

8.
随笔     
我一直在写一些近似于白日梦的文字,而且这样的东西我还打算继续写下去。因为我从中得到了快乐。当然,这并不算是真正的白日梦。当我们要把白日梦写下来,其实已经是一种以梦为始发点的创作了。真正的白日梦在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它没有任何创作动机来驱动,  相似文献   

9.
小说家并非一定就是哲学家,二者在对现实问题进行思索的时候,采取的手段往往是不同的──前者依靠经验,而后者更相信逻辑;前者注重感觉,而后者更服从理性;前者由个体而关照整体,后者则由整体关照个体。在我看来,小说不是论文,还是由小说家来写好些,正如散文还是应该交给散文家去写一样。小说家写小说并非没有深度,它的深度来自敏锐的感觉,如阿·莫拉维亚在《关于长篇小说的笔记》中所说:“作家的思想乃是处于叙述表层之下的各种主题的总和,它们犹如长期埋藏于地下的雕塑的碎片,被挖掘出来,获得整合。”我想说的是,我对感觉…  相似文献   

10.
目前,报纸上通讯类文章是数量最大、堆积最普遍的体裁,各种专版、专访无不以通讯的形式面对读者。然而仔细阅读却觉得很多通讯没有通讯的滋味,倒是像小说,或是散文,间或还有些像信息集粹的东西,感觉比较杂乱。在不少人眼里,通讯是个筐,什么都可以装;通讯无定章,想写多长写多长,成了对通讯的新定义。也因为“好写”的原因,有些人在材料在手的情况下,究竟是用通讯还是用消息来写都快弄不清楚了。首先,通讯和消息到底有何区别,如何写,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选择用消息还是用通讯也应当有一个适合的标准,尤其在使用通讯时,应当包含的内容要弄清…  相似文献   

11.
散文重要     
我们写信、写日记、笔记、报告、评论以及小说、话剧,都用散文。我们的刊物(除了诗歌专刊)和报纸上的文字绝大多数是散文。我们的书籍,用散文写的不知比用韵文写的要多多少倍。看起来,散文实在重要。在我们的生活里,一天也离不开散文。我们都有写好散文的责任。据说“诗有别才”。这个说法正确与否,且不去管它。诗比散文难写,却是事实。散文之所以比较容易写,是因为它接近我们口中的语言。可以说,散文是加过工的口语。我们都会说话,而且说的是散文,不是韵文。在日常交谈的时候,我们的话语难免层次不大分明,用字未尽妥当,因为随想随说,来不及好好思索,细细推敲,也就是欠加工。那么,我们既会说话,如果再会加工,就会写出较好的散文来。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文化普遍提高,人人都能出口成章,把口中说的写下来就是好散文。是的,说话和散文原是“一家人”。我听过好几位劳动模范的发言。他们的文化程度并不很高,发言也没有稿子。可是,他们说的有思想,有感情,语言生动,十分感人。我相信,他们若能提高文化,不久一定会成为写散文的好手。我非常爱听我们的中央广播电台每晚的全国各地联播节目,在这个广播节目里,说的都是国家和国际的大事。正因为是大事,所以必须使人人能够听...  相似文献   

12.
因为每周都要写一篇专栏,以及准备在今年写一部小长篇,我经常在纽约觉得时间紧张,拎着几口袋的菜走在厚厚的金黄色落叶上都心事重重。工作的时候一直处于准放假状态,放假时候则一直处于准工作状态,说不清是在跟谁较劲,大概只是在跟虚无较劲,我有一种随时随地都在自我错位的感觉,好像人生已经在某个尚未意识到的关键点出了错,然后就一直要这样将错就错下去了。写一个字一块钱的专栏没有写一个字五毛钱的愉快,写一个字五毛钱的没有写  相似文献   

13.
“你要写新闻,你就一定得到新的生活里边去。范长江当年不到大西北,就写不出《中国的西北角》;今天你不投身改革的激流,那也写不出改革的新闻来……”下面这篇文章,纪录了一年前——丁玲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陕西新闻界的许多同志都惊呆了,谁也没有料到她会这样遽然离开我们。仅仅在一年前,她还答应过我们,“要再回陕西‘探亲’,因为陕西是我的‘娘家’,还要再来和陕西新闻界的同志谈心,因为这是作家、记者共同打好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14.
一晃,2017年就要来了. 2016年我的日历写满“文忙”二字,全年还是“蛮拼的”,不敢言满满的收获感,尚堪回首. 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冲击,唱衰纸媒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我的双耳几近结茧.但是,我仍坚信新闻纸的力量,坚信新闻职业的价值,尽管冲击不可谓不大. 因为竞争残酷,所以要突围、求变、求新.内容是王道,我们是内容供应商,我们要做好新闻产品的供给侧.这个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信息严重超载,白纸黑字的纸媒的担当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5.
最近接到穆虹电话,要我写郭汉江。想想我与郭总已经有不少日子没有见面了,也不知道他的近况。但我还是愿意写他,因为在我认识的报社掌门人当中,他确实有点另类了,值得写。说郭汉江另类,是因为他到报社前压根就没有接触过传媒圈或者广告圈,甚至也不是宣传工作出身,一步迈进来就当主管经营的副总编,随后又成为商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董事长,这在中国报业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这似乎有点传奇,但正是郭汉江的传奇造就了重庆商报的辉煌。  相似文献   

16.
再写张建星     
两年前,我曾写过张建星。那时他刚刚捧得第二届范R江新闻奖奖杯.活脱脱的津门报坛一龙驹。两年后.再写张建星,颇有一种“经短汲深”的感觉。是写他如北方冬日般的旷阔、深造.还是写他与激情共存的练达和大度?是写他思想敏锐.善于策划组织重大报道、重大活动.还是写他血浓于水似的大众情结.关注以民生民情为内核的社会热点问题?直到我跳上赴天津的火车.都无法使自己的感觉更全面一些.客观一些,冷静一些。又见张建星.他还是那样精力充沛,利索痛快.当然.更忙了。这位《天津日报》最年轻的副总编辑、最年轻的高级记者.在与我…  相似文献   

17.
读《史记》已非第一遍了。但每读一次,都有温故如新之感,依然会深深地被它吸引住。它是一部史书,同时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从读史的角度读吋,每有置身秦汉乃至上古的感觉,因为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社会矛盾与斗争;我从读文学作品的角度读时,又仿佛当时那些人物就在我身边,与我生活在一起,因为它写的那些人物,栩栩如生地都一一活跃在我眼前。是的,历史可说就是人物的活动。无论作为历史还是作为文学来读《史记》,《史记》中那些人物的无比生动性,都是其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最重要源泉之一。《史记》中所写到的人物,真是“白公卿大夫以及儒侠、匠人、佞幸之类,其美恶谪正,喜怒笑哭爱恋之情,跃跃楮墨  相似文献   

18.
4月18日《黑龙江日报》二版发表了我写的《用新的生产秩序保证完成新的生产任务》的调查报告。报社领导方面要我总结怎样做调查研究的经验,使我实在感到不安。因为作调查研究这还是第一次,对我来说是  相似文献   

19.
新年小长假的第二天,我坐在办公室的写字台前,打开了电脑。此时的采编楼,显得空落而寂寥,俱无声响。窗外是省城难得的明媚的蓝天和冬日金色的暖阳。案头上摊着一篇我时同事为我代笔的作为《强省之路》后记的短文。文章写得不错,有思想,也有文采,无可挑剔,但我还是决定谢绝他们的代笔,自己来完成这篇后记,因为要把流淌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写出来,是别人所无法代劳的。  相似文献   

20.
“万事开头难”。写通讯也是如此。“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找到它。”这是大作家高尔基说的。我在写通讯时也有这种感觉,常常对开头话迟迟不敢下笔,或者写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最后往往还是不满意。写好通讯的开头,能不能概括出一些一般的原则呢?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一、开头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应当言简意赅,凝练明快;二、要新鲜、能引人入胜,但又不可为追求新奇而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