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雅斯贝斯的哲学是一种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人学。那将自由、选择与责任浑化为一体的“生存”是其价值主体,那由内蕴于“生存”之中的“良知”所默识的“超越存在”是其超越维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提法有两个问题维度,即中国有无哲学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主体性。19世纪末以来逐渐出现了一元论的终结与多元论的出现的局面。在多元论的视野下,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哲学殊相之一。作为多元哲学中的一支,中国哲学必须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发生由“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革命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这个理论形态的创造包括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研究以十月革命为中心的世界革命,确立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观,这是世界革命的维度;二是研究和吸收第二国际的唯物史观的思想成果,建构中国的革命史观,这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时代维度;三是以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状,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范式,这是中国史观变革的维度。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正是在这三个维度的张力中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唯物史观,进而推进了中国20世纪20至30年代的史学革命,为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超越”(transzendenz)构成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生死难题”。康德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批判者,也是形而上学的建设者,其思想正处在形而上学兴衰史的关节点上,其哲学中transzendental(先验的)与transzendent(超验的)这两个关键词就与形而上学的超越问题密切相关。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试图“调和”超越与内在,其批判哲学体现为某种从“绝对的超越”向“内在的超越”的转向,从而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完成,也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终结。  相似文献   

5.
恩斯特?布洛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希望”思想和乌托邦哲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未来哲学”风格,其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丰富和发展。布洛赫通过对“希望”思想的阐述,提出了人作为乌托邦精神的主体,正是由于内在对“尚未”的不断追求,对未来的无限希望,才能具有外化的革命的行动力量,进而实现对具体乌托邦人性世界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电影作者”胡金铨对武侠电影进行了全方位超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使武侠电影作为成熟的类型电影得到西方学界认可,由此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地位。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全面审视:开创新武侠世纪的历史性超越,建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美学超越,确立文史武侠叙述范式的类型电影超越。  相似文献   

7.
方东美以“情”和“理”两个哲学的始源意象分析为基础,以人文为哲学思考路向,建立起超越与内在统一的形而上学哲学;他从人存在与超越的维度确立哲学存在的根据,为我们思考“哲学何为”提出了可取的致思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和关学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和关学,这一论断已得到学术界公认,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超越”这一术语的提出、缘起及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方面所发生的语义嬗变,或者存而不论,或者论述不清。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超越”概念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与西方哲学中的“超越”有相同之处,即在指一种高明、旷达、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境界时,他们是有相通之处的,也有不同之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乃是人的自我超越,是人在道德实践方面一种精神性的努力与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当对工业文明反思和超越的“生态文明”时代到来时,中国学者在中西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了新的研究空间——生态美学。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考人之生态本性的建构,探讨人诗意栖居的存在状态。正当生态美学思想从哲学到生态学再到美学层层推进研究之时,当代作家迟子建悉心创作了长篇小说《候鸟的勇敢》,该书从自然生态维度的审美书写、人物形象的生态本性建构、独特的生态空间构建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的传达四个维度,以生动的文学画境具体诠释了当代生态美学的思想,为读者带来一场穿行于文学画卷和美学思想之间的阅读盛宴。  相似文献   

10.
近代哲学为解决自身危机大力引进自然科学方法,造成内部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分裂。而自然科学却排斥哲学的存在并要将世界统一到完整的机械世界图景当中。哲学和科学的近代冲突终于导致了三个方面的危机和问题,而马克思的思想探索之路深受此背景的影响,他必须克服和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对旧社会科学三种形态进行了超越,从而给予马克思主义以牢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形而上学不只是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合理含义还指“体”系之学、超越之学、反思之学,马克思本人的哲学鲜明地体现出形而上学的这三个维度,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失落了其神韵和真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亟需重建形而上学维度,以积极回应时代提出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论先秦思想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先秦“天人合一”思想的演进为主要脉络 ,集中论述了先秦思想家主体意识觉醒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黄河流域以儒家为代表的齐鲁文化 ,主体意识首先从自觉履行家族伦理和主动献身国家政治双重维度觉醒 ,以实现主体“参赞化育”的道德目的 ;长江流域以道家为代表的荆楚文化 ,主体意识率先从自觉遵循自然法则与主动回归原始和谐等维度觉醒 ,以达到主体“心与物游”的审美境界。不同的觉醒维度体现的却是中华民族对主体客观制约性、自觉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共同追求。由此可以说 ,先秦“天人合一”思想的初步形成 ,标志着中国哲学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与中国哲学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继承和发展超越关系。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以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改造发展为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传统提炼上升到时代精神的最高峰,在哲学基本问题、认识论和发展观三个方面体现了丰厚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与超越,显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国语》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哲学内容和特点三个方面说明《国语》中的“五 行”学说,“气”论学说,“民”论学说开了中国哲学“五行”论、民论的先声,确定了《国语》 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欲”这一主题为媒介,考察了先秦哲学的变化。中国哲学从老子在内的早期三位哲学家(另二位是孔子、墨子)到发展为战国中期的稷下学,其哲学视角从“整体”或“一般”转向“个别”、“具体”、“主体”等。老子和庄子都主张“寡欲”和“无欲”。但老子否定“欲”是与统治有关,庄子否定“欲”则主要是与个别主体的“欲”有关,即减少或消除欲望以获得心理的平静之后达到内心的超越,最终赢得个别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思想中蕴涵着强烈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对各种客观必然性、包括自身本性的自觉与超越。本文从"人与天"、"人与天命"、"人与圣"三个方面解析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主体意识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修辞哲学源远流长,成就亦颇显著。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未予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修辞哲学作了初步论述,廓清、界定了“修辞哲学”的内涵以及“中国修辞哲学”的主体概念,对中国传统修辞哲学的六个不同发展时期的成就与特点的轮廓作了初步勾勒,并对中国修辞哲学在先秦至晚清时期的特点作了总结概括,认为“理论表述的非系统性”、“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一贯性”是中国传统修辞哲学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哲学思想尽管非常古老,但作为系统化或专业学样门类的哲学却是20世纪初产生的。20世纪中国哲学可分为三个时期:从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是中国哲学“学着讲”的时期;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是中国哲学“照着讲”的时期;从1978年到世纪末是中国哲学“接着讲”的时期。中国人在哲学上当了一个世纪的学生,在21世纪应该毕业了,有资格、有条件、有必要“自己讲”哲学了。  相似文献   

19.
对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中的主体——“人”的研究应当超越混沌的整体的状态,进行更为深入全面地考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程经历两大阶段,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希望和绝望之矛盾煎熬中,鲁迅通过对“希望”的论证进行了思想的自审,引发了关于“希望”的三个悖论,并最终在“虚妄”哲学中凝定了以行动超越矛盾的姿态。希望的第一个悖论:以希望之盾抗拒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但盾的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希望”的第二个悖论:希望仍可寄托于正在进行的年轻人的青春,尽管是“悲凉缥缈的青春”,然而可怕的是:“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都衰老了”。“希望”的第三个也是最为彻底的一个悖论:一直针对“暗夜”的“希望”和“绝望”的纠缠,因“暗夜”的并不存在而失去了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