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境界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境界分为物境、意境、情境三种。在山水画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三种境界的偏重不同,从重物境一意境一情境是一个动态流程。当今社会是重“情境”的时期,当代山水画家为表现“情境”在“图式”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扩展了山水画的审美领域,彰显出画家自我情境及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2.
“意境”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的核心范畴,可谓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与艺术经验。文章主要通过对“意境”生成的溯源探流来分析意境诞生的美学基础,并在“意境”理论形成过程的简单梳理中,分析它对“意象”范畴的继承与超越,探究其之所以超越“意象”,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最高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昕怡 《美育学刊》2020,11(2):I0005-I0005
“意境”几乎是中国艺术理论中最复杂的范畴,一直是文艺理论界争鸣的热点,其内涵至今仍然在不断丰富中。目前学界关于“意境”研究集中于四个维度:意境史研究、多学科多视角的意境研究、文艺作品的意境研究、“意境”的学科建构。恽寿平在清代被公认为花鸟画第一大家,清初山水六家之一,他的《南田画跋》论思想之精湛、语言之诗情画意,清代画论无出其右。恽寿平的意境观念在中国画论之意境论中处于开创地位,在意境观念史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闵靖阳的专著《“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在恽寿平意境观念的研究中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之功,丰富了“意境”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4.
“逸趣”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审美特质和生成机制。就其审美内涵而言,在不同的时代又有发展流变、丰富拓展。就其审美特质而言,“逸趣”具有超凡脱俗的审美意象、天真简淡的审美风格以及萧疏清远的审美意境。就其生成机制而言,主体高蹈超逸的人格是其先决条件;画家画法之不拘常法,得之自然是其根本路径;画家笔墨之自由灵活,虚灵超脱是其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美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的意境说,从历代讨论“开山的纲领”的“诗言志”开始,就始终感性世界向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的拓展作为自己生命意境之所在。审美意境的生成历史标示出中国艺术精神中审美意识的自觉。意境的审美本质藏在意境自身之中,而意境的谜底,就在于寻求作为过程的人生的意义和作为永恒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长河中,古代的诗人们用他们手中的生花妙笔创造出摄人心魂的诗词文化,仅“湿”字在古典诗词中的运用,就令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 从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湿”字是一个及物动词,它要求后面带宾语。在诗词创作中,它属于炼字范围,探讨它在古诗词中对意境营造的价值,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 古汉语中的“湿”字是一个与审美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字。《说文》上说,“湿”的本义是水名,即“湿水”,“从水显声”。而“显”有“光”之  相似文献   

7.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清新淡远、空灵流动的诗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诗通过空美幽寂的禅意营造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相融相谐的禅趣。王维山水田园诗有着诗中有画、幽寂静谧、禅意盎然、朴素清丽的艺术特征,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所反映的客观物象的完美统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从审美意境出发探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求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澄怀味象”这一重要命题,在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得到阐述。“澄怀”即涤除心灵蒙蔽,保持澄澈胸怀的审美心境,“味象”即观道,是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审美体验。对这一命题深刻内涵意蕴的探讨,发掘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依亦吐芳词”的优秀古典抒情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刚一柔,一阴一阳,互相交辉映衬,成为代表南北朝乐府民歌不同风格的典型作品;同时,又由于《西洲曲》的抒情主体在艺术表现上所特有的模糊性,历代学者的训释也各不相同,莫衷一是。因此,它和沈约的“四声八病”说一起被称作六朝文学中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由此可见,该诗在中国文学上确实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学的发展如同一条河流,有源有泉,所谓的“西洲远音”,是指《西洲曲》在主情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趣味上对前  相似文献   

10.
在最先的学习中,透视关系被我们视为基础的观察方法来学习素面和色彩,速写等等,处处强调着透视关系。很多人都用透视来衡量一幅美术作品的最低艺术价值。但是中国画作为一种极其特别的画种,有其独特的空间观察和处理方法。换句话来说的话,国画中的空间感不是透视关系能解释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以“尚清”审美趣味的视角,观照永子审美价值,探寻永子“尚清”审美倾向.永子的“尚清”属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具体表现为自然、淡雅与含蓄;永子“尚清”的产生源于中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天清”观念和“人清”追求;由永子“尚清”生发出的生态理念与和谐观念,不仅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今后保山关于永子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距离说”作为源自西方的文学理论,它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距离说”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远”范畴有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成为其被接受的历史前提;另一方面,“距离说”的引入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进行了回应.它作为一条线索,隐约贯穿了王国维、朱光潜、周作人等人的美学思想,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自得”说是中国古典诗论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高度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论对审美接受主体性的认知,昭示了诗之接受的审美特征,即读者依据自身业已形成的“审美期待视野”对不定性诗作进行完形填空,通过极富创意的阐释,从而使诗作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意义,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讲求意境和性灵,非模糊语言难以完成表达的使命;中国文学是“诗中之诗”和“画中之诗”,这使使用模糊语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境理论诞生于他的辩证思维之中;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和谐性等特征.皎然运用这种辩证思维论述了诗境的产生与特征,发前人之未发,给形成中的意境理论注入了独特的内涵,促进了意境理论的诞生.从皎然诗境说的"取境"--直观把握中的心物融合、"但见性情,不睹文字"--整体观照中的无限超越、"诗家中道"--和谐辩证中的审美追求三个方面分析了它的辩证内涵.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境界”(意境)说,在我国词学以至整个文论发展史上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跟西方的某些文论遗产,特别是康德的“美的理想”、‘“审美意象”说,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方式”与“无意志”、“无痛苦境界”说,关系也颇密切。从二十世纪初期直到今天,这一理论在我国文艺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王氏云:“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  相似文献   

18.
“诗言志”与“诗缘情”——古文论笔札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典》中“诗言志”的命题,应当是战国史官对前代观点和理论命题的追记。“诗言志”说中的“志”,其原初内涵应包括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后来,受“政教”观念的影响,才每每被解释为与“政教”相关、并符合其要求的思想或情感。“诗缘情”从“诗言志”而来,二者相客而非时立关系。但是,也不能认为“诗缘情”等于“诗言志”。“诗缘情”说既让人们重新看到了“诗言志”的原初内涵;更在“诗言志”说的基础上,使文学的“情感性”特征得到了明确。  相似文献   

19.
所谓“三基”,是指在教学中从“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内涵”三个方面“立体式”渗透。基本线索,就是明晰脉络或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有人说,他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搏。历史教材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按时间线索来编排的,不论学生学还是教师讲都必须遵循这条线索,即不能倒着学、倒着讲。按时间讲述能变分散的基础知识为系统知识,整体知识,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后有一线贯穿,浑然一体之感。有人说,历史好比一条线,纷繁的事件好比挂在这条线上的小铃铛。这就告诉我们,学历史可用基本线索来把握重点、要点,提挈宏观整体,…  相似文献   

20.
丁毅华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3):108+134-108,134
本文主要探讨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音乐内容进行意境创设,引导学生完成情感的体验。意境创设与情感体验最终是要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听懂音乐,提高审美力,从而达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本文就音乐欣赏课"意"与"情"的表现进行了探索,并针对这两方面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和分析,为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