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6 毫秒
1.
论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积累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我国教育教学在知识积累方面具有长处,也存在严重不足,甚至导致“繁琐哲学”和无效劳动。要改变中国教育中知识积累的结构和方法,提高积累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
传统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过于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忽视情感体验;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对知识无批判的接受造成了所培养的学生缺少创造力、无批判精神;而在对知识的传授中又将注意集中在显性知识,没有意识到缄默知识的存在,结果造成在学生头脑里存在两种没有发生联系的知识体系,所学知识与实践的脱离,这种"分裂"造就了所谓的"知识无用"论,同时也培养了"高分低能"只会考试的"机器".  相似文献   

3.
彭国庆 《时代教育》2007,(9Z):73-73
高职数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的少;重视知识传授,淡化实际应用;重视学生知识掌握,忽略数学素质、数学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4.
要回答什么是知识,必须理清知识与认识者、认识对象及社会的关系。知识与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知识概念的演化进程对教育的重要启示是:教育者必须明确自己的“知识立场”,去除知识的“真理”光环,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历史性,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对话的习惯。  相似文献   

5.
知识教育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知识,就谈不上人的存在,更谈不上人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离不开知识的传授。然而,伺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传授知识。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教育背离了知识的本质和学校教育的宗旨。为了使学校教育能够真正担负起“成人”的教育使命,我们需要对现行知识教育进行彻底的批判与改造。本文认为,随着知识观的变革,知识教育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从“独白”走向“对话”。  相似文献   

6.
人是教育的中心.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人有知识,虽然我们也知道“空无一物的袋子是竖不起来的”。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他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相似文献   

7.
知识与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如何回答“什么是知识”,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知识概念的回顾说明知识概念牵涉到知识与认识者的关系,知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知识本身的逻辑性问题,以及知识与社会等多重复杂关系。知识概念不断演化的历史带给教育的重要启示是:教育者必须明确自己的“知识立场”,去除知识的“真理”光环,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对话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华婷 《现代语文》2006,(2):81-82
语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人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知识。新的语课程标准在更新语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素养方面也提出了应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是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培养学生的学素养,掌握一定的学知识是基础、是保障,没有学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学素养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新的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不是说不要知识,关键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现有的语知识系统需要重新建构。语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知识剐样面临着重新构建的问题。由于学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按体划分的诗歌学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本从对诗歌中学知识的现状分析出发,试图构建新的诗歌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9.
蔡文伯 《教书育人》2005,(11):37-37
考试制度是教学的“指挥棒”,是影响教育创新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采取规范性考试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学生,只注重知识灌输,不注重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导致学生质疑能力差,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具体说来,目前的考试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薇 《教书育人》2006,(5):85-86
目前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两课”教学,一直被定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但目前并没有完全发挥主渠道的作用。长久以来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的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实践能力培养;重教师单向教育,轻双向交流沟通的现象。“两课”基本上都是合班上大课,大学生们对“两课”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在价值取向及多元化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学生要求吸收各种新鲜知识的愿望与“两课”教学方式和内容缺乏变化形成的一对现实矛盾。“两课”也处于领导不太满意、学生不太满意、教师本身也不太满意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批判是从怀疑走向探究的桥梁,是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以中外教育理论界对培养批判精神的认识差异为依据,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培养批判精神的意义、障碍和途径。我们尤其应认识到在教育理念上对批判的长期性和深刻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教育工作凡事必求明晰的心态,僵化的课程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事实的现状,学生慑于权威和恪守传统的习惯、缺乏甄别真伪的敏感、在知识功能上的固定性以及对自身创新潜能的疑虑都是培养批判精神的重大障碍。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我们应引导学生分析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反思其规范性;引导他们综合一个系统中各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反思其逻辑性;引导他们在真实情景中运用知识。反思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教育模式过多地局限于重视学生具体书本知识的学习,即强调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不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指导,缺乏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具体知识的获得.忽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在令而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有客观的看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使学生由“学会”转为“会学”,这种思维的形成,要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两课”教学中存在最明显的问题是很多人对“两课”教学存有偏见,这其中包括学生,也包括一些讲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不少学生对“两课”教学不感兴趣,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两课”教学教条化,讲授的知识与现实有差距;第二,认为“两课”教学中讲授的知识没有实际应用价值,“两课”学得再好,也不会有一个什么证书,对自己将来就业也不会有多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物理学科创新能力是学生在物理课学习中必然发展的、顺利完成物理学习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本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其创新意识,训练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几个观念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孙振东  陈荟 《教育学报》2005,1(2):37-45
教育价值观、知识教育观和教育发展观是当前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对教育价值观的界定和阐述要克服科学主义倾向;在知识教育观上,应理清传授与讲授、直接经验与感性知识、知识与人类文化遗产等概念。以及学生学习与一般人类认识的区别;在教育发展观上,应重视我国几十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传统;在批评“狭隘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时,应重视教育和教育理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刘时全 《云南教育》2007,(B09):46-46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关怀和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全面成长。现代教育心理学对教师角色进行了多种分类的描述:知识的传授者;父母的形象;课堂纪律的管理员;榜样;心理治疗学家;朋友与知己;替罪羊;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师“兼职”太多,教师“多变”,教师“责任重于泰山”.教师是难解的“多元复合体”。  相似文献   

17.
王琪 《天津教育》2006,(2):15-16
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功利化的东西太多,忽视或掩盖了教育的本质. 例如,我们的教育本来就应该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而我们的许多活动都要搞成知识竞赛形式:交通知识竞赛、环境知识竞赛、安全知识竞赛、党史知识竞赛等。“知识本位”充斥社会各个阶层,舆论导向有忽视学生思考力、创造力培养之嫌,使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专业无思想”,更缺乏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只是墨守成规的知识灌输,要培植好奇心,要激发想象能力,要鼓励冒险精神,要精心孕育梦想,这样才能焕发教育的生命活力。教育要让学生享受快乐,校园应永远荡漾开心的笑声。与学生“共振”,教育才能放射出人文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知识与课程是一对紧密联系的范畴,课程担负着知识传承的重任,追随社会知识理路的嬗变,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中立性”却在当今受到了动摇。“知识霸权”、“知识公平”问题相继出现。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知识的探求思路,摒弃对知识的绝对信任,呼唤学生的反霸权实践,回归学生的“游戏人”形象,使学生学会“维权”,质疑、反思、批判知识,并赋权给学生,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建构。  相似文献   

19.
曹璇 《四川教育》2000,(2):81-81
2.学会给与宽容 宽容的态度很重要,没有宽容,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就失去了创造的内驱力;没有宽容,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没有了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创造也就失去了“技术”支持。可以想象,一个不允许“胡思乱想”的地方,一个只认标准答案的地方,一个不允许犯错、不允许有“出格行为”的地方,肯定不会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提倡批判性思维 建设新型教学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深入分析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认为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精神没有得到明确而又充分的培养,从而形成了一种“无批判的被动接受”型的教学文化。因此,要改造传统的教学文化,创造新型的教学文化,可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手,使学生成为具有批判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个体,最终将教学过程导向为师生间思维与思维、智慧与智慧、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过程,从而形成一种“批判性的充满智慧”的新型教学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