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1 改进实验目的  用实验证明氯气是活性很强的气体单质 ,即不活泼金属铜都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要求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①剧烈燃烧 ,产生大量棕色烟 ;②产物溶于水后 ,形成蓝色或蓝绿色溶液。原教材实验方法最主要的问题是 :燃烧是在敞开体系中进行 ,向空气中逸出的氯气较多 ,造成环境污染。改进的目的是让燃烧在封闭体系中进行 ,减少污染。2 实验仪器、药品  集气瓶、橡皮塞、酒精灯、氯气、粗铜丝、细铜丝、蒸馏水3 实验改进步骤3 1 实验准备3 1 1 用集气瓶收集一瓶氯气 ,用毛玻璃片盖好置于实验台上。3 1 2 将细铜丝固定在橡…  相似文献   

2.
1 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实验 课本上演示实验操作是:螺旋铜丝在酒精灯上受热后,立即插入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立即盖上玻片.此操作有如下缺点: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演示铜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常常发现待棕色CuCl2烟雾散尽时,集气瓶内会残存一定量的白色雾状物,并且这种白色雾状物须经一段时间才能消失.为此本人特进行了分析与试验,认为有下面所述原因.通常演示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多验时所需的氯气是由:制得,该反应使用的是浓盐酸,为了加快反应速度,还要微热,温度控制在90’C之内.如果加热操作不规范,温度偏高,此时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12,所收集的C12中将会混有一定量的HCI气体.当赤热的铜丝在集气瓶中依照反应式:燃烧时,黄绿色氯气被反应掉,而无色的HCI气体不会参与…  相似文献   

4.
高一化学新教材P67,按教材所述步骤操作,由于灼热铜丝在转移过程中温度很快降低,伸入到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不易点燃,实验失败.若改用一根直径约为2mm的铜丝,将其一端绕成螺旋状,灼热后在转移过程中温度降低较慢,伸入盛氯气的集气瓶容易点燃,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5.
物质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山东临沂铁路中学(276004)刘福勤进行物质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教材中采取的方法是:把物质加热后放人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这样做虽然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可缺点是:集气瓶中容易逸出较多的氯气等有毒气体,污染课堂,改进后的装置...  相似文献   

6.
课本上演示实验操作是:螺旋铜丝在酒精灯上受热后,立即插入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立即盖上玻片。此操作有如下缺点:  相似文献   

7.
1铜、铁在氯气中燃烧 1.1实验装置 1.2操作步骤 1.2.1集气瓶底部先盛放少许氯酸钾。取一根长约30cm的细铜丝,将中间段的铜丝在笔套上绕成螺旋状,做成“U”型,如图1所示,穿过双孔橡胶塞,塞住集气瓶口。  相似文献   

8.
[原用方法] 先准备好一集气瓶磨砂玻璃片盖住的氯气,加热事先用砂纸打亮的一束铜丝,同时将"玻璃片盖子"移出一条缝隙、"铜丝"插入,然后观察现象.此处的"同时"不易配合默契,且该法易污染环境、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1 铜、铁在氯气中燃烧 1.1 实验装置 1.2 操作步骤 1.2.1 集气瓶底部先盛放少许氯酸钾.取一根长约30cm的细铜丝,将中间段的铜丝在笔套上绕成螺旋状,做成"U"型,如图1所示,穿过双孔橡胶塞,塞住集气瓶口.  相似文献   

10.
高一化学新教材P6 7[实验 4 - 1 ],按教材所述步骤操作 ,由于灼热铜丝在转移过程中温度很快降低 ,伸入到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不易点燃 ,实验失败。若改用一根直径约为 2mm的铜丝 ,将其一端绕成螺旋状 ,灼热后在转移过程中温度降低较慢 ,伸入盛氯气的集气瓶容易点燃 ,现象明显。高一化学新教材P1 34[实验 6 - 4],按教材所述步骤操作 ,由于在搅拌过程中热量散失很快 ,不能提供足够热量使浓硫酸继续与碳反应产生气泡 ,导致黑色糊状物不能上胀 ,实验失败。若改为先滴浓硫酸 ,使其浸润迅速搅拌 ,再滴 3- 4滴蒸馏水 ,再搅拌均匀 ,过半分钟即可看…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中师及高中《化学》课本中 ,关于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都采用了如图 1所示的实验装置。图 1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笔者认为 ,使用该装置制取氯气 ,有不足之处 :由于我们制取氯气时 ,不只是收集一瓶氯气 ,而往往要收集几瓶 ,如课本中有关氯气跟金属、氢气反应及氯气的漂白作用的演示实验 ,就需要几瓶氯气。当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之后 ,要换用另一个集气瓶收集 ,在这换瓶的时间间隔内 ,难免有氯气逸散出来 ,这样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对环境的污染。为了克服上述不足 ,可把图 1虚线内的装置 ,改换成图 2所示的装置。图 2 改装后的氯气收集装…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燃烧,再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燃烧的钠上面。一、实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实验存在不完善之处。1.若对钠加热时间长了,则消耗钠的量多,与氯气反应的量就减少;若对钠加热的时间短,则可能观察不到钠与氯气反应的现象。2.在对钠加热时会生成氧化钠,将钠与氯气隔开,反应可能无法继续进行。3.若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则在集气瓶  相似文献   

13.
一、有毒气体收集装置的改进实验时,若要收集多瓶密度大于空气的有毒气体,按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上的装置,换瓶时难免有气体跑到空气中,这不仅浪费了气体,而且会影响实验者的健康。现以氯气为例,改进如下: 装置如图操作收集氯气时,先用弹簧夹夹住橡皮管2、4,则氯气沿着橡皮管1的方向进入集气瓶甲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多余的氯气通过橡皮管3进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被吸收。当需要调换另一只集气瓶时,先打开橡皮管2、4上的弹簧夹子,再夹住橡皮管1、3,让氯气充入集气瓶乙,同时用其它集气瓶换下集气瓶甲。若要收集多瓶气体,重复以上操作即可。二、红磷转化为白磷及红磷和白磷燃点的比较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实验步骤 1.在试管底部放置少量干燥的红磷,并固定在铁  相似文献   

14.
1.将配有双孔胶塞的烧瓶(或大试管)装入适量浓HNO_3,固定在铁架台上。胶塞上的双孔一插入玻璃导管,一插入盘有罗旋的铜丝。 2.制取气体时,打开弹簧夹,将铜丝向下推进,与浓HNO_3接触,反应即开始,有NO_2气体生成。可用集气瓶直接收集。集气瓶充满后,将铜丝向上拉起,脱离浓HN0_3,反应即停止。同时将弹簧夹夹好,防止有少量N0_2气体逸出。  相似文献   

15.
张玲 《吉林教育》2008,(2):76-76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养成观察习惯。观察效果如何取决于目的、任务是否明确。例如,在观察氯气与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的实验时,如果不明确观察目的,学生只会被混合气体颜色逐渐变浅、集气瓶内液面上升、集气瓶壁出现的黄色小液滴所吸引,而对水槽内析出白色晶体  相似文献   

16.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在实验时为尽量减少氯气在空中逸散,改用下面方法效果较好。1实验过程1.收集一集气瓶氯气,用玻璃片盖好。2.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先关闭止水夹,取约黄豆大小的红磷置于玻璃燃烧匙中,点燃后立即伸进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塞上胶塞,磷在氯中燃烧,产生光亮的黄色火焰,并产生大量白烟,没反应完的氯气在瓶中呈浅黄绿色(附图)。3r打开止水夹,氢氧化钠溶液倒流人集气瓶中,振荡,由于剩余的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以及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混和物(白烟)溶解在水中,故集…  相似文献   

17.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初中化学 P74及 P115页上的“图2-10”和“图3-6”。图1的集气瓶口未盖玻片,图2的集气瓶口却盖上了硬纸片。我建议在图1的集气瓶上要盖上玻片,而在图2的集气瓶上可不盖硬纸片,若要盖硬纸片,则要留有相当宽的缝隙,理由如下。图1所示的是“氢气在氯气里燃烧”的实验,由于产物氯化氢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它逸出瓶口所形成的盐酸酸雾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若敞着瓶口,逸出的酸雾会使教师和前几排的学生感到难受;若  相似文献   

18.
氯气有毒 ,为了师生的健康和减少环境污染 ,在做氯气性质实验时 ,可以在封闭体系内进行 ,效果很好。如氯气与钠和磷的反应实验 ,如图 1所示 ,将磷或钠放在燃烧匙内 (放钠时在燃烧匙上铺一层河沙 ) ,用止水夹夹住橡胶导管 ,点燃磷或钠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 ,塞紧橡胶塞 ,反应完毕 ,打开止水夹 ,可以看到氢氧化钠溶液流入原来盛氯气集气瓶中 ,它可以溶解没有反应的氯气和生成的三氯化磷、五氯化磷。此外用此装置还可做氯气与铜和铁的反应以及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 ,效果也不错在封闭体系内做氯气性质实验@胡达刚$重庆市永川中学!402760…  相似文献   

19.
氯气能否漂白江苏省宿迁师范(223800)冯克金一、从实验现象来证明在四个集气瓶中分别充入氯气、液氯、氯气、空气;依次放人干、干、湿、温红布条,封口.实验结果是第三个集气瓶里的红色布条很快褪成浅黄色,说明:在仅有氯气或液氯存在而无水存在时;不能使有色...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人教版),在讲解化学键时做了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步骤是:取一粒黄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1),观察现象。图1钠与氯气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