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对台湾与大陆历次课程改革进展情况的总结与分析 据相关资料记载,几十年来台湾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小学进行了6次改革,初中进行了9次改革,高中进行了8次改革,小学、初中、高中总体改革6次。大陆地区自1950年以来,伴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先后进行了8次比较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过对台湾与大陆课程改革历史的梳理,对历次课程改革的内容、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台湾与大陆迄今为止形成的课程改革研究成果的汇总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2010年秋季,我省作为最后一批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全面开始了新课程实验工作。这次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最重大、最彻底的一次课程变革,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时,对我们这所仅有五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3.
此次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曾数次制订、修订德育课程教学大纲,90年代中期就先于其他学科首次制订了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此次为了适应我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 5 0年代以来 ,国际基础科学教育经历了两次课程改革。从 5 0年代末期至 70年代末期为第一次改革 ,从 80年代初期至今为第二次改革。这两次科学课程改革都对我国中小学科学课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不过 ,由于冷战时期我国与西方隔绝 ,以及 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耽搁 ,第一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浪潮直到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才波及我国。而第二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浪潮 ,则从一开始就涌入进来 ,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国基础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球化背景。下面我们就第一次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过程、经验与教训进行回顾与分析 ,并在论述当…  相似文献   

5.
自中央电大2005年春季基于网络课程考核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各级电大都在尽快适应这种新的考核模式,并且已经成为电大课程考核的重要方式。这几年改革的成效已表明:基于网络的考试方式不但是开放教育未来发展的一次契机,也是今后评价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本文就基于网络课程考核改革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和解决措施进行阐述,以提高电大课程考核质量。  相似文献   

6.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题词抓住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本质与国际趋势,具有全球性眼光。此后,该题词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放眼20多年来的我国课程改革,无不是围绕这一方针来进行的。笔者试图以这一方针为线索,把2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划分为几个阶段:(一)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及对课程改革的初探(1978—1984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教育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各地中小学学制混乱,课程标准不一,教育质量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采取了统一学制和教学大纲,统一编…  相似文献   

7.
1999年以来,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经过短短的几年时间在全国顺利推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秋季,在义务教育新课程开始实施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普通  相似文献   

8.
正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2001年以来进行的课程改革是第八次改革。这一次课程改革的背景是:我国改革开放,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决定,教育部于1999年正式启动,并于2001年开始在部分省市的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实验,到目前为止,已经在全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全面推进。旨在通过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9.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 1983年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题词抓住了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本质与国际趋势,具有全球性眼光。此后,该题词成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放眼20多年来的我国课程改革,无不是围绕这一方针来进行的。笔者试图以这一方针为线索,把20多年来的课程改革划分为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进行了几次改革,确定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线索的选择与编排的原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在宏观的教育思想、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乃至人们对教育的整体理解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当前,新课程已经在我国中小学推行了几年,我们有必要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更理性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实验只有两次,一次是1922年新学制颁布前后,一次是21世纪伊始。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进入了"新常态"发展时期。未来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确立"三个重要"新理念,实现"三个转向",确立"教学中心取向"。为此,必须采取加强本土课程教学理论建设,为课程改革实践提供科学适宜的理论指导;加强课程教学实验,探索中国课程与教学实践规律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已经历了一百年的历史发展,而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一直是幼儿园教育发展的核心和主线。本文回顾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园的课程改革;20世纪五十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简要概括了这三次幼儿园课程改革及管理的特征,并对三次课程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以期大家更清晰地了解百年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同时也为当前及今后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先后7次进行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目标。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本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步子快、层次深、范围广、难度大,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每个学生的发展乃至每个学生每个方面的发展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和历史性的转变,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改革。在本次新课改中,应正确理解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课程难度是衡量教科书质量的重要指标,课程难度模型是评价教科书难度的一个定量分析模型。运用这一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课程难度有如下变化:1983年版>2000年版>1995年版>2008年版。地理教科书课程难度的变化可以为教科书的编写与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先后7次进行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目标。与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本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步子快、层次深、范围广、难度大,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每个学生的发展乃至每个学生每个方面的发展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和历史性的转变,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提高全民素质的改革。在本次新课改中,应正确理解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人类进入21世纪的钟声敲响后,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徐徐拉开.人们不会忘记,在这次课程改革之前,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进行了共七次课程改革,且不论前面七次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人们最关心的是:这第八次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呢?取得本次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对此,教育部在2001年6月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8.
程晗 《河南教育》2009,(9):8-11
一、中微观教育改革:高中新课改的层次定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30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拨乱反正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次带有全局意义的教育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宏观层次上的教育改革首先进行体制性改革;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内涵式改革;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微观教育改革从课程改革人手,通过中观的课程改革.拉动微观的教材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小学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针对合作学习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教育创新,它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进行的一次新型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崭新的学习方式。本文基于此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教育立足于环境教育,其作为新课程改革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思想主线,成为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文章分析了自1972年首次提出“环境教育”的概念以来我国几次大的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内容的变化,进而从环境教育发展现状和中学地理课程内容设置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环境教育与国外的环境教育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