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郑光祖的《迷青琐倩女离魂》是我国古代元杂剧中以"才子佳人"为创作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历来受到众人的追捧和赞扬。"离魂"题材由来已久,但直到《倩女离魂》的出现,才将这种创作母题推向了高峰。可以说《倩女离魂》在中国小说与戏剧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离魂"母题在不同的社会大背景下显现出不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离魂记》,同时又积淀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养料,和《离魂记》相较而言,《倩女离魂》在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艺术构思等各个方面均不同于《离魂记》,从戏剧发展的角度说,《倩女离魂》在各个方面突破《离魂记》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3.
马利文 《文教资料》2007,(34):58-59
《倩女离魂》作为元杂剧四大爱情戏之一,以离魂这一特殊情节的创作成为区别于其他三大元杂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元杂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传奇《离魂记》,但又不拘泥于《离魂记》所叙述的内容,它巧妙地结合元代特有的社会思想背景,在人物塑造、情节开拓、结构关系等几个大的方面作了合理的创造,使《倩女离魂》焕发出与其他三大爱情剧迥异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故事题材来源于《离魂记》,同时又积淀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养料,和《离魂记》相较而言,《倩女离魂》在矛盾冲突、人物性格、艺术构思等各个方面均不同于《离魂记》,从戏剧发展的角度说,《倩女离魂》在各个方面突破《离魂记》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5.
《闺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剧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中的第七出戏,这出戏描写了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初次在闺塾听塾师陈最良讲课的情景,围绕着教与学的矛盾展开剧情。《牡丹亭》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剧作,汤显祖本人也给予了它特别的厚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相似文献   

6.
《倩女离魂》和《牡丹亭》分属于元明时期两部戏剧名作,也是两部以“离魂”为主要情节的作品,通过观照两者在人物塑造和主旨思想方面的异同,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作品的审美价值及作家的审美理想,进一步把握文学尤其是戏剧作品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古代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之苑中的一朵奇葩。在对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几个古代戏剧片段的教学中,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一种十分必要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比较阅读。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窦娥冤》是元代杂剧艺术创始人、"元曲四大家"之首的伟大戏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之一(其它三部为: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一四二二年明初重要戏曲作家贾仲明在其吊王实甫的词[凌波仙]中说:“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西厢记》是备受推崇的。也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恋爱故事,出自中唐诗人元稹写的《会真记》(亦名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与《倩女离魂》是元代影响力较强的两部爱情剧作,它们展示了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两部作品在某些情节上有许多的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赵氏孤儿     
大秋 《课外阅读》2006,(12):46-47
《赵氏孤儿》是元代人纪君祥根据春秋时晋国一段史事编成的一部著名的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中熠熠生辉的一件珍宝,也几乎是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第一部。在欧洲,不少人知道有一部《中国孤儿》。这部戏主要材料取自《史记·赵世家》。先看看《史记》的记述吧——晋景公之三  相似文献   

11.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关于元杂剧《碧桃花》、《倩女离魂》与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的关系,本文不拟论述。但从焦循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现存162个元人杂剧剧本中,《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个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着重描写了幻想。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剧本在表现幻想方面的成败得失,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戏剧史上出现了一股锐意向西方当代戏剧艺术学习的先锋潮流,其中包含有黑色幽默、荒诞主义、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思想,其众多戏剧作品为当时中国年轻的戏剧工作者所熟悉、借鉴和模仿。戏剧作家高行健正是在此潮流的驱使下创作了与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形式相似的戏剧作品《车站》。对《车站》的出现戏剧界向来褒贬不一,但综合分析,它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在创作层次、背景和意义以及剧中人物设置这三个方面有所不同。这需要对《车站》与《等待戈多》中的"等待"主题作进一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清代焦循在《剧说》中说:“玉茗之《还魂记》,亦本《碧桃花》、《倩女离魂》而为之者也。”关于元杂剧《碧桃花》、《倩女离魂》与明代汤显祖传奇《牡丹亭》的关系,本文不拟论述。但从焦循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现存162个元人杂剧剧本中,《碧桃花》与《倩女离魂》属于同一个类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要求与封建礼教的矛盾;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采用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剧本都着重描写了幻想。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剧本在表现幻想方面的成败得失,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14.
《沙恭达罗》是印度最著名的古典戏剧,《长生殿》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传奇剧目。通过对这两部剧作的比较研究,从主题思想、主角形象、戏剧结构、演出程式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现象,可以在民族心理和创作规律上得到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农村三部曲》是洪深的戏剧主要代表作,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这是洪深在30年代初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后创作的三部主要反映江南农村生活面貌的剧作。因这三部剧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的不同,所以作品发表后,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人们对这三部剧作的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有新的成果与进展。本文试图分前后两个时期来探讨《农村三部曲》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不断地挖掘出《农村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所蕴藏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所谓戏剧结构是指剧作家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而对剧中人物、环境、情节等的布局安排。中学语文教材第四册戏剧单元中的《雷雨》和《茶馆》分别节选自同名话剧第二幕。这两幕戏有其共同的特点,它们的戏剧冲突都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空间。《雷雨》的戏在一个夏日午后的周公馆里展开,《茶馆》的戏则在一个夏日上午的裕泰茶馆内进行。但是这两幕戏在戏剧结构上的区别也是相当明显的。《雷雨》的戏剧结构是纵剖面式的。剧作家采用回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围绕三个男人展开戏剧冲突,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而电影中的丁务源、秦妙斋、尤大兴这三个男人,唱的这出戏也是精彩纷呈,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作为元杂剧创作第一人 ,在《窦娥冤》、《西蜀梦》、《蝴蝶梦》、《绯衣梦》等作品中引入了“鬼魂”与“梦兆”情节 ,创造了“鬼魂戏”和“梦兆戏”的范式 ,为中国古代戏剧中“鬼魂戏”和“梦兆戏”的创作 ,建构了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19.
人们普遍认为《原野》是借鉴表现主义艺术比较成功的作品。作者认为《原野》是一部佳构剧。作者指出,曹禺在戏剧创作的初期,便为佳构剧“一类戏所笼罩”,想写一部有故事、有穿插、有紧张场面的戏剧,以适合中国戏剧观众的欣赏需求、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曹禺深谙西方各种戏剧艺术,他注意到了曾风靡欧洲的佳构剧正适合中国观众的需求。于是作家便借鉴佳构剧的戏剧理论和技巧原则,写出了《原野》。在《原野》中表现出佳构剧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构工整精巧、具备“必需场面”和抽象而严肃的主题等。作者认为,《原野》是曹禺戏剧创作的转换期作品和特殊现象,也是成功的尝试。但是,《原野》所受表现主义影响及在佳构剧理论和技巧运用上,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雷雨》和《等待戈多》都是20世纪上半叶一鸣惊人的话剧。它们分别运用现实主义的传统创作方法和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创作方法,带给观众不同的艺术审美效果:《雷雨》“戏”味十足,《等待戈多)“无戏”味浓。通过这两部典型戏剧的比较,可探索出戏剧的传统创作方法与反传统创作方法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