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泼留希金     
乞乞科夫的脸上显出要问的表情来;他焦急的等着这男管家来说什么话。但那人也在等候着乞乞科夫的开口。到底,苦于这两面的窘急的乞乞科夫,就决计发问了: “哪,主人在做什么呀?他在家吗?”“主人在这里!”男管家回答说。“那么,在哪里呢?”乞乞科夫回问道。“您是瞎的吗,先生?怎的?”男管家说。“先生!我就是这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若说宋江“乞官”、“乞禄”、“乞德”、“乞活”,都是明明白白的;若说宋江“乞死”,或许有人不解。然而事实正是如此。宋江在断配江州途中,被晁盖等梁山好汉救下。人们劝他留在梁山,免去江州受苦,他却着急地说出绝话:“如不肯放宋江下山,情愿只就众位手里乞死。”——这是宋江第一次“乞死”。人们或许奇怪,宋江不是“专爱结识天下江湖好汉”吗?为啥好汉们主动邀请入伙,却又拒人千里之外呢?原来宋江无非“叶公好龙”者流,“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当  相似文献   

3.
《殽之战》秦穆公所用的三帅,是孟明、西乞、白乙。此文前面写“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后面写晋“败(?)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课文注解⑧:“百里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是秦穆公派出的三帅的全名。”我在备课时,参阅了一些古籍,知道百里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特别是弄清楚西乞术,白乙丙和蹇叔的关系,对“蹇叔之子与师”那一小节,就讲得比较确切了。三帅之名在《殽之战》中先略而后全?倮锩厦魇?“百里”是氏,“孟明”是字,与他的名“视”相应,那末,西  相似文献   

4.
福建莆仙话中“乞”不仅具有闽语的给予义、致使义、被动义,且有一种高频使用的被动式“乞1……乞2”:“乞1、”“乞2”不仅重现而且同音。该句式与北京话的“被……给”相当,“乞2”、“给”均具有强调功能,但语义特征和句法限制比“给”更为广泛,“乞2”已是一种泛化的强调标记。该句式既是北京话强力影响的结果,也与方言自身的演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行乞     
眼前,是一位衣衫破烂的老乞。“请您施舍一点吧”老乞向一位店主说。店主没有搭理他,依然悠闲自得地在沙发上坐着。那是一张漠然而又无情的脸。老乞见店主毫无反应,便缓缓地离开了。老乞又走到了一个路人的面前。“请您施舍一点吧”又是老乞的话语,“滚,讨饭的。”那是一张由于被激怒而扭曲的脸。老乞又缓缓地离开了。“给老乞一些施舍,他一定会感激我的。”我便从方便袋中拿出两袋方便面,揣在怀中,等待老乞的到来。街上的人来来往往,老乞来到我的身旁时,我却没能将方便面递给他———众目睽睽之下,我不敢抬起这只沉重的手。人渐渐稀少,我跑…  相似文献   

6.
老鼠过街出重拳,为民除害乐欢颠。《乞猫》何必将鸡去,《三戒》弘扬喜造天。不管它来白与黑,务求其绩万和千。柳刘邓著垂青史,仰屋虔诚学此篇。附及: 一、《乞猫》:刘基《乞猫》顾名思义,《乞猫》意欲“求猫灭鼠弃鸡”。本诗引自《郁离子·捕鼠》所阐述其主人公“舍鸡灭鼠”,即:“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国人予之  相似文献   

7.
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第一部1842年发表),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中的名著之一。单就作品的标题,读者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批判的锋芒:从表面上看,“死魂灵”是指已死去的农奴(在俄文中,“农奴”同“魂灵”是一个词)——既然小说的内容是写乞乞科夫购买“死魂灵”(即死了的农奴的名单)的故事,当然可以用“死魂灵”作为书名;但透过作品的揭示,读者可以看到真正的“死魂灵”,却是生活在已处没落的农奴制度下的地主和官僚们。他们自认为是  相似文献   

8.
《老乞大》中的时间助词“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关于《老乞大》《老乞大》是旧时朝鲜高丽人学习汉语的会话教材,“乞大”是“契丹”的转音,被用来指中国,“老乞大”就是“老中国”,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中国通”,指那些在中国居留过较长时间从而熟悉并精通中国语言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附录三表有几处错误: 《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231页)在“讫”字后举“乞讫”“收讫”为例。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辞海》,均无“乞讫”,疑为“起讫”之误。  相似文献   

11.
晋江话有五个被动标记“乞、度、传、与、献”。与其他闽南方言不同的是,“乞”既能用于长被动句,也能用于短被动句。“乞”被动句的VP在体标记、补语、动宾、否定等方面与普通话有一些差异,而语义与普通话的“被”相似。其他四个被动标记只能用于短被动句。“度”、“与”是方言变体,时间层次早于“乞”。“与”没有漳州、厦门的双宾用法。“献”能用于双宾和被动。  相似文献   

12.
“宝玉乞梅”是第五十回一个情节片段,回目是“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可是,要弄清这个情节,前边要从第四十八回的“香菱学诗”看起,后边要看到第五十一回的“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止。原因是宝玉乞梅的动因在于芦雪庭联诗,而这次诗社宴集非同往回,平添了香菱、宝琴、岫烟、李氏姊妹诸人,因而需从香菱学诗看起,并弄清宝琴等四人如何阴差阳错凑到一起来的;联诗、乞梅是十分高雅的事,事前却有一幅  相似文献   

13.
书法     
A{&deT;ti!4:(teg.;k W k k拈 ;c k。4k A《z,上阶’y;王j上丫“Z林亏I汀。在阉《二要竺古”。””汽乞工乏污派j,2r 乞_0 土利 二b吁7Hty“6扣二.6书法@武守志  相似文献   

14.
《伤仲永》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乞”课本注释为“求”,而“币”未加注解,参考书将这一句译为“有的人还送钱给他们”,“币”也未作解释。“币”,《新华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相关几年冯京第反清复明行踪的排比,找到了乞师日本的时空定位;从而也辩明冯京第乞师日本只有一次,不存在全祖望所说的“冯京第二次乞师事”。  相似文献   

16.
1.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戍卒中常常相互交谈,都用手指着或用眼看着陈胜。(原文是写戍卒“买鱼烹食”时一种动作反应,不可能“常常”这样,原来文言中“往往”可译为“到处”。)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同邑的人认为他是奇才,稍稍把他父亲当做宾客接待,有人还用钱币求他。(“稍稍”古义是“渐渐”,译文以今代古。“乞”在这里是“给与”,译文选错了义项)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当官吃肉的人谋划这件事,你何必补充纠正呢?  相似文献   

17.
乔明 《现代语文》2004,(7):24-24
一曰“留”。即保留部分词语不译。保留不译的词语一般是时间、人名、地名、官职名等,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此句可译为“这一年夏季,四月辛巳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班师回朝。”其中,时间“辛巳”,人名“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都不用翻译,直接写在译中即可。  相似文献   

18.
:元明时期,原本表示“附着”义的“着”字已经语法化,产生了许多新的语法、语义功能,这些新的功能在《老乞大》中是有所体现的。本文通过对《老乞大》中“着”字用法的浅析,试图反映出元明时期口语中“着”字用法的新变。  相似文献   

19.
说“乞”     
人教版初中课文《伤仲永》中有这样一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中“乞”字,课文注为“求”。这是通行的意思,读作qǐ。然而令人费解:拿钱币求什么呢?难道仲永的诗已然可以卖稿酬了吗?其诗固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要出钱,邑人大抵是不会情愿的吧,而且下文的“不使学”也就不能完全落实了。其实,这里的“乞”应释为“给予”,读作qì。《辞海》《辞源》都收这个义项。据此就能明了上文含义:邑人惊异于仲永的才能,逐渐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亲,有的还送点钱币;其目的则或示褒奖,或图势利,而父亲也正“利…  相似文献   

20.
位于坦桑尼亚和肯尼亚边境的安博塞利国家公园被誉为“非洲动物的天堂”,举世闻名的“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如同端庄的圣母,用乳汁般的雪水哺育着万物生灵。安博塞利在非洲土著语言斯瓦希里语中是“干涸的湖泊”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