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被娱乐的大多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晓云 《新闻界》2005,(5):58-59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被誉为北美媒介生态学之父。《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子媒介时代里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对20年后我们理解今天的电视文化和大众文化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媒介即隐喻在书中,波兹曼首先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著名论断。针对这一论断,他提出了两点以帮助我们理解: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同时,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含着超越其自身的…  相似文献   

2.
朱倩云 《新闻世界》2013,(7):281-282
【摘要】本文就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中提到的“技术垄断”概念以及技术垄断的文化困局进行阐述,对波兹曼基于“技术垄断”的媒介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马思琪 《新闻世界》2013,(8):308-309
在阅读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及其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系统介绍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的媒介技术批判论,并在介绍时结合现今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4.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娟 《今传媒》2013,(5):59-60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6.
李晓云 《新闻界》2006,(4):84-85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从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媒介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他认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必须提出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如何定义“媒介”?到哪里寻找文化的变化?以及如何把媒介环境的变化同我们的行为方式、感觉方式的变化联系起来?由此他提出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目的:讲述关于技术的影响,讲述媒介环境如何创造语境以改变我们思考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①尼尔·波兹曼在1968年“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N ational Council ofTeachers of English)年会上所做的演讲中首次公开介绍媒介生态一词,…  相似文献   

7.
论媒介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葵 《当代传播》2007,(5):18-20
在媒介日益普及的今天,人们普遍在技能上熟练掌握了媒介,但却未必能够在心智上同样自如地驾驭它,大众媒介以其无所不及的扩张和重构现实的作用进而强化了现代人对它的依赖、迷信和盲从,从而导致一种媒介崇拜心理.与早期对媒介敬畏或符号崇拜不同,新的崇拜更加隐而不察,反映出现代人与大众传媒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余佳维 《青年记者》2012,(17):25-26
传媒文化及话语研究一直备受关注,孙晶先生的《文化霸权理论研究》一书在谈到“媒介帝国主义的控制”时,引述了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关于“电视是一种符号暴力,它有两个基本功能,反民主性和受商业逻辑制约的他律性”的观点.在布尔迪厄关于电视媒介的观点基础上,结合当前广告行业的现状,不难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广告更是一种符号暴力.”  相似文献   

9.
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媒介即是讯息"的传承是波兹曼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同麦克卢汉一样,视媒介本身为一种环境,而非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以,波兹曼媒介理论关注的是媒介技术自身对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理解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运用是理解媒介环境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娱乐至死》是一本通俗而又极富哲理的书,是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完成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描述了一个娱乐化的时代,阐述了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从报刊、广播电视到书籍,传媒业已经开始走到文化沦丧的地步。《娱乐至死》就是波兹曼对当今时代电视文化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无可辩驳的分析。本文分析尼尔.波兹曼对电视娱乐化的批判和反思及其对娱乐批判的绝对性进行批判,最后分析对大众文化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11.
崔玺 《中国广播》2012,(3):16-19
本文转变以往把广播简单地看作信息传输渠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认识角度,从广播媒介所具有的组织社会关系、表达社会文化意义、帮助人们寻求自身生活的符号意义等社会属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广播作为一种大众电子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的“认同感”、“现场感”和“参与感”,并从“身份认同”、“媒介事件”和“媒介融合”等角度阐述了广播媒介如何在与这些文化感受的结合中寻找新的节目样态等问题,为丰富广播节目样态研究的视角和思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于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正式拉开了中国大陆媒介素养教育的帷幕。随着新闻学教育和传播学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素质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媒介全球化和我国媒介市场化过程的加剧,媒介的运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国外及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二课堂”或“看不见的学校”,“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去观察和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3.
王凤栖 《新闻世界》2012,(1):136-137
被认为是媒介环境学第二代精神领袖的尼尔·波兹曼,现存世的著作有25种,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1985年出版的《娱乐至死》以及1993年出版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是他媒介批评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不必完全认同美国教授尼尔.波兹曼对影像时代文化的那种娱乐至死的悲观主义看法,但决不可轻率地认为他苦口婆心的那番告诫是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近年来本土电视娱乐节目频发的三俗取向如此触目惊心,无疑印证了波兹曼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不过,媒介即信息也好,媒介即隐喻也罢,还有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等林林总总的西方传播学前沿学问,虽然不无道理,但绝非铁定真理。  相似文献   

15.
对于“媒介”这个词语,我们似乎并不陌生,但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个不具任何意义的机械中转站,就不仅低估了“媒介”的文化力量,也抽掉了支撑现代文化精神的一根脊梁。简单的解释显然不能帮助我们清晰认识“媒介”的组织构成,也不能帮助我们深入透视其文化属性和社会意义,我们需要对“媒介”进行更细致而客观的观察,需要更有力度和深度的剖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殷俊博士编著的《媒介新闻评论学》才让人眼前一亮。如果说“媒介”是符号的策划、生产、流通等一系列运作过程,那么“新闻评论”就是符号的再生产再加工的过程。“新闻”本身是以各…  相似文献   

16.
马修·福勒是英国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媒介、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视野研究媒介生态学。他认为,“生态”一词本身就蕴含“媒介”或“中介”的意涵。在他看来,获取制作媒介所需原材料的采矿行为常导致污染的发生,并以智能手机为例,提出媒介自身的设计构造也是污染成因之一。他对“媒介”、“生态”、“污染”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媒介开辟了“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与波兹曼等人将媒介生态视为一种环境保护主义取径不同,福勒从美学和政治敏感维度加以考量。他在尼采“权力意志”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权力意志”概念,同时还从加塔利、德勒兹等哲学思想中汲取研究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媒介景观即通过媒介呈现给大众的宏大奇观或景象。媒介景观源于法国境遇主义运动创始人居伊·德波所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是媒介对社会符号化构建功能的直接体现。本文通过对媒介景观理论概念内涵的剖析,揭示了媒介景观是媒介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三种符号共同构建的结果,并对央视春晚电视媒介景观中的媒介化文化符号、商业符号及意识形态符号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文化与媒介深深交联,故媒介通过符号体系表意时,能够而且必然执行着意识形态功能:将种种文化观念予以自然表达,使这些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获得强化;并且不自觉认同,成为主体的内在期待;从而维系现有文化。所以,媒介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文化、价值观念。媒介广告也不能例外。当人们日益慨叹广告之强大渗透力时,大概已深切体会到现代广告具备的另一功能——除表层功能:“推销商品”之外的深层功能,如英国学者威廉姆斯所言的“创造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依照媒介生态学家波兹曼的观点,“媒介即认识论”、“媒介即隐喻”,网络媒介以其海量、互动、超时空性,构建起了新的传播秩序,将话语权交还到每一个普通民众手中。议程设置理论在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