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很好说话也很会说话.也就是说口头表达能力很好.无论词汇与逻辑性都很好.但就是作文总是写不好.书面表达很差。好多人不理解是怎么回事,把自己说的、想的写出来不就是作文吗?是啊.就这么简单。那为什么这些学生做不到呢?我认为其中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我们的语文学习缺少或者就没有“实践性”。  相似文献   

2.
每次批阅学生的作文,“生病”“钓鱼”“做饭”“考试”等材料不时映入我们的眼帘,学生们为何对这些材料乐此不疲?他们的生活就这么单调吗?不,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他们对生活缺乏关注,没有发现新鲜的、有独特体验的生活片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领者,教师应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创新写作素材,提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黄德灿 《华章》2011,(11):30-31
【想一想】 谁在作文中写过假话?你能作否定回答吗?同一个题目的作文,如果不告诉你作者是谁,就像是一个人写的。这个现实大家都知道。写作文就是编呗,谁会拿作文里说的话当真?这是很多同学的看法。作文为什么习惯讲假话?有同学回答说,不讲假话就没有什么好写,不讲假话就不能获得高分,事实是这样的吗?事实是作文材料越来越虚假,结构越来越僵化,语言越来越贫乏,思想越来越肤浅。  相似文献   

4.
在语文学科三大板块(文言文、现代文和作文)的作业中,学生感觉最困难的就是作文,其原因就在于写不长。为什么会写不长呢?因为没有材料,缺少描写。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写作直到五年级毕业,整整四年的写作教学难道就没能使学生积累起能凑足五百字的写作材料吗?难道说这四年的写作教学就没能使学生学会描写吗?显然都不是!让我们看看学生是怎样说的:  相似文献   

5.
提起作文,就是学生怕写,老师难教,尤其是课堂作文,学生更视之为洪水猛兽。因为课堂作文,学生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按老师的命题或标准去“做”文,学生往往会因为生活面窄,没有实际生活体验,而闻之色变。学生真的是没有经历,无料可写吗?不是。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让学生从这种作文困境中解放出来,解决无“米”之难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不少学生感到作文没材料写,作文写了多年但是提高甚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人说,学生缺乏生活。但学生本来就在生活之中,怎么会缺乏生活呢?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当然,现在学生日常活动大多局限于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生活确实单调,但就是学校和家庭两个点也该有多少事情可以写啊。  相似文献   

7.
又一届高考阅卷合上了大幕。伴随着对“套话作文”评分标准的存疑,部分来自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一种复杂的心态下完成了对标准的执行。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仍对“套话作文”不以为然.用他们的话说.“参加高考,不背几篇作文怎么能行?”,“我们一直就是这么教的,没有套路,作文怎么教?”,“学生就知道课本上的屈原、陶渊明、苏轼、文天祥.你能不让他写吗……”  相似文献   

8.
吴非 《中学语文教学》2007,(5):20-20,32
4年前,有个语文教学跨省交流会,邀我参加。那次交流主题是考察“网络作文教学”,我听了几节课,感到不太适应。据主办学校介绍:全校所有班级所有学生的所有作文,你想看哪一篇就能看到哪一篇,想写段评语也可以。我对此很惊讶。该校一位教师现场演示给我看,很快就调出了某年级某班某同学的全部作文。我问:“这位同学知道吗?”“不一定知道。”我问:“他会同意我们看他的作文吗?”教师奇怪地反问:“他为什么会不同意呢?”“那么同学之问也可以互相看吗?”“每个人都可以看全校任何一个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  相似文献   

9.
曹文轩:有很多学生说:"我的作文写不好,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究竟应该写什么呢?很简单,作文就是要让生活在你的笔下开出一朵朵小花。有的学生又说:"我的生活中就没觉得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啊!难道是我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你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的蚂蚁在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全国各地的作文都不约而同地提出“我手写我心”,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有些作文更是鼓励学生大胆袒露心迹,张扬个性。此举在于根治大话套话等充斥学生作文的顽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可到底什么是真情实感,怎么想就怎么写就是好文章吗?是不是可以完全抛弃古人“文以载道”的遗训,只要“文”好就不用管内容是否健康积极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潘英 《青海教育》2004,(3):43-43
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学生没有生活感受,作文就缺乏源头活水、材料不足,以至写起来思路狭窄,内容匮乏,久之,学生便害怕作文,厌恶作文,自然作文水平就难以提高。契诃夫说:“谁要想描写人和生活,谁就得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作文材料单调“无米下锅”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对身边的生活缺少足够的感受,对许多有意义、有情趣的生活没有细细体味,或缺少体味的能力。改变“无米下锅”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批阅学生作文时,总有这样的感觉,题目不是太大,就是太泛;不是雷同选材,就是平淡无味,既没有新意,又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很少有写得比较出彩的。那么,怎样把作文写得出类拔萃就成了困扰学生和教师的一大难题,纵观近几年来中考高分作文,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好的作文总是力求凸现一个“新”字。正是基于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创新作文,就有了深远的意义。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新”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指导学生写作。  相似文献   

13.
作文难,原因何在?主要是因为学生不明白写什么,怎样写。因而不少学生一遇到作文就“头痛”。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不贴近生活,或者就是大段大段地抄袭。这些现象都是脱离生活实际,胸中无“素材”导致的。怎样在小学生开始作文阶段就使他们摆脱“作文难”的困境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最终确定了中段作文训练的突破口——学会观察生活,积累说写素材。学会观察静物。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首先应从观察周围事物中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静物入手。譬如:一本字典、一件小玩具、一幅年画、一盆鲜花、一棵大树、一家店铺等等…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对我校1000多名学生做了一次作文心理调查,调果结果是:“觉得没有材料写”的占57.7%,“有材料写不出来”的占43.7%,“没有激情去写”的占70.8%,“写后也没啥意思”的占42.5%。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把作文与生活结合起来,二是没有把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三是应试作文僵化训练的消极影响,四是学生作文的激励机制贫乏单一。基于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快乐作文”的口号,并就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和享受,进行了创设“三个激活器”的研究和实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生活——写作源泉的激活器作家李说…  相似文献   

15.
施剑峰 《成才之路》2009,(18):88-89
如何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做到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心,这是近年来我一直探索的一个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吧。作文“假”“大”“空”,写老师无非就是“批改作业到深夜”。生病仍然坚持上课”等等,而写母爱就是“孩子生病了几夜没合眼,守在孩子身边”等等。我们的生活真的如此单调、如此公式化吗?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做到“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心”呢?  相似文献   

16.
有些老师不爱写作文评语,认为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评”出来的,若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而言,不无道理。问题是,没有评语,作文的优劣表现在哪里?学生有那么高的悟性吗?再者,每次是个红分数,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无影响?其三,有没有学生会怀疑老师的工作态度,从而产生心理隔膜,影响师生的和谐关系?其四,集体的评讲能完全代替个体的指导吗?因此,作文评语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那么怎样写好作文评语呢?  相似文献   

17.
陈曦 《红领巾》2008,(10):44-45
同学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经常在头脑中想象生活中没有的事物和一些暂时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把这些情境写下来,就是想象作文。我们熟悉的神话《西游记》就是作者吴承恩依据唐朝玄奘取经的故事想象出来的。那么你会写想象作文吗?你觉得想象作文容易写吗?其实,只要掌握好以下三个窍门,写想象作文就会易如反掌。  相似文献   

18.
刘任书 《中学文科》2008,(6):163-164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来说,这“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文章。报告文学作家鲁光说过:“写文章不能没有材料。即使对于天才来说。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也是无济于事的。”可见,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材料积累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特征,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来说,这“米”就是材料。没有材料就无法写文章。报告文学作家鲁光说过:“写文章不能没有材料。即使对于天才来说。闭门造车.冥思苦想,也是无济于事的。”可见,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丰富的材料积累呢?笔者认为,根据学生的生活特征,积累材料的途径主要有两条。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5期曾以《作文是教出来的吗?》为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借题发挥,各抒高见读后受益匪浅。其实,综合各家观点,说作文之道要让学生写其想写、抒情表意也好,说要像教孩子走路一样教写作也好,说作文靠“练”不靠“教”也好,说作文仰仗于有效阅读也好,内里都离不开一个“教”字,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就拿“练”为例,怎样练?练什么?关键还在老师。我们这里有人叫学生一个暑假写60篇作文,开学统计一下数字了事,这种“练”有效吗?其他如阅读、激发写作兴趣等,哪一项离得开老师的指导?韩寒有没有老师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