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狐     
上古时代,狐以图腾崇拜的形态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继而在“万物有灵”巫术观念支配下,成为一种民间广泛的信仰和迷信。魏晋六朝时代,狐始进入学观照的视野,渐现人性的光辉,成为志怪小说的重要题材。唐传奇中,狐已是作自觉地艺术处理的学形象,多方面地展示了人性的内涌。《聊斋志异》集古今“狐”事之大成,以狐为题材的作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和成就:就故事情节而言,充实和丰富了其世俗生活的内涵,增强了其内在的生活的逻辑性;赋予形象以“具体个性的本质定性,而且获得恰当的外在显现”;语言以及表现技巧趋向纯熟和完美。  相似文献   

2.
现代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狐的形象,狐被赋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在这些作品中吸引大众的不仅仅是狐本身,更有其体现出来的人性内涵。然而不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其狐形象在相同中又存在着不同。本文就中日文化对主流狐形象进行了简要的对比,分析了中日文化中狐形象的人性表现以及人性内涵背后的中日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是一部“遄飞逸兴”、“永托旷怀”之书,其鬼魅精怪的形象,包含着作者对于人之性情的见解和体悟.以出现最多的狐精为例,往往具有洞鉴人生的智慧、超越世俗的胆量、美人的外表,她们身上体现出被礼教所压制的人性本真.可以说狐性是人性中的狐性,人性是狐性(动物性)中的人性,二者交织互补.从中可见人性中恶念与善缘的发生.而人性与狐性的交织终究落在弃恶扬善的基调上,实际上是以“志异”的方式对人性地剖析,对传统道德与人格理想的张扬.  相似文献   

4.
山人是明代兴起的特殊社会群体,山人之任侠则使中国古代侠史上涌现出新型的一个类别即“山人侠”。侠是明代山人文化的核心和明代山人的精神内涵。山人以侠的方式和气质塑造自我,参与现实,影响社会,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对山人尚侠之风的梳理可以更清晰地把握明代底层文人成为山人后的生活走向,也使我们能进一步探索山人的核心价值。侠的叙写和侠气的抒发,成为山人文学创作的动机与主要内容,给明代文学带来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山人在塑造自己侠的形象同时,也完成了他们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文学题材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狐意象自进入文学视野以来,一直是为人们所喜爱、所敬畏的。然自有唐一代,狐之形象却发生重大转变。究其原因,则为唐人对“胡”存在偏见,因“狐”与“胡”有诸多相通之处,则借“狐”以表现,这与唐人“有意为小说”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五光十色,然而以性角色为本位的个体生命和以两性结合为基础的家庭构成,却是其最基本细胞,爱情生活由此成为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而又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然文学是人学,文学每每以人的感情和命运为描写对象,以展现人性人情及其时代风貌与社会本质特征为己任,那么爱情理所当然地会成为文学反映人类生活的一大重要题材和主题。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五光十色,然而以性角色为本位的个体生命和以两性结合为基础的家庭构成,却是其最基本细胞,爱情生活由此成为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而又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然文学是人学,文学每每以人的感情和命运为描写对象,以展现人性人情及其时代风貌与社会本质特征为己任,那么爱情理所当然地会成为文学反映人类生活的一大重要题材和主题.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文论最大的理论误区在于颠倒了现象同本质的关系,从而抽空和置换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性和审美。传统的文学基本命题是“文学即人学”、“艺术即人性”,“艺术即形象思维”。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命题是:“语言即形象”,“艺术即手法”。形象成为了“各种不同主语的固定谓语的能力”,这样就颠覆了文学的本质。他们从根本上无视文学审美与文学人性等本质性的东西,而专门在现象上大做文章,偷天换日地将文学转换成了冷冰冰的语言学,沉迷于文学语言学的学究式考据,停留于语言学分析的技术操作层,使得文论丧失了对文学指导的前瞻性与批判性。这种“玩文学”的做法竟然把文学理论变成了一场纯粹的语言学游戏,因而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9.
刘勰说:“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陶冶性情,功在上哲。”文学作品何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成功塑造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们以生动典型的形象教育人、感染人。高尔基评价文学是“时代的生活的情绪的历史”。感受某个时代的生活,感受这生活中的人的情绪,对读者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文学即人学,用以表现人性、人道、人权和人生。  相似文献   

10.
沂蒙精神与沂蒙文学互源、互塑。沂蒙精神是现代沂蒙文学的总主题;而沂蒙文学又以其形象性与艺术性生动演绎着沂蒙精神,尤其是沂蒙文学中“红嫂”的艺术形象所凝聚的女性品质、奉献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极大丰富了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可见,“红嫂”题材的沂蒙文学与沂蒙精神息息相关。从沂蒙精神的视角系统梳理“红嫂”题材的沂蒙文学,阐释其主题、形象、美德与沂蒙精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探求沂蒙红嫂拥军支前的内在动机与根源,综合考察红嫂叙事的美学特征与创作经验,助力红嫂题材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期更好地弘扬沂蒙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