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美学观念,体现在哲学、艺术、文艺理论等各个方面。19世纪50年代,现实主义在欧洲成为被广泛认同的文艺流派。十月革命后,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现实主义理论被改头换面,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前后支配苏联文坛50多年。它使苏联的文艺批评与文学创作,演变为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尖锐斗争的工具,从而越来越侵蚀了文学的艺术价值。从这个角度上看,它日益遭到批评并最后走向消解,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新写实"小说是在传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思潮的时峙中,采取现实主义直面现实的精神和再现生活的方法,同时又接受了现代主义思潮的某些影响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它在坚持"写实"精神的基础上,表现手法有所突破,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周扬在20世纪30年代热情介绍苏联文艺界,第一个全面完整地阐释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20世纪40年代他翻译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著作并介绍他的美学思想,主张文艺创作以歌颂为主并与暴露派进行论争。这些文艺理论活动,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产生提供了部分的背景材料或文化资料。《讲话》的产生更给周扬的文艺理论研究提供了创造性的活力,他根据《讲话》精神阐释文艺的大众化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使他的文艺思想更为成熟,具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创作方法理论是伴随着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潮、文艺运动而同时出现的。构成文艺思潮的首要因素是某种较系统的文艺思想、一定社会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观念。文艺思潮不仅是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艺术实践活动,而且是一场思想运动,每一种文艺思潮的出现都意味着艺术上的变革和创新,同时也导致一个或几个文艺流派及创作方法的出现,因此,创作方法在思想上是一定社会思潮和文艺思潮的产物。西方文艺史上的几大文艺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既是一种文艺思潮,又以某种创  相似文献   

5.
文艺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或文艺思潮影响之下,由一些在思想倾向、创作原则、美学风格等方面近似的文艺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而成的文艺集团或派别。文艺流派具有思想倾向上的主义性、创作原则上的排他性与美学风格上的识别性三个特点。文艺流派的本质关乎文艺创作的竞争力,能够推动文艺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它便不仅是一个知识学或学术史的概念,而且具有重要的文艺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曾倡导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他在《西方美学史》中时刻注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原则,反对“唯经济决定论”,对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有着自己的理解。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又是美学的基本问题,朱光潜根据具体历史现实指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将其分为文艺思潮运动和创作手法,认为作为文艺思潮运动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发展历程不具有普遍性。日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与西方文艺思潮运动的线性发展历程相颠倒,与朱光潜的观点形成映照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文学现实主义 文学现实主义,是由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影响巨大的美学思潮以及在这种思潮中产生的一系列经典性作品结晶出来的一个关于创作方法的范畴。与此相关,它又以其一般性成为一种风格和流派的范畴。 11年前秋天,山崎丰子访问宁夏时问了我一个问题:“在您看来,世界文学的主潮是什么?”我作了这样的回答:“我以为,严肃的、深刻的现实主义,永远是世界文学的主潮。”现在我仍然坚持这个看法。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联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学现实性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普遍关切。是这种渴望和关切,选择和造就了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近代关于世界文学现实主义的理论中,还有一些危  相似文献   

8.
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两结合"旋即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指导我国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在我国,形成"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内在原因是试图摆脱苏式文艺理论的控制,建立自己的创作方法体系。但由于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冷静的研究心态,人们对"两结合"的阐释和论证存在种种理论失误。"两结合"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9.
一、现实主义的涵义现实主义这个范畴有两种涵义,作为强大的文艺思潮和一种文艺流派,一般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主导文坛达半个多世纪的一种文艺思潮和文艺流派,具体而言,是指19世纪中后期在欧洲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另一涵义是指“准确地展现生活的真实情况”的“一种表现人生的方法”,即注重写实的创作原则.这种创作原则源远流长,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与唯实论哲学张连营19世纪以前,现实主义是纯粹的哲学名词,同文学艺术思潮、流派、创作方法基本无关。realism含义有“文艺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和“哲学的唯实论者,实在论者”两项主要内容,其词根real,则指“真实的”和“非想象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当代文学而言,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最高创作原则的确立有其历史和逻辑的必然,这种创作原则在生产其对文学的正当性同时,也同样生产了无理性。而除却政治意识形态的规训,社会主义文学的危机首先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在配合社会主义文学制度化过程中历史势能"自我损耗"和其先锋性褪却的结果。其次,是其生产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种种二律背反的逻辑推演。最后,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无法为渐趋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类精神图景提供更合理的理由和更深刻的启示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2.
写实主义(亦称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最早引入这一概念的始于梁启超1902年的重要文章《论小说与群活的关系》一文。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话语实践中,不论是围绕写实主义命名权的话语争夺,抑或是对它的具体阐释与实践,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痕,本土化过程中的重重过滤与筛选,把本来属于文学方法论层面上的命题,一度畸变成了文学本体论意义上话语霸权,使当代中国文学陷入了越走越窄的文化死胡同。论文就“写实”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尴尬遭遇,从现代性的视角作出了宏观的梳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胡风是20世纪中国最富创造性贡献的文学理论家。胡风以他的现实主义文学本体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论,构建出现当代文学史上既具独立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理论体系。由于他的理论创建更有力地坚持了现实主义,在现实主义独尊于中国现代文坛这一点上,胡风起到了一种特殊的推助作用。胡风文学思想所葆有的开放性视野和现代超越品格,使其持续成为现当代文学建设的理论资源,在激活、拓展和再造现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着独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五四”小说所呈现的科学理性精神、思想方法以及创作观念与西方近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不仅改变了“五四”小说的外部形态,也使得传统的实用文学观披上“科学”的外衣,重新走上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历史舞台。以往学者往往把实用的文学观摆在客观写实的对立面。事实上,客观写实所蕴含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含有功用的目的。科学研究精神实际上就是要求作家注重对现实人生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使得小说与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科学主义与儒家注重现世的功用文学观融合为一。  相似文献   

16.
苏童以其独特而具有创造性的写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不同时段注入活力,这也使他的创作具有了当代文学史的意义。论文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阐释背景,描述了苏童的写作历程,并对其作品进行了美学与主题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愤怒的青年"的文学创作是对19世纪英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来自英国社会底层的人们对其生存意义的严肃思考,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尖锐矛盾的揭露。"愤怒的青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以《日蚀》为标本,解析杨昭小说写作思想的根源,透视"新现实主义"在新世纪文坛视域下的拓展维度,从而再次观照中国继鲁迅以来对国民性探索的当下性创作。  相似文献   

19.
1990年代以降,“中国审美学派”抓住有重大意义的时代问题,提出了新理性精神文论、文化诗学和审美超越论,弘扬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现代美学传统,有着鲜明的实践品格;在指导当今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提升民族人格修养与道德境界、有效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等方面,“中国审美学派”及其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袁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