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大学生田径选拔赛参加决赛的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其技术特点及影响其成绩的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之前支撑腿的蹬伸以及摆动腿的摆动时,用力方向应该与投掷方向一致(对旋转技术来说是向水平方向),应避免的动作有:1)向上蹬伸摆动使身体垂直速度增加过大;2)腾空时间过长,没有积极扭紧躯干;3)滑步技术运动员在过渡阶段过早蹬伸下肢上抬身体,过早打开扭紧的躯干,给铅球加速;4)最后用力阶段铅球速度的增量对出手速度贡献最大;5)最后用力阶段两脚距离太短,且两脚位置不合适,最后用力时身体没有积极的向前向上运动。研究为提高青少年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生物力学测试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从时间、空间和速度角度对她们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学技术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速度低,巩立娇滑步阶段其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稳定,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运动过早;滑步摆动阶段启动铅球和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大,具有滑步时间和距离短,滑步速度慢、摆动幅度小的技术特点;转换阶段时间短,李梅菊和李玲铅球加速用力早,躯干抬起过高,动作幅度小;最后用力阶段时间和做功距离短;李玲采用蹬伸用力为主整体向前的用力形式,身体位移小;巩立娇、李梅菊右侧超越左侧的最后用力形式,左、右髋位移距离大;出手高度低;巩立娇具有出手速度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三维运动学分析法,对济南全运会前3名女子铅球运动员进行技术解析。结果表明:滑步阶段李玲左腿摆动与右腿蹬伸配合不合理,李玲与李梅菊右脚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差值较大,影响了超越器械动作的效果。过渡阶段3名运动员右髋速度均大于左髋速度,有利于髋横轴对肩横轴的超越和身体肌群的有效拉长。最后用力阶段3名运动员右髋、右肩、右肘和铅球4个环节的速度逐渐增加,用力顺序合理,但加速能力不同。3名运动员铅球离手时左侧撑蹬技术均不甚理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屈髋屈膝现象,影响了用力效果。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主要技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过渡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身体重心和铅球运动速度曲线在过渡阶段的分合对提高运动成绩有重大的作用;过渡阶段摆动腿快速落地缩短单支撑时间是尽快形成双支撑进入最后用力的关键;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双支撑前便开始最后用力,有待于提高向下运动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投掷臂技术在整个投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铅球投掷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姿势、摆动路线和摆动时机对铅球的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在铅球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除了重视投掷臂及身体的动作外,对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合理运用同样不能忽视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女子铅球运动员于鑫、程小燕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于鑫、程小燕推铅球技术的速度节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滑步阶段,左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的阶段,但存在着摆动腿垂直分速较大,重心腾起角度大,降低了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问题;在过渡步阶段,由于右腿的迅速退让能力和由退让迅速转为克制的能力较弱,单支撑时间过长,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于鑫用力过早,没有出现明显的用力点(加速点),鞭打动作较匆忙.而程晓燕主要用力点较为突出,加速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第十届全运会男子铅球项目前6名运动员的滑步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运动学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右腿摆动最高速度基本上出现在右腿积极蹬伸阶段,但存在着右脚蹬地角较大、滑步时间较长、右髋角较大等问题,从而减小了身体重心的水平速度,增大了身体重心的垂直速度,使滑步阶段铅球速度和身体重心速度相应减少,从而影响最后成绩。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分析法,对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前八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优越的身体形态条件是成为世界一流铅球运动员的基础;在滑步开始阶段奖牌获得者就具备了较高的身体重心速度,滑步和最后用力阶段与其他运动员没有太大区别,过渡阶段要高于其他运动员;过渡阶段奖牌获得者的肩轴和髋轴平均角速度大于其他运动员,两者之差呈减小趋势;在最后用力阶段奖牌获得者能在最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速度增量和加速度;出手速度是获得较好运动成绩的主导因素,出手角度、出手高度与运动员各自技术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两名不同水平男子铅球选手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使用高速摄像对两名不同水平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投掷时身体环节的速度变化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两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时身体重心和胸部的速度变化存在明显区别,身体投掷一侧各环节的速度变化也有所不同.制定了推铅球最后用力身体环节速度递增系数.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新老两代女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的方法,对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李梅菊等在2003年石家庄全国田径大奖赛上的最后用力阶段的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并与前国手李梅素、黄志红和隋新梅进行了对比,发现我国新老女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全国田锦赛男子铅球选手最后用力阶段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技术的现状及其落后原因,采用美国Ariel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对2008年全国田锦赛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7名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取其最好一投成绩来进行图像解析。结果表明:7名运动员存在左脚着地时膝关节角度控制较为适宜,但器械出手瞬间膝关节角上升不到位,前后差值不太理想;在器械出手瞬间运动员有不同程度屈髋后座现象;部分运动员右踝角、右髋角、右膝角伸展程度不够理想;最后用力所占总时间的比例较大;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存在右髋、右肩过早加速特征,整体动作速度欠积极,对球的持续加速能力较差,环节用力的顺序不尽合理,加速施力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0名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11项身体素质指标与其铅球运动成绩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对身体素质各子项进行灰色白关联分析,得出影响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成绩的主次身体素质指标因素及各个子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对铅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进一步提高铅球投掷运动科学化训练水平,缩短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铅球"振臂"出球投掷技术教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法对利用振臂投掷技术推铅球与普通的拨球技术推铅球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振臂投掷技术推铅球简单适用,易于掌握,有利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14.
背向旋转推铅球技术在田径普修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体院田径普修实施背向旋转推铅球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2kg和3kg铅球成绩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绩明显优于背向滑步技术,进一步证实了体院实施这项技术的可行性和它的生物力学优越性,为体院铅球教学改革和运动员学习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广东肇庆)男子铅球选手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技术的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影像分析等方法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滑步过程中重心最高速度和铅球最高速度的差值过大,影响过渡阶段和最佳推铅球姿势的形成。在过渡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左脚着地后左腿没有及时的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移动造成速度下降过多。在最后用力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下肢的转动幅度大于上肢,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摄像和录像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对巩立娇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巩立姣左脚着地时,左腿向抵趾板方向摆动下插积极,左腿几乎伸直,左肩远离抵趾板,形成了良好的侧满弓姿势,但躯干扭转不够充分,左肩内扣控制的不太理想,左腿肌群退让性工作和由退让转为克制性工作能力比较薄弱。(2)最后用力加速准备阶段。右腿运动形式主要是以小腿发力侧蹬、踝关节蹬伸为主并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运动。该阶段巩立姣两脚站位相对较宽。肩的转动快于髋,肩髋扭转动作保持的不好。(3)最后用力加速阶段铅球速度有两次陡增,但第二次球速增加与右肩再次发力有关。(4)加速阶段,巩立姣铅球位移的距离和所用时间均短于世界优秀运动员和我国第一代运动员。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三维运动学分析法,对我国现阶段8名在役的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在投掷的过渡阶段,运动员普遍存在过渡时间偏少、右踝角偏小、右膝和右髋角偏大、上体向投掷方向转动过早、提前用力等现象。  相似文献   

18.
旋转推铅球的技术分析与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研究资料与个人多年训练体验相结合,对旋转推铅球的技术分析及训练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拟建立科学的教学训练模式,以解决我国大多数铅球教练员、运动员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两差”效应的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三维运动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比赛现场进行实际图像采集,并将得到的影片在运动解析系统上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优秀铅球运动员专项技术指标与参数,从系统论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研究分析前俯差与出手差即"两差"效应的运动学意义及其对整体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加大"两差"有利于增加铅球的用力距离,铅球高度、右髋角、右膝角是影响前俯差的重要指标,而前俯差值是影响滑步阶段铅球运行距离与身体重心运行距离的重要因素;滑步阶段中我国男子运动员身体重心速度与铅球速度差值偏大;出手差与出手速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出手角度呈微弱负相关关系,与出手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比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