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借代的定义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修辞学的进一步研究,人们对借代有了深入的认识。但是,在借代的划界上也出现了不少分歧乃至混乱的地方,如在同一本书中先将“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中的“圆规”作为引入借代定义的第一个典型例证,而在借代的分类中又不给“圆规...  相似文献   

2.
借喻、借代都是传统辞格,但是关于这两个辞格的区别问题,语言学仍存在着争论。简要回顾这些争论情况,并就吴德升把“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判为借代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它只能是借喻。  相似文献   

3.
最近阅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编的《青年文科知识问答》的"语文篇",关于"什么是借代?"有这样的举例:"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从这段还可以看出,借代不同于借喻,借喻是比喻,它的本体和喻体是类似关系,如前者用圆规作比喻,而后者则是用圆规作替代,因为‘杨二嫂'具有‘圆规'的外部特征."这种说法,我觉得很值得商榷.因为它混淆了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最近阅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编的《青年文科知识问答》的“语文篇”,关于“什么是借代?”有这样的举例:“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从这段还可以看出,借代不同于借喻,借喻是比喻,它的本体和  相似文献   

5.
借喻、借代都是传统辞格 ,但是关于这两个辞格的区别问题 ,语言学界仍存在着争论。简要回顾这些争论情况 ,并就吴德升把“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判为借代的观点 ,进行反驳 ,认为它只能是借喻。  相似文献   

6.
李长华 《山东教育》2013,(Z2):93-94
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陆续在教材中发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值得大家一起来探究。下面仅举几例:例1《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在学习鲁迅的《故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时,很多学习资料和网络上将"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一句的修辞手法分析为借代。我感到纳闷,这明明是借喻吗?借代和借喻虽然有相似点,都是以  相似文献   

7.
湖南新化县上梅中学邹质同志在给本刊的来信中提出,“鲁迅《故乡》中的‘然而圆规很不平’‘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两句中的‘圆规’,其修辞格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邹质同志在来信中写到:贵刊第五期龙德贵的《借代借喻新探》指出“明显的是借喻”,而《语文学习》八五年第九期程忠勇同志的《借喻、借代分歧与解决的办法》则列举了借喻与借代的争论、认为“圆规”既有称代作用、又有比喻作用,相得益彰。主张把借代的含义扩大到包括借喻。  相似文献   

8.
鲁迅《故乡》中,有下面一段文字: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说,上文加着重号的“圆规”是借代修辞格。 崔经臣同志在《“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圆规’应是借喻,而  相似文献   

9.
快期中考试了,我和备课组长一起研究考试命题。在讨论一道题的答案时,我俩发生了争执———“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这里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我认为应该是借喻,因为前面已经说杨二嫂瘦骨伶仃像圆规,这里便只用喻体“圆规”来指代杨二嫂。可是,备课组长却说是借代。争论了很久,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本来,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尊重老教师,尤其是自己的指导老师。可是我这个人从来就认真,也很天真,总觉得即使我的答案不对,与老师争论也属于“学术问题”,与“礼貌”无关。然而这位老教师恰恰不这样看,他认为我不…  相似文献   

10.
借喻和借代是积极修辞的两种不同手法,它们的主要作用都是力求将所要表述的内容生动、鲜明、形象地展开出来.不仅如此,这两种修辞格在语言形式上(指隐去本体、无媒介性词语和喻体与代体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也大致相同.正因如此,有时,我们容易将二者混淆、例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鲁迅《故乡》)对于标有着重号的“圆规”,有人认为是借代,有人却觉得它是借喻,还有人提出其他看法.那么,究竟以什么尺度来识别借喻和借代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里,在提到借代这一修辞手法时,是以①“……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为例来说明的。笔者认为,在以①为例时,恰恰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故乡》中描写杨二嫂站立的姿态“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于是就用这形象鲜明的比喻来称呼杨二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夏衍在《包身工》中记录了一位被榨干血汗的少年女工的形象:“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象芦柴棒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了她的名字。”在我国的一些修辞学著作中,对这两处地方作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杨二嫂的话:却见一个颧骨很高,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阿呀阿呀,真是愈是有钱,便愈是一毫不放松,愈是一毫不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里,“圆规”和杨二嫂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在义象上存在相似性,即是借助上下文语境,经过人的逻辑推理,最后实现意义上的关联。杨二嫂是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腰间,没有系裙,张开两脚,正…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故乡》一文中“圆规”一词出现了四次 ,即 :1“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2“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3“然而圆规很不平 ,显出鄙夷的神色……”4“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1994年 5月第 1版 ,1999年 10月第 6次印刷的《教师教学用书》第 6页在 1句之后明确标示此句中的“圆规”比喻杨二嫂 ,下文出现的“圆规”则是借代。那就是说 2句也属于借代 ,这显然是错误的。笔者认为 ,“圆规式的姿势”只能是明喻。那么 ,34两句中的“圆规”是借代吗 ?其实 ,这是一…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这里的“圆规”代替了“豆腐西施”杨二嫂,于是有人便认为这是借代。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借喻而不是借代。到底是借代还是借喻,如何准确地辨识借喻和借代这两种修辞手法? 借喻和借代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又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一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所以人们很容易将这二者混淆,以致“喻”、“代”不分。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借喻和借代  相似文献   

16.
辞格三辨     
一、“交代”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修辞复习提纲中关于“借代”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  相似文献   

17.
“圆规”和“芦柴棒”是借喻与借代纠葛的典型例子:有人说是借代,因它们直接用特征代替了本体:有人认为是借喻,理由是“圆规”和“芦柴棒”是分别借来形象地描述杨二嫂与包身工肖像特征的。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我们从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用法为代表的一类修辞,疑乎借代与借喻之间。作认为,根据修辞构成、修辞本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修辞形式转换的内在规律来看,应是借喻而非借代。  相似文献   

19.
修辞漫谈     
所要说的事物不直接说出来,借用同它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来代称它,这就是借代.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才智过人和胆识高强的典型人物,这是大家所熟知的.毛主席借用这样的一个典型人物来代称最有智慧和最勤劳勇敢的人民群众,说:“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这个借代,是对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的高度赞扬.借代的运用,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鲁迅借用画图仪器里面的“圆规”来代称杨二嫂,说:“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又说:“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故乡》)这个借代形象地(?)现了鲁迅初看到  相似文献   

20.
鲁迅《故乡》中的“圆规”是借代还是借喻,许多修辞学家常为此争论不休。 笔者认为:“圆规”既是借代,也是借喻。 且看:“圆规”一词在《故乡》中共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无需探讨的。第三次出现的原句是“然而圆规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