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硬头狮子     
在龙游县众多的灯舞中,当推湖镇的硬头狮子最为出色。该狮舞形制独特,介于狮、牛、马、虎之间,俗称四不象,国内稀有。是龙游民间传统灯舞中的奇葩,也是当地民间的吉祥物。在全国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定地位,先后被  相似文献   

2.
我在1946年12岁时跟篾匠师傅学艺,1947年便随村里的茶灯舞艺人叶法财、叶法余学茶灯舞的制作技术和表演技艺。制扎茶灯,先用竹扎架、后糊纸、上彩(绘画),工序有好几道,制作都很讲究,师傅传教的札架的篾骨要均匀,粗细要一样;糊纸不能有折绉;  相似文献   

3.
昆曲是中华文化艺术瑰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遂昌昆曲十番,是流行遂昌民间的一项传统器乐演奏形式,以农民演奏为主体,演奏<牡丹亭>等传统名剧的昆曲曲牌,并以"工尺谱"传承习唱,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时得以传播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4.
跳蚤舞原是流传在舟山海岛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间民族舞蹈,后采发展成每年腊月廿三民间祭灶神仪式舞蹈,以表示送旧迎新,祈求消灾免祸,所以过去又叫"跳灶会".一般的说法,跳蚤舞形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后.另一种说法始于宋朝甚至更早的唐朝.因为唐宋以来,舟山已经置县,白泉也形成了集居村落,农耕渔猎,隶属富都乡,具备迎神赛会的条件.而且至今还作为迎神赛会集合点的崇圣宫就初建于宋建隆元年(960),因此跳蚤舞雏形始源于唐宋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灯画,又称灯屏画,属于民间绘画的一种。自宋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灯画作品。明清时期,灯画的发展呈现出鼎盛之势,尤其是北京的民间灯画作品,更是喜闻乐见,深受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唐朝张悦有诗云:"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反映了元宵时节张灯结彩的盛景。元宵张灯,相传始于西汉,风盛于唐代,普及到民间后,形成风俗。隋炀帝的《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极言灯光之盛和灯色之美。  相似文献   

7.
《敕存汤王行庙之记》刊刻于宋开宝三年(970),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舞亭碑刻,其"凸"字形的舞亭形制,对于探讨中国早期神庙剧场形制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碑文表明山西阳城的商汤信仰早在唐五代时期即已萌芽,至宋初继续发展并日趋繁盛。碑文中描述了宋初民间祠庙的建筑形制,对于研究当时的民间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碑刻记载了民间祠庙祭祀用乐为胡部乐,此乐由唐至宋,经由乐户的传承而兴盛。碑刻显示宋初神庙祭祀贡品包括象牙、麒麟等域外宝物,这类物品在宋初民间祭祀仪式上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8.
<正>盾牌舞是江西永新地区的一种集音乐、杂技、舞蹈、武术为一体的民间体育运动,在永新烟阁、龙源口等乡镇流传着,也是当地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盾牌舞是赣南地区民俗民风的缩影和代表,代表着当地人们昂扬斗志的原始凝聚力。在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下,盾牌舞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是江西地区民俗体育运动发展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盛力敏 《新闻世界》2010,(7):268-269
花鼓灯是流行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艺术形式。它有歌、有舞、有锣鼓等打击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中国9亿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是汉族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成为汉代舞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且对后世舞蹈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在宫廷和民间均广为流行,在服饰、音乐、舞蹈动作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该时期人们的内心真挚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11.
宋代出现的俗语"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虽经不少学者多方考索,至今缘由不明,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本文认为"赵老"为"鲍老"之音讹。"鲍老"是一个自宋初以来就广为人知的民间文艺角色。古代节庆之时民间有送灯习俗,表演社团的演员扮作鲍老送灯于盼望怀孕生子的人家,以获取酬谢。灯既送出,留存于乞子之家,故云"一去更不来"。"更不来"是针对灯而言的,而非鲍老不回来。这就是"鲍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的本事。  相似文献   

12.
历代白茶都被视为茶中珍稀上品,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云:“茶之名优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宗赵佶《大观茶论》记载:“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之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相似文献   

13.
罗伟明  陈美玉 《大观周刊》2012,(50):27-27,39
烟盒舞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发展水平也较高的一种舞蹈,也是中国民族舞苑中的一枝奇葩。彝族烟盒舞的起源依赖于民间多彩的历史传说,而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存在。它吸收、消化、融合许多历史传说而形成,反映了历史时期滇人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4.
在清人李绿园所著《歧路灯》一书中,有大量描述当时中原地区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内容,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河南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工匠构成、生产工艺、藏板与印刷规模等。  相似文献   

15.
在广西壮族聚居地区,广泛地流传着壮族师公舞"大酬雷"。"大酬雷"是壮族古代舞蹈的"活化石"。经分析研究后,得出:广西壮族师公舞"大酬雷"植根于人民生活之中,是广西民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陆羽佚文考     
陆羽是中唐前期的著名文人,《新唐书·隐逸传》及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三有其传记。《新唐书·隐逸传·陆羽》云:"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关于陆羽,人皆知其名著《茶经》,民间祀其为茶神。《大唐传载》:"陆鸿渐嗜茶,撰《茶经》三卷,行于代。常见鬻茶邸烧瓦瓷为其形貌,置竈于釜上左右,为茶神,有交易则  相似文献   

17.
<正>为做好保护抢救傣族民间舞蹈蝴蝶舞文化遗产,耿马县档案局和孟定镇认真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开展傣族民间蝴蝶舞传承人培训、培养和抢救保护工作。从各村寨中选拔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感兴趣、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截至目前,共举办傣  相似文献   

18.
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诞生于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发源地--浙江余姚.姚剧的前身为"余姚滩簧",又称"鹦哥戏"或"秧歌戏",起源于18世纪上叶(据清光绪延煦等编<台规>卷25<康熙十年禁唱秧歌妇女>记载),形成于18世纪中叶;脱胎于当地"雀冬冬"、"白话佬"等民间说唱艺术和车子灯、旱船、采茶篮等民间歌舞;流行于浙东余姚和慈溪市中西部及上虞市曹娥江以东地区,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9.
朱雯 《大观周刊》2012,(43):40-40,45
在茶的故乡--中国,人们对茶叶的利用延续至今。从药用、食用到饮用,茶的利用方式在不断变化着,所用器皿也各不相同。考古学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茶了,出土的陶缶被认定是最早的饮茶器具。到了西汉、魏晋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器具文化长足发展,茶艺便应运而生。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而此时的茶艺技术也在民间茶具和宫廷茶具中逐渐成熟。茶艺在元、明、清时代借助对外贸易由中国传向西亚,同时西方的逻辑学也走进了中国,把合理性美学融入中国茶艺。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民间图书馆研究在王子舟先生的带领下,在一些图书馆界学术新秀的积极参与下,如火如茶地展开,颇具影响力,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宣传作用。然而,对于民间图书馆的英文翻译,大家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