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投”不好,但一稿一投后,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好吗?作者辛辛苦苦的劳动,被不明不白地泡了汤,多么可惜,多么使人寒心。如果有了这么个“规矩”,作者就多了一条活路,不必翘首待望,吊死在一棵树上。尤其对那些初出茅庐,对自己稿件很有自信心,但还缺乏知名度的作者来说,因为有了这么个投稿“规矩”,可以不受“一稿两投”的约束,或不因由编辑部内部不能言明的种种“原因”而遭到白白地耽搁、“枪毙”,而增加新的希望,稿件有可能“死”里回“生”,被别的报刊选用。如果有这种可能性,为什么不给作者这种投稿自主权,而定得按“一稿”不能“两投”  相似文献   

2.
常向报刊投稿者,大都有“三勤”,即眼勤(看书看报、观察社会)、脑勤(多思)、手勤(写稿、改稿、誊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此“三勤”,是难以写出稿子来的。写稿不仅是一些文人的爱好,也是报刊赖以生存和兴旺的支柱。因此,许多报刊才将“欢迎投稿”的话印在出版物上,有的还搞征文评奖活动,以激励人们多投稿,投好稿。但与一些爱爬格子的人谈及,感到自己的“三勤”得到的报应常常是编辑部的“三懒”。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收到一封作者来信,他说:“在投稿的规矩上,我一般遵循报纸一个月不见用,即另投;杂志(月刊)两个月不见回音,即另作处理这个‘常规’。他征求我这位当编辑的意见,问这“不知是否可以?”就我个人来说,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个投稿“规矩”的。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三点好处。一是能使作者多点投稿的自主权。“一稿两  相似文献   

4.
在电台做编辑工作,常碰上这样的遗憾事:有些通讯员来县站送的稿份量比较重,完全可以在省,市新闻单位打响,但他们没有及时向上投,结果外地类似的稿件却被播出或见报了。问其原因,通讯员不好意思地说:“我觉着不中,还是县站保险。”一个月前,我县(叶县)水寨乡一名通讯员写了一篇听众来信,反映农民急盼科技书刊下乡,很有针对性,但他没向上投稿。不几天,农民日报出现了类似的读者来信。我很为他惋惜。  相似文献   

5.
“天稿”和“地稿”杨尚德我们在今年举办的“我与经济日报”征文中,收到了读者的许多宝贵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一位读者的意见是最令我难忘的,他肯定当前报纸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却存在着“三多三少”,这就是:“黑脸稿多,笑脸稿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6.
一篇稿子从投稿到见诸报端,基层通讯员有必要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写完稿后投寄前,不忘养成读稿的好习惯;二是拿原稿与见报稿认真“对表”。  相似文献   

7.
业余时间,常情不自禁地为报刊写稿子,尤其喜爱写言论稿。但投起稿来,总有些“后顾之忧”。一是顾虑投稿之后,许久不见音信,不知是否有“出头之日”,但又不敢再作另投,怕落个“一稿多投”的不是。待终于认为已无见报的指望,稿子的时效价值也所剩无几了,只好归入资料柜。我知道,而今邮费涨了,如果篇篇来稿均有回音,不仅会造成报社人手紧张,经济上也负担太重。可我觉得,对于那些已被编辑同志留意、作为备用的稿件,还是尽快给作者个音信为好,这项开支也不会太大。这样做,不仅给作者吃  相似文献   

8.
一篇稿子从投稿到见诸报端,基层通讯员有必要重视做好两件事:一是写完稿后投寄前,不忘养成读稿的好习惯;二是拿原稿与见报稿认真“对表”。  相似文献   

9.
查阅专业资料时 ,我时常碰到同一作者的同一篇文章在两种刊物上发表的情况 ,有时有所改动 ,有时基本一样。这种“一稿两投”现象 ,很让人感慨。“一稿两投”当然远非今日才有。“一稿两投”责任到底在谁 ?怨作者吗 ?似乎不妥。我也是一位写作者 ,也有投稿的经历 ,深知投稿的滋味。我认为 ,大多数作者学术态度是严肃的 ,也有相当的职业素养 ,明白“一稿两投”的危害 ,绝不愿意随便损害自己的学术声誉。且发文所得稿费少得可怜 ,多发一篇文章也没有多大的实惠。因此作者实在是有自己的苦衷。“一稿两投”怨编辑部也不妥。现在国内专业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0.
并非小事     
一稿两投,文章名家自不屑为,严肃的作者也不肯干。但是,目前在一些业余作者中,一稿两投甚至多投的现象,却颇流行。据说是为了防止编辑犯“官僚主义”。事情该怎么看?常见报刊编辑和工人们费劲地编排出一篇可用之稿后,发现别家报刊已登出来了,于是不得不又忙着拆活,倒版,大家一番辛苦白费,都觉得“受了捉弄”。又见有的文章,别的报刊虽已登出,但编者疏于查看,造成重登,“吃了别人嚼过的馍”,人们也不舒心。因此,我想之又想,得出结论:还是要反对一稿两投。两投、多投成风,流弊良多,绝非“文坛盛事”。就在不久前,有位朋友写的文章,两家一小一大的报纸先后刊登,一字不差。莫非他也在搞一稿两投?我当面提出质询。他叫苦不迭,赶忙解释:“我只给了小报,没往大报投。大报登了又不说明是转载,可冤枉我了!”  相似文献   

11.
编辑对通讯凤的大量来稿有个筛选问题;在一稿不多投的情况下,通讯员把稿件投给哪家报刊,也有个筛选问题。 一般来说,通讯员钟情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喜欢把稿件投给能及时给通讯员寄样报样刊或剪稿的报刊。这是因为,95%以上的通讯员都制作了“被采用稿件剪贴本”,这是通讯员的写作成果。一旦遇有日后调动单位、重新安排工作或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是用得着的。二是喜欢把稿件投向稿费发放及时的报刊。稿费是通讯员劳动成果的价值体现,这是对通讯员劳动成果的尊重。再说,如今寄稿件要贴邮票,信封信纸要自己购买,写篇稿子费用也不少。稿费发放及时,可以贴补再投入。三是喜欢把稿件投给编辑处理稿件相对较快的报刊。编辑部不压稿,做到好稿优先上,这自然是通讯员的共同愿望。四是喜欢把稿子投给通联工作好的报刊。通联部门能与通讯员广泛联系,广交朋友,能经常就通讯员写作方面的问题给予指导,对通讯员提出的适当要求,能尽可能给予满足。这些都能增强通讯员给报刊投稿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我们部队报道员刘志伟,两个半月时间上稿二十一篇。我问他有什么诀窍,他指着在桌上的《新闻知识》感慨地说:“是她帮了我的大忙。”去年年底,他从连队被调入团报道组担任报道员。到团后,每天都进行六、七个小时采访写作,晚上熬到深夜一、二点钟才睡觉。就这样,他四个多月向报社电台投稿二百多篇,一篇未中。他有点灰心了。正在这时,宣传股股长耐心地开导他,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并送给他一套一九八五年度的《新闻知识》杂志,又帮他购买了今年一至三期《新闻知识》。从此,他犹如鱼儿得水,一下子被《新  相似文献   

13.
自投稿“发落”方式小议目前一些出版社对自投稿的处理方法仍沿袭80年代末以来的老规矩:书稿半年没有信息,即视为不用;期刊三个月不见答复,便可另投他处;报纸因时效性强,投稿有效期限缩短为一个月。这几乎成为一些出版单位与投稿者间的一种默契。但我认为,我们做...  相似文献   

14.
散文大师梁实秋生前曾对台湾《联合文学》主编丘颜明说:“有一事我想历来编辑莫不引以为苦,好稿不易。在数量上,稿件似不虞缺乏,在品质上,能膺上选者不多,于是主编的人有时就需要‘拉稿’。拉稿比拉夫难,其中甘苦,当过编辑的都知道。”所谓‘拉稿’难,一难在名人稿不好拉,二难是名人好稿更难拉,三难是拉来的稿有时又不合版面或“主旨”要求。近年我们的“报刊大战”,其中就包括拉稿之战,争稿之战。都想以“名牌”手笔突出版面,所以名人之作成了紧俏“产品”。其实,非名人之稿不拉,未必高明。名人稿固然有“广告效应”,但读者除了看“门面”,更主要的是看“货色”。名人多半早年有“名牌作品”行世,现在事务繁忙,笔力有时  相似文献   

15.
还没有开始向川农报投稿以前,我就喜欢琢磨川农报上的新闻标题,觉得很活,能引起人的阅读欲望,经常自己再作个标题以作比较。开始给川农报投稿后,通过见报稿标题和自己所取标题相对照,更觉获益匪浅。有几点体会,兹录于后。   一、标题要“实”但忌“死”。 1999年 8月 25日一版见报稿《江油巧打养猪“阵地战”》写的是江油市作为川北重要的仔猪生猪集散地如何确保农户稳定母猪存栏数和仔猪外销量,最初我起的标题是《品种改良 服务跟进 江油巧打养猪“阵地战”》,标题内容是面面俱到了,但太过“实”反而显得死板。见报稿去掉肩…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7,(8)
“兵记者”赵山学文/王贺龙熊振华通讯员园地在驻陕某部官兵眼里,赵山学可谓是一位了不起的“兵记者”。三本厚厚的用稿剪贴、10多个获奖证书及优秀通讯员证书,足以证明他的军旅生活非常充实。写作成了他最痴的梦。刚踏上新闻报道这块“责任田”时,一连投了百余篇稿...  相似文献   

17.
周志卓同志的看法,恐怕是很多新闻写作者所关心的。不过,我们以为,首先需要搞清楚,所谓“一稿不能两投”的“稿”,如果仅仅指“新闻报道”而言,那么,“两投”或“多投”,都有利于新闻传播;如果是指一般文章,就仍以遵守“一稿不能两投”的原则为好。实际上,周文所举的实例,也都是宜于迅速广泛传播的新闻报道稿件。究竟新闻报道“一稿一投”好呢?还是一稿“两投”或“多投”好?关心这个问题的读者,不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日,我到单位上班,同事笑吟吟地捧来一张报纸。“用稿了”。但一看却愣住了:《海南特区报》?我何时向《海南特区报》投过稿?同事又递上一封信,方知:两星期前寄给《文汇报》“生活”副刊的一篇小稿,因稿挤一时难上,编辑罗达成同志怕误稿,替我转给《海南特区报》刊用,并来信说明并致歉。这事在同事们中间引起了一阵小波动,人人都说,这么负责的编辑少见,便纷纷谈起往日投稿遭到的冷遇来。甲说某报曾来信称要用他的一篇稿子,年余未果;乙叹某大报用其稿而不发稿费;怨好稿不被用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1999年第8期针对作者不太了解该刊办刊思路和编辑意图,对栏目的基本功能不清楚,投稿缺乏针对性,上稿率低的状况,特开辟“《中国记者》栏目编辑构思与组稿要求”小栏目,简要介绍了刊物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栏目宗旨”、“栏目定位”、“栏目特点”、“栏目要求”、“栏目编辑”、“联系方法”等内容。文字不多,但颇有针对性;甚至连文章字数和尽量提供相关图片和背景资料等要求也明确告知。读者一看便知如何投稿了。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6,(3)
如何处理关系稿文/方英文我在没有做报纸编辑之前,是个热心的投稿者.我那时还在山里,所写的文章多半发表在陕西之外的杂志上,发在报纸上的极少,这原因有二:一是报上的文章难写,禁忌多;二是我不认识报纸编辑。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少给报纸投稿,然而采用率极低。我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