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繁荣发展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乐舞百戏广为流传,成为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今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前我国一些地区与民族已经开展了音乐与旅游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将中原汉代乐舞艺术与旅游开发进行结合,从观赏价值、考古价值、市场价值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的时代。汉代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传世的舞蹈文献和文物都很丰富。两汉诗赋中也有不少篇章写到舞蹈,甚至还有专门描写舞蹈的著作,如东汉傅毅的《舞赋》、《淮南子》等。本文对汉代乐舞的历史背景作简要概述、对《舞赋》和《淮南子》的乐舞美学思想所反映的汉代舞蹈形式的多样性进行分析,重点从舞之形式、情之表达以及技之高超角度来阐述,总结汉代乐舞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阳是我国发现汉画像艺术的地区之一,汉画像数量最多,是研究汉代的重要资料。本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4.
音乐舞蹈是古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史料记载,我国的乐舞文化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其中,汉代乐舞堪称奇葩。与先秦乐舞的静穆和盛唐乐舞的华丽不同的是,汉代乐舞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大多是雄健有力、昂扬自信、生机勃勃,展示着实现了大一统政治局面之后中华民族万象更新的大日寸代气魄。它以极大的包容精神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及风格熔于一炉,构成了汉代丰富而多元的乐舞体系。古朴厚重的钟鼓齐鸣、管弦齐发的场面,翘袖折腰、回旋飞扬的长袖舞,  相似文献   

5.
汉代风俗文化对本时期诗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乐舞、宴饮、祭祀、方仙道信仰等风俗文化促进了汉诗的创作和传播;俗乐的流行造成了汉代歌诗内容的世俗化;乐舞、享乐、祭祀等风俗和风俗的地域差异影响到了汉诗的体裁、形式、语言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郭学智  崔新平 《天中学刊》2006,21(6):101-103
百戏是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和动物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汉代的百戏,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经济的繁荣为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百戏也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两汉音乐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赋为“一代之文学”,是汉代儒士文人承《诗经》、《楚辞》创作的一种文体。其中,音乐赋十四篇,留存音乐内容之赋三十篇。其内容承载着丰富的乐舞形象,阐释着汉代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内涵。汉音乐赋研究已涉及源流、题材、艺术手法、思想等范围,但缺少对具体的乐舞内容的系统论述。我们应利用汉代美术作品和出土文物交验互证,挖掘其丰厚内涵,以呈现汉代经典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8.
镌刻在汉墓画石像砖等载体之上绚丽多姿的乐舞百戏形象,正是汉代人用另外一种艺术方式保存、遗留给炎黄子孙的珍贵乐舞百戏艺术宝典。而且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形成、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乐舞百戏的图像,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建鼓在汉代雅乐、俗乐、俗舞、百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体诗歌的产生是汉代乐舞繁兴的必然结果,它随着乐舞的繁兴而产生,并成为继“诗”、“骚”之后中国文学史又一新诗体。汉乐府诗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诗歌体式、语言容量和表现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引起汉代文人的注意并开始模拟它们,将它们引进文坛,为后世多种诗体特别是直接为五言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进而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临沂地区的汉墓画像是二十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其中以沂南汉墓、苍山汉墓和吴白庄汉墓最为著名。这三座汉墓画像的题材十分丰富,反映出东汉时期临沂文化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汉代儒学的思想是汉代人死亡观和丧葬风俗形成的重要原因,汉代儒学厚葬之风与形而上的观念对汉画像中舞蹈图像的构成具有重要影响,汉画像舞蹈图像在功能、观念与舞美三者之间与汉代儒学思想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武德舞歌诗》是现存汉代唯一一首宗庙祭祀乐歌,它是合登歌、舞歌于一体的祭仪乐章。《武德舞歌诗》的创制、实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代宗庙祭仪的传承、演变形迹。  相似文献   

14.
《舞赋》并非宋玉所作:一、除唐人无名氏所编类书《古文苑》之外,自战国晚期至清朝的文献典籍中,未见宋玉曾撰写《舞赋》的记载。且《古文苑》将《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并未被后世学者所接受。二、《舞赋》记载的《激楚》、《结风》是汉代初年方才在楚地流行的舞曲,宋玉不可能是其创作者。三、《舞赋》所记载的"材人",亦称"才人",即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最早设置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因此,所谓宋玉《舞赋》,实为后汉傅毅《舞赋》的摘录。唐代类书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二书均将所收《舞赋》的作者题为傅毅,当确凿可信。而唐代总集《古文苑》成书时间较晚,其编者将所收《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实为在传抄时失察而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5.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随葬器物造型精巧,纹饰细腻,色彩华美。这些随葬器物,不仅折射着西汉贵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而且也丰富了人们对于西汉艺术精神的认识。从满城汉墓随葬器物可以看出,西汉艺术精神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对雄浑、古拙之美的追求,其二是对精巧、奢华之美的追求。前者以西汉征战南北、开疆拓土的气势一脉相承,后者与西汉贵族阶层追求享乐和羽化升天的生活境界有关。  相似文献   

16.
元朝的崇佛及其相关的乐舞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廷在成吉思汗发动对金战争时,即接触到了中原的一些高僧,遂将佛教视为有利于巩固其自身统治的有力工具而加以介导与保护,以后诸帝,或出于师法先汗,或出于对佛教义理的尊崇,抑或两者并举,致使元朝崇佛之风日隆,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别汉王朝传统,元廷乐舞中装扮圣僧形象、宣传佛经义理的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是中国汉代先民留给后人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前辈们通过对汉画像的研究,概括出汉画像的题材谱系:天文图像、升仙图像、历史故事图像、祥瑞图、战争图、狩猎图、庖厨图、乐舞百戏图。在这些纷繁复杂的汉画像中,表面的太阳、酒杯、酿酒、对酌体现着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深层次地对生命的肯定与对生命的迷狂更加体现着理性的日神精神与非理性的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艺术繁荣兴盛的时代,四川昭化出土的汉砖是汉代极为发达、有高度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在中国汉砖艺术的发展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昭化汉砖艺术高度发展的原因是其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