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美是审美主体以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客体为依据,以艺术家本人的审美理想为指导,按照美的规律,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艺术美是集中的美、强烈的美、典型的美、理想的美,又是强烈地闪烁着人的主观情志的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的显现,也是美学研究关注的中心。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美学家们争论不休。有的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有的说:“艺术是感情的直接表现”;“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些说法都没有揭示艺术的本质特征。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坚持生活的第一性,反映的第二性,当然不错。但哲学、科学都不是生活的反映吗?可见,仅仅这样回答问题,似显简单化。说艺术是感情  相似文献   

2.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马克思广义地说,人类的精神文化,在表现形式上都是一种符号形式。人类的精神文化史就是一部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科学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发展符号形式的历史。研究符号问题可以认识到电视剧绝非只有一种所谓“照像性”的再现特性,它还具有一种表现特性。这对电视剧创作如何于再现客观世界的同时表现主观世界,如何把再现与表现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剧艺术的再现特性,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  相似文献   

3.
地方戏曲是千百年在我们民族的不同生活地区,适应、反映、再现和表现了这些地区人们的情感、思想、生活和各种传说故事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样式。它体现着两个特点:一是地方性,由于各个地区生活方式、语言方式甚至情感思想的表述方式都有很大差异,由这差异带来的地方性就不可避免;二是程式化,地方戏曲在流传过程中,唱、念、做、舞等都形成了为本地区人们所习惯和熟悉的一整套表演程式。  相似文献   

4.
张鹏 《军事记者》2003,(7):53-55
一摄影作为瞬间的艺术,它所表现的虽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瞬间情态,但就这瞬间而言,却是生活本质的反映,是摄影艺术家长期对生活观察、对人生思考、对艺术追求的能量释放,没有这些因素,摄影的瞬间性也就不能成立。任何人都能够按下照相机的快门,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成为摄影家,也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够拍摄出优秀的摄影作品。照相机无疑只是一种辅助工具,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摄影家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才会产生出“瞬间”的艺术作品。那么作为摄影的特质“瞬间”,它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态呢?应该有什么样的规律呢?“瞬间”只是作者完成工作…  相似文献   

5.
赵由由 《新闻世界》2011,(11):155-156
摄影艺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新兴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多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摄影艺术与传统艺术门类有着相同的生产过程,即对认知对象与社会生活的“再现”与“表现”。在两种艺术形态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他们自身保持着自我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他们又相互模仿,相互融合。两种艺术形式的创作者在进行创作前,就必须对传统艺术和摄影艺术的再现方式与表现方式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6.
阎安 《声屏世界》2011,(10):41-42
在中国纪录片史上。曾有过纪录片究竟是“再现生活”还是“表现生活”的论争。近年来。随着创作理念的更新,我国当代纪录片在题材选择、表现方式、艺术手法、生产营销运作机制和批判力度等诸多方面有所突破。纪录片与生活之间关系的变迁更引人注目。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轨迹,对生活纪录片创作将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电视艺术和美学的角度探讨电视新闻叙事的审美性,认为电视新闻叙事在叙事、事件、本质、价值方面分别具有表现与体验的统一、事件拼贴与再现的统一、复制真实与理解真实的统一、叙述与情感的统一四个艺术内涵;同时,电视新闻叙事应该注重新闻的教育性与娱乐性。  相似文献   

8.
书籍装帧审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装帧在表现手法上可以调遣和借鉴任何艺术门类的艺术元素来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美感,有非常宽广的形象构成领域和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空间。优秀的装帧设计播散出美的信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高雅、清新的精神享受。体现精神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审美的文化特征书籍装帧是书籍“全部内涵”的缩影,体现着书籍的精神气质。它由最初的“装订成册”发展成为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书籍艺术。体现书籍的内容是发展书籍装帧的初衷,书籍装帧为书籍的内容服务,这种与生俱来的从属性是书籍装帧艺术创意思维和塑造艺术形象的起点和归宿,也是书籍装帧艺术存在的依据。这是一个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广泛共识的明确而有指向性的原则。任何脱离书籍内容所进行的装帧设计,都不能称其为书籍艺术。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的灵魂,以特定书籍的思想内容为依据、体现其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书籍装帧艺术审美功能重要的文化特征。塑造美的形象是书籍装帧审美的艺术特征书籍装帧以塑造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并用美的艺术形象唤起读者的审美意识。艺术形象的产生正如高尔基所讲“美(艺术品或其他制造品)是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象。这些完美的形象都是理性和知觉、思想和情感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而创造出来的。”...  相似文献   

9.
魏珑 《现代传播》2005,(4):120-122
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非虚构的“底线”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①“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  相似文献   

10.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包含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武术、体操等艺术因素,通过人体这个工具来表情达意、艺术地再现生活.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初以《望长城》为代表的“纪实性”电视片一出道,便构成了对中国电视界的整体轰动和冲击。之后,此种电视片以无可阻挡之势,在多家电视台遍地开花。 纪实是纪录片的一种表述方式,作为创作的艺术表现应该也必然是其表述方式.因为纪录片是依据事实获得主题后的一种创作作品.其中既有演出也有再现,它们是以逼近本质的程度多少为大前提而存在的。一份日本关于纪录片性质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纪录片是根据事实戏剧般地进行再现的一种节目,所以,由于拍摄日程或气象条件等原因导致无法拍摄时,作为再现的演出是允许的。作为纪录片…  相似文献   

12.
有一首唱广播的歌,名字很浪漫,叫《空中的梦想家》。也有很多人形象地用“飘荡在这个城市上空的声音”来形容广播电台。可见广播是极具人性化特征的大众传媒。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的核心是“情感”。人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用音乐来表达,所以音乐陪伴人的一生。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化、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大时代”,不甘心成为“电脑儿童”的现代人需要更多的方式和途径找回人  相似文献   

13.
生活经历是一个人在某一历史时代背景下的生活轨迹和情感体验.时代背景包括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艺术家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经历息息相关.特定的时代背景会产生特定的艺术语言,每种新的艺术语言都是一个时代的艺术家群体艺术实践与探索的结果.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在一定时期内,主观方面的特点和题材方面的客观特征相统一形成的风致面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相对稳定的艺术特色,所表现出的这种风致面貌和艺术特色就是我们广大艺术家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形成可以说是我们艺术家创作的成熟标志.  相似文献   

14.
抒情性一般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抒发和表露作者的主观情感。在音乐、诗歌等艺术门类中,抒情性是表现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对于形象的塑造、对于内容的表达都起着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它是艺术作品打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广告艺术中所使用的音乐同样具有抒情性的特征,广告音乐的抒情性在广告艺术的表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影视作品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本文从传承、升华和解构三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影视传播中的特征,认为当代影视作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现在心理结构的再现与认同、精神气质的延续、民俗风情的再现;文化升华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家国一体化”思想的展现及对多种文化表征的“杂糅”;文化解构则体现为“戏说”中的古今对话、情感表达等.  相似文献   

16.
三、关于广播剧的假定性艺术源于生活,但又不是照搬生活,而是要经过提炼、概括、典型化诸种艺术手段来表现生活。正是基于这一点,艺术理论家才说:没有假定性便没有艺术。假定性不是虚假。它是艺术的真实,是生活本质的真实。西方某些所谓“现代主义”文艺妄图排斥艺术假定性,实际是艺术虚无主义的一种表现。研究艺术假定性,目的在于认识该艺术品种表现手段之长短,以便于扬长避短,更发挥出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杨雪团 《视听》2023,(4):6-9
随着1961年电影《刘三姐》的风靡以及前后各种形式的艺术手段的塑造与传播,“刘三姐”现已成为广西壮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叙事文本。与在舞台艺术中不断被演绎的盛况相比,“刘三姐”却在当代电影作品的建构与创作中逐渐缺席。作为一个被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刘三姐”故事的想象性和浪漫性、歌曲元素的表现性、地域风光的展示性等先天为舞台艺术提供了大量适合表现的空间,却也成为更加强调再现真实生活的银幕艺术的创作掣肘。只有找寻到适合不同艺术表现的具体路径,文化与艺术才能实现良好的交融与互文。  相似文献   

18.
说起演员表演艺术,无论是戏曲、舞蹈、电影和电视剧,就其本质意义上讲,都归结为“动作”的艺术.除去表演上的程式、套路和分一寸的把握有所不同外,都有其共性──以动作把情节表现出来.所以人们通常称演员是“动作着的人”.表演艺术中的“动作”,同现实生活中人的“动作”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无论是影视或是舞台上的人物,其言行举止都应该像生活中的人一样,有目的,有逻辑,合乎情理.不同的是,生活里的人,是为了适应日常生活、工作的需要,或是为了表达意愿、抒发情感而自然产生的“动作”;而演员是为了刻画人物,塑…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不单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貌之美,而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情感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反映。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虚构策略能否用于纪录片创作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在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繁荣发展的90年代更是如此,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纪实主义因误读和偏执而步入模式化与庸俗化的困境,在反思中纪录片人逐渐深化了对虚构策略重要价值的认识。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坚持纪录片本质追求的前提下对虚构策略的合理运用,不仅不会损害纪录片的本质内涵,反而会增加特殊的艺术魅力、拓展纪录片的表现空间。这便是我们在探讨“真实再现”在纪录语境中的生存价值时应明确的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