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这个时代的名人不会缺新闻,因为有我这样的策划人。”坐在记面前的知名策划人唐朝显得气定神闲。这位东方英雄(北京)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总策划,刚刚被评选为“2004最受关注中小企业年度新锐人物”。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1997,(4)
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文/候三省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写好人物通讯这一体裁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而要写好人物通讯,采访是第一关键。如何“挖回”你所需要的材料一是迂回式采访。在确定了采访线索与采访对象之后,采访者一般急于想“挖到”第一手资料,因此,大都跟被采访...  相似文献   

3.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20卷的《田汉全集》出版发行,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首发式,这是我们文艺界和学术界一件很值得纪念、很值得庆贺的事。现在“全集”、“文集”之类的书出得很多,我个人认为,出“全集”应该有所规范。在刚刚过去的一百年中,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以现代化为核心的变革。凡是从某一方面对这一历史进程给予过重大贡献和影响,从而在他们的人格与他们留下来的文献中有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强烈的历史感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世纪人物”。只有这样的“世纪人物”,才值得出全集。田汉…  相似文献   

4.
王映波 《视听纵横》2003,24(6):75-78
眼下,国内纪录片拍摄似乎成了时尚先锋,除了各电视台纷纷把纪录片定为主打栏目之外,刚刚崛起的第六代导演们也不约而同把纪录片的表现方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风格当中,而DV的出现,更是在民间也形成了一个纪录片圈子,那几个代表人物以及他们那几部代表作,几乎成了“榜样”,频频被纪录片爱好所传颂……  相似文献   

5.
在我刚刚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一位相熟的作者因所写的一篇人物通讯而引起争议,他在困扰中跺脚发誓:“以后再也不写人物了”。好心的同事也劝他:“今后要写就写集体,不要写个人。”后来,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领导、先进人物在接受采访时,屡屡谦虚:“不要写我,还是写集体吧。”爽直者吐出知心话:“人怕出名猪怕壮。写了我个人反而对我不利,你要是真心爱护我,就去写别人。”这些现象的背后告诉我一个问题——人物新闻有着特有的社会影响。在我重读了优秀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碌》之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在我心中升腾: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6,(11):53-53
连月来,大量“职业乞丐”纷纷从缅甸涌到了泰国北方的第一大城市清迈,他们成群结队,几乎“占领”了整个市区。清迈刚刚被评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城市,并于今年11月举行世界园艺博览会。但在世博园开放之前,比游客先到一步的却是乞丐。  相似文献   

7.
在河北省馆陶县有一位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对人民作出不朽贡献的人,他就是治理黄河事业的开拓之一,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式人物,被人们称为“一代河官”、“大禹传人”的王化云。  相似文献   

8.
在人物通讯中,“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正确地把握和表现它,对于搞好人物通讯,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何为人物通讯的根所谓人物通讯的根,就是作者在采写过程中,对被报道人物思想行为的心理依据的把握和表达。形象地说,如果把一件人物通讯作品比作一棵树,作品中对所报道人物“做了什么事”、“怎样做的”方面的表述,相当于树的枝干的话,那么对“为什么这样做”方面的把握和表述,则相当于树的根。根据作者对人物根的处理方式,可将根分为“明根”和“潜根”。所谓“明  相似文献   

9.
余昌顺 《视听纵横》2004,(6):118-118
电视采访由于其依赖设备的程度较高,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触膝般的交谈。我们不是为交流而交流,需要用摄像机记录这种交流,并使这种交流符合“我们的要求”。庞大的采访设备是对“场景”的一种破坏,被采访对象面对它多少会产生拘谨,如何将这种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是我们电视记,尤其是社教节目的电视记需格外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人物采访中这个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怎样才能使人物处于“自  相似文献   

10.
人物新闻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新近的行动和思想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如何避免人物新闻的同质化?一些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注重策划、改变报道方式、修改记者考核标准等。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避免人物新闻同质化“治标”之招,而非“治本”之策。重视对人物在“第一现场”中的采访,才是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怪圈的最根本方法,然而这个方法却被一些人给忽视了。那么,什么叫对人物“第一现场”采访?笔者认为,就是将被报道人物置于其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现场环境中所进行的采访。这样,才能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从根本上走出人物新闻同质化的怪圈。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年报》于1999年7月6日在1版开辟的专栏“触摸50周年”,在轻轻的、仿佛是不经意的、极表面的“触摸”之间,深深地触动了一个个极重大的主题,可谓独树一帜。从人物命运中折射出时代的变迁“触摸50年”以人物命运为切入点,选取对某一主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从人物的个人命运中折射出时代的重大变迁。《知识找回了尊严》以珠海汉胜特种电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高级工程师寿伟春30年前甫出大学校门便被扣上“白专道路典型”的帽子到1992年3月获得珠海市政府为奖励知识分子而设的重奖,一度成为焦点人物的经历为线索,反映了知识在中国…  相似文献   

12.
肖景辉 《传媒》2007,(2):10-12
范以锦,堪称中国传媒界重量级人物.刚刚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掌门人"岗位上退下来、就任暨南大学新闻学院院长不久的他,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被推荐为"最具创新成就传媒人物",可谓是实至名归,范以锦也再次成为传媒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集音频、视频、文本、图片、动画于一体,采用先进的P2P技术发行的第三代电子杂志一下子将刚刚从“读文时代”转到“读图时代”的读者推进了“感官时代”。乘着Web2.0的东风,在风险投资的追捧下,电子杂志风生水起、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继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之后的“又一把互联网之火”。  相似文献   

14.
走进宽敞明亮的大办公室,我们的目光立即被两位“人物”吸引:其中一位是身材魁梧、面相饱满的刘长乐,一身红衣白裤格外引人注目。另一位是一尊高大的“布袋和尚”塑像,眉开眼笑,格外喜人。看来看去觉得“两人”有颇多神似之处。刘长乐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惊讶,带着他惯有的“布袋和尚”式微笑,大着嗓门说道我有一个“昵称”叫“大佛”!屋  相似文献   

15.
个性化了的语言俄罗斯作家杜勃罗留波夫曾说过:“我们的感情是被生动的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概念所引起的。”这位作家谈的是文艺创作,但是对我们新闻人物的写作,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记者笔下的人物应当是“活的”,“生动的形象”。一篇人物报道,只有记者笼统的叙述、介绍,或者只有“我说”、“你说”、“他说”之类,这样的写法,人物是活不起来的。文稿里根本没有形象,“生动的形象”更是无从谈起了。而采用了体态语言,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笔下的人物手托  相似文献   

16.
一、“文革”中的一段经历“文革”一开始,我并不怀疑其正确性。这是因为多年养成的听毛主席、党中央的号召,照指示办事。直到自己被揪被斗,还觉得“矫枉必须过正”是运动的规律,想着等到运动后期,自己的问题也一定会得到纠正,因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躺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我怎么会是“当权派”和“赫鲁晓夫式的人物”呢?这显然是“过正”了,我口  相似文献   

17.
去年衢州涌现了一批典型人物:“最美爷爷”、“最美教师”、“最美护士”、“最美警察”……其中“最美爷爷”常山县的占祖亿、“最美教师”衢江区第四小学的三位教师的社会反响尤为突出,轰动全国。前者被授予“浙江骄傲”2011年度“致敬人物”称号,列入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后者被授予“浙江骄傲”2011年度“最具有影响力人物”称号,衢州市为此开展了“学最美教师,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衢州人”活动。  相似文献   

18.
搞好新闻人物报道,关键在于人物选择:它是决定人物报道能否成功的第一个环节。从人物报道的准备过程来说,一般要做两个“筛选”:一是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人物;二是从对人物的解剖中筛选材料。“新闻的人物,人物的新闻”是这两个“筛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说,要通过筛选,将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和人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作为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和所要展示的内容。那么,又该怎么样选择人物报道的采访对象,怎样从对社会的解剖中筛选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19.
李兰娟在央视新闻“遇见你”的人物特写中被称为“连轴转”的老太太——这位已经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战“疫”的最前线经常每天只睡三个小时。被同行称为“中国脊梁”的李兰娟,成为继钟南山之后又一位感动中国的院士级人物。宅在家里刷朋友圈的日子里,我很好奇这位女院士的身世。相关的报道中,这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让我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20.
阿华 《新闻天地》2005,(2):43-45
人才市场流行一句顺口溜:“学士靠边走,硕士满街溜,博士才能抖一抖”,说的是时下社会普通追求高学历的一种趋势。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拥有高学历者无论在机关团体还是企事业单位都是炙手可热的人才。可是现年31岁的经济学博士刘楚明对此却有苦难言,他博士毕业才三年,却已经7换单位,成为典型的“工漂一族”,不久前,他刚刚被长沙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解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