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五四”风雷中萌生,在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运中壮大的战斗杂文,是伟大先驱鲁迅不避险阻,不计毁誉,以其毕生精力创制、培育而成的现代人民艺苑新花。但多年来我们对杂文的美学性质、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等问题探究比较不足,即如对鲁迅作品的艺术评析,以“立”而言,不论在课堂或论坛上,往往偏重小说而忽略杂文;就“破”来说,在讲授现代文学史时,对那些怀疑、蔑视鲁迅杂文文学价值的谬论,也往往以为反正事实俱在,何必多辨?即有批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着“乡土文学”于力致,帜旗“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乡土文学”作品。鲁迅和茅盾是很重视“乡土文学”的,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曾撰文论述“乡土文学”,对出现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给予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遗憾的是后人并没有象鲁迅和茅盾那样继续对“乡土文学”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研究,致使我们现在  相似文献   

3.
鲁迅,不啻是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而且是杰出的思想家、美学家。诚然,鲁迅在文学艺术战线上的主要业绩,是他创作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杂文,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美术遗产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他对于革命文学、美术活动的热情提倡和精心培育。但是,为了富有成效地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进行开拓,鲁迅在政治上、思想上不时思考前进道路的同时,在美学上也潜心地作着探索。早在留学东京时期,鲁迅就大量披览美学书籍,表现出对于美学问题的浓厚兴趣。二、三十年代,鲁迅校订了瓦勒夫松的  相似文献   

4.
略论鲁迅杂文的多趣多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趣”与“味”属于不同审美要求的理论和鲁迅杂文的实际,提出鲁迅杂文趣味性的特征是“多趣多味”的新看法。“多趣”包括有理趣、奇趣、情趣、形趣和言趣等等。“多味”包括有新味、熟味、辣味、笑味和回味等等。在论鲁迅杂文的辣味时还总结了鲁迅的讽刺理论和杂文创作对中国和世界讽刺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及讽刺与幽默的区别。文章最后指出,鲁迅杂文的多趣多味是对中外文学作品重视趣味性这个优秀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对当代杂文创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和高校讲鲁迅杂文,走过一段弯路,碰过不少钉子。时间长了,也多少有些心得体会,写出来向同志们请教。历史·现实鲁迅杂文,大都是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历史。我们今天讲鲁迅杂文,要为当前现实斗争服务。一是历史,一是现实,这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应该尊重历史。“四人帮”利用鲁迅、歪曲鲁迅,把鲁迅当作打人的大棒,把  相似文献   

6.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第四编一、试述中国现代散文不同形式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散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它是社会政治斗争、文化斗争和散文自身革新的结果。现代散文最早的作品是议论性散文。1918年4月《新青年》最先设立“随感录”专栏,《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也开始设类似专栏,一时“随感录”风靡文坛,形成“随感录”作家群。鲁迅不只自己写杂文,而且还致力发展杂文。在鲁迅影响下,三十年代杂文受到文学界普遍重视,文坛上先后出现了《新语林》《芒种》《杂文》等发表杂文的主要刊物。四十年代,在解放区,杂文的地位被报告文学所取代,而在国统区、沦陷区,它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欣赏鲁迅杂文,人们往往按“文艺性社会论文”的定义,推导出形象说理的原则.然后就按这个原则去鲁迅杂文中寻找形象,能找出形象的就说形象如何如何,找不出形象的就说“含有形象因素”.一般而论,对文学作品(包括鲁迅杂文)从形象入手进行分析是应该的.问题是对“形象”这一概念不可做狭窄的墨守成规的理解,对鲁迅杂文形象的探求尤需如此.鲁迅的杂文是文学的正宗,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欣赏鲁迅杂文,不能用我们惯用的尺子去衡量.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的定义没有错,但它的内容太宽泛,应当给予更为具体的解释.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个复杂的问题,以小说而言,有以人物胜,有以情节胜,有以意境胜;以绘画而言,有工笔画,有意笔画,有变形画、我认为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勾划灵魂上.他刻划灵魂的过程.使文章形成一个别开生面的意境.因此泛论“形象性”就不能准确地指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自由谈》副刊在黎烈文的变革下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它与鲁迅关系密切。鲁迅《自由谈》时期的杂文创作内容包含了“统治”、“文人”、“革命”、“希望”等主题,而且表现了“创作观念的成熟、创作手法的突破、战斗色彩的强化”等艺术特征。他们的相互影响也带来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自由谈》副刊在黎烈文的变革下成为中国杂文创作的大本营,它与鲁迅关系密切。鲁迅《自由谈》时期的杂文创作内容包含了“统治”、“文人”、“革命”、“希望”等主题,而且表现了“创作观念的成熟、创作手法的突破、战斗色彩的强化”等艺术特征。他们的相互影响也带来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概述1925年5月以前鲁迅杂文写作全貌的前提下,结合鲁迅其他体裁的创作和人生遭际,探究了鲁迅自1900年代初期至1920年代中期在“杂文”写作方面几经跌宕的原由和各阶段杂文作品的形式及主题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杂文创作占据鲁迅全部创作的四分之三以上,杂文无疑是最适合鲁迅的文体,鲁迅对自己的杂文创作也是相当自信的。鲁迅的杂文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单是杂文集的取名就体现了一种罕见的意趣,更不消说杂文中散发着魅力的语言和意义旨归了。  相似文献   

13.
鲁迅杂文代表着现代杂文的最高成就。本文就中国古代“杂文”传统,五四时代的文本选择和杂文作家的文体改革,从纵、横及创作主体三个方面探讨了鲁迅杂文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价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转向和创作成绩,这是一个有待共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评价和认识鲁迅创作及其文学史形象的问题。从历史现场出发,从租界语境,时代语境的角度考察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的作品中,杂文占了很大的比例,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同时,他还创作了诗歌、小说、故事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杂文,是鲁迅的创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体。长期以来,它遭到国内外一些研究者的非议,特别是海外的某些研究者,根本不承认“杂文”是文学作品,认为鲁迅一生只不过写了几部短篇小说和几篇散文。他们之所以故意抹杀、贬低杂文在鲁迅文学创作中的突出地位,一是由于政治偏见,以成见代替文艺批评;一是由于无知,没有丰富的历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杂文的一面旗帜,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师。杂文大家夏衍在《杂文复兴首先要学鲁迅》(《新观察》1982年第24期)中,说他自己写杂文“先学鲁迅,后来是学绀弩,绀弩的‘鲁迅笔法’几乎可以乱真。”当我们把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高中语文第三册)与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第二  相似文献   

18.
反革命阴谋家、野心家江青长期以来自诩为“三十年代的进步文艺工作者”,自吹在三十年代就跟随鲁迅,保护鲁迅,只有鲁迅和她反对鼓吹卖国主义的“国防戏剧”《赛金花》.她还煞有介事地说:“在三十年代,‘四条汉子’既迫害鲁迅,也迫害我”,“我是一个王明路线的受害者.”但是,几句无耻的谎言岂能把历史篡改,“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分析作者思想情感入手,力求忠于创作原意,紧扣作品写作年代,并结合同时期鲁迅的有关杂文和译作,进行深层的挖掘,从作者寓于艺术形象中的情感,来认识和领悟鲁迅对“国民性”问题思考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是诗人、书法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在杂文理论和实践上有杰出成就的人,对此,恐怕一般人就不太了解了。这并不奇怪,因为他的前无古人的社会历史功绩,他的博文宏论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思想,是那么的光彩耀日、如日中天,以至使人们忽略了他在杂文领域的造就。毛泽东一生中都是很钟爱杂文的。他尤其喜爱鲁迅的杂文,他“读鲁迅的杂文著作,十分用心理解、思索,还有时发挥”,“也经常运用鲁迅杂文中的思想和言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主张”。[1]他在著作中大量引用了鲁迅杂文中的一些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