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纳米银颗粒的粘附对牙科合金的细胞毒性和抗菌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创新点:运用MTT法证实钴铬合金和纯钛对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及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产生细胞毒性,粘附纳米银颗粒后细胞毒性有所降低。方法:将化学法制得的3种浓度的纳米银颗粒分别粘附于6种牙科合金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并确认纳米银的粘附情况。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纳米银颗粒的牙科合金对MC3T3-E1及BMSC的细胞毒性。评价3种浓度纳米银颗粒的钴铬合金和纯钛试件浸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性。结论:牙科合金对MC3T3-E1和BMSC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粘附纳米银颗粒后细胞毒性有所降低。3种浓度的纳米银颗粒细胞毒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这3种浓度纳米银颗粒粘附后对牙科合金的抗菌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别在Na3PO4,Na2SiO3和NaOH溶液体系中制备了多孔纳米晶微弧氧化钛膜,并对其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利用SEM和XRD分别对所制样品的相组成、微结构及其生物特性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材料结构以微孔纳米晶锐钛矿和金红石为主,材料的表面微结构是影响生物活性的重要因素,微孔尺寸越大粘附细胞数量越多,越有利于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1.5T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监测活体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治疗前后纹状体区的神经代谢变化,以探讨1.5T磁共振波谱分析在评价MSCs移植术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0只正常大鼠,以6-羟基多巴胺(6-OHDA)单侧(右侧)损毁制备偏侧帕金森病模型。在活体状态下,分别于造模后3周、MSEs移植后4周及8周应用Philips1.5T临床型磁共振仪扫描,对双侧纹状体区进行^1H—MRS采集,分析该区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胆碱/肌酸(Cho/Cr)比值变化,同时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利用黑质酪氨酸羟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黑质致密部(SNc)神经元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SCs移植后8周组(C组)大鼠损毁侧(右侧)NAA/Cr比值与未处理组(A组)和MSCs移植后4周组(B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B,C组损毁侧Cho/Cr比值较A组明显降低(P〈0.05),且分别明显低于其对侧(P均〈0.05)。B,C组旋转圈数分别较A组低(P均〈0.05)正组旋转圈数较B组显著降低(p〈0.05)。三组损毁侧SNCTH阳性细胞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1.5T磁共振波谱可以作为一种活体无创性检测方法,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区MSCs细胞移植疗效进行动态监测而作出有价值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