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鸦片战争到现在100多年来我国对拜伦的译介和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其间形成了三个高潮,一为20世纪初到五四前后。二为新中国成立后10年间,三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但由于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前两个阶段译介拜伦的原因、目的、方法和结论截然不同,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文章将详细地比较这两个阶段中拜伦译介和研究的异同,并探讨中国民族主义在拜伦的译介和研究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者主体意识觉醒,诗学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渐趋明显。长期致力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袁可嘉,在对叶芝的译介中通过对译诗的选择、阐释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对叶芝加以改造,体现出他构建“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学观念对叶芝翻译的操纵。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一股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已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被介绍到中国并于近几年达到了研究高潮.美国后现代代表作家托马斯·品钦也于八十年代以来逐渐被国人译介.随着对后现代主义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对品敛的翻译、解读和研究也掀起了一股热潮.本文从翻译和批评两个角度出发对托马斯·品钦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蕾 《文教资料》2008,(29):18-19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诗人,其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备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译者,他不仅拥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优势,并且掀起了中国哈代译介的第一个小高潮,同时开启了中国的哈代研究.但由于徐志摩的翻译作品在译界褒贬不一,因此他对哈代的研究和译介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本文对徐志摩翻译哈代的诗歌作了研究,并且总结了徐氏翻译哈代作品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史艳华 《考试周刊》2013,(88):26-27
汉语古典籍的英译目前已成为较热门的学科,本文意在对古典籍诗歌的英译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如《诗经》等的翻译简史及其在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译介出版情况.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译介研究中1949年以前的空白和不清表述的研究现状,本文借助大成老旧刊数据库和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两个专业文献库进行细致考据,首次指出弗罗斯特及其诗歌在中国1949年以前的译介并非空白,而是成果累累,有介有译,并厘清了我国首位译介弗诗的译者和译作这两个重大史实。研究结果比现有论述提前了14年,同时对该时期的译介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进行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7.
清末“拜伦热”主要受到政治功利性意图影响,这一意图较多地掩盖了拜伦诗歌译介中的文学想象。在其译介中,梁启超注意了诗歌感染力、语言译换、精神传达等;马君武注重了诗歌形式、节奏和自我情感映射等;苏曼殊突出了个性抒写、诗歌韵律、意象、审美等本体性的文学特质。这些译介中的文学性想象与多种因素关联,在新文学发展脉络中有着隐含性的前奏意义。相对于“五四”时期的文学观念,这里的文学性想象还不够丰富,但已包含着对文学本体性和自主性的诉求等新质。  相似文献   

8.
未来学代表作The Third Wave于20世纪80年代初译介入中国,曾在社会上掀起阅读热潮和广泛影响,是典型社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案例,但至今鲜有翻译方向的学者关注。在此书译介30周年之际,针对The Third Wave首个中译本出现之前的译介活动、海峡两岸译本情况进行介绍和梳理,考证《第三次浪潮》说法的起源,并分析此书引发阅读热潮的原因和译语社会对此书的接受和批评情况。  相似文献   

9.
汪榕培教授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3个译本入选为《大中华文库》丛书,译者个人翻译选择与国家翻译实践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译介传媒。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传神达意"整体性翻译策略在对应的诗歌类型文本译介方面的两种翻译动态,即"‘达意’以‘传神’"与"‘传神’即‘达意’",呈现进一步探索"传神达意"翻译两要素间交互功能的整合思路,以期推动深入发掘"传神达意"译介思维及其借鉴与影响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智利小说在现代尤其是二十世纪涌现出很多在拉美和欧洲享有较高声誉的卓越的作家作品,然而因为智利诗歌比小说更为悠久的历史和两位诗人曾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小说总是掩映在诗歌的光辉之下。揭开智利文学的面纱,将智利小说作为研究对象,以小说作家为纲,对其所属流派、写作手法、主要作品和中国对其研究情况进行综述,通过梳理智利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作家作品及中国对这些作品的译介和研究,旨在充实我国的国别文学研究,将千里之外的智利小说系统地介绍给中国的读者和学者。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先生作为我国著名译家之一,译介了众多经典作品,涵盖了小说,戏剧,诗歌等。而诗歌翻译在其翻译作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对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翻译作品本身的研究以及对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翻译理念的研究。而以文体为导向进行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以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翻译,尤其是其英诗汉译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体特征并做出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2.
自鸦片战争到现在一百多年来我国对拜伦的译介和研究几乎从未间断过,建国后形成了两个高潮,一为新中国成立后十年间,二为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两个阶段中译介拜伦的原因、目的、方法和结论迥然不同。文章将对这两个阶段中拜伦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研究目的、方法及结论的异同作详细的比较。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诗歌的接受到本土原创诗歌的兴盛,日本近代诗歌经历了一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而与日本近代小说被中国学者大量译介的盛况相比,日本诗歌为何始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究其原因,除了同时期中国本土诗歌的蓬勃发展之外,与中日诗歌译介方面的"艰辛"及诸多社会文化因素都是不无关系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诗歌理念的世界性影响与其对中国诗歌的热爱、翻译与借鉴,继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对庞德热烈关注后,新时期中国学者继续译介与研究庞德,庞德诗歌与诗论成为西方诗坛与西方文论映照在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他们主要从庞德对英诗的现代化、庞德与中国古典文学、庞德与中国文化、庞德与现代翻译学等几个角度进行研究.新时期中国的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歌主题的多义性与意象的大跨度组接理念不由分说受庞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宏印将汪榕培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践识解与认定为“新格律派”。本文通过梳理汪榕培英译本《诗经》中“典故淡化”“主题革新”属性的译介实务,具体探析王宏印关于汪榕培英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具有“新格律派”翻译特质的研究观点,以期深度体会汪榕培在英译中国古典诗歌实务中,超越阅读认知理性、变通解读行为规范的跨文化译介与交际的核心视点与对应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新月诗派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译介,推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体现了新月诗派相似的译介取向。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一方面是新月诗派自觉进行跨文化交流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新月诗派在诗歌的情感特质、个性特质和自然特质方面深受译介对象所影响的痕迹,从而突显了新月诗派的浪漫主义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庞德是二十世纪初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在1912年发起“意象派”并推行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主张。在接触并翻译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后,庞德将其归纳成集,也就是1915年出版的《华夏集》。在创作《华夏集》过程中,庞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后期的创作中对诗歌语言、表现手法等均做了大胆的创新。而这种影响在《华夏集》中已初露端倪。本文试通过分析《华夏集》的艺术特点,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陌生化作为二十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无论是纯文学研究还是文学翻译研究,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即语言范畴的框架语义学来探讨诗歌中的语言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具魅力和内涵的特色.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准确把握原文中意象,深味其中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效地传递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诗圣"杜甫的诗歌中包含了诸多意象,其中尤以律诗名篇《登高》为最.该文选取《登高》六个代表性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文本对比,详细分析六位译者对原文意象的处理方法.总结其意象翻译的常用方法:意象保留法、意象显性法、意象替换法、意象省略法,并梳理其优劣势,以期对中国古诗的对外译介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李白是中国盛唐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是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十八世纪至今,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传播史已逾百年,对英国诗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18世纪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19世纪的预热升温再到20世纪至今的如火如荼,李白诗歌在英国的英译作品的数量、质量都显著提高;译者们的研究范围也从单纯的诗作翻译扩展到对李白生平、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分析研究;他们的翻译原则也由直译为主、间接翻译为辅过渡到律诗和散文诗翻译并存。本文以李白诗作在英国的译介及特点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梳理李白诗歌在英国的翻译及传播历史,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李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化西传的途径、特点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