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知识型员工的劳动度量与考核方法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肖媛 《科研管理》2004,25(1):84-89
本文分析了知识型员工及其劳动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知识型员工的劳动度量方法和考核模型,进一步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方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知识经济时代,关于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有几种考核方法:目标管理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和平衡计分卡。分析了这几种考核方法在考核知识型员工时出现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将目标管理法,360度反馈评价法和关键绩效指标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有机结合起来对知识型员工进行考核的绩效考核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一、知识型员工绩效考核的问题和困难 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需要较强的创造性,因此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核面临着与一般工作考核不同的新问题: 1. 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通常建立在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于标准化的工作内容便于进行过程监控,从而使得对工作过程的考核科学有据。但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的,而创造力需要身心完全自由,工作规范化和  相似文献   

4.
知识型企业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知识型企业是由知识型员工构成的知识联合体,其人力资源管理愈加受到重视。知识型员工有着与一般员工不同的特点,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部组织结构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将是知识型企业成功的关键。文中通过对知识型企业员工特点的分析,探讨了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组织结构的构建和管理模式的设计。  相似文献   

5.
知识型员工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是用人单位运行状况的指示器。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其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判评价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进而建立以人为本,高满意度的人本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知识型员工密切相关,而知识型员工的产出数量和质量很犬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他们的激励。因此,如何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应该以吸引、开发、稳定三个阶段的激励构成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知识型企业岗位与薪酬结构的设计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型企业是由知识型员工构成的知识联合体,知识型员工有着与一般员工明显不同的特点,如何对知识型企业的岗位和薪酬结构进行人性化与柔性化的构建,以便有效地激励员工,将是知识型企业成功的关键。对传统岗位与薪酬结构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知识型企业人性化与柔性化岗位与薪酬结构的构建以及管理模式的设计。  相似文献   

8.
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   总被引:260,自引:6,他引:260  
张望军  彭剑锋 《科研管理》2001,22(6):90-96,62
本文通过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了中外对比,以及对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对比,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型员工的报酬激励,文化激励、组织激励、工作激励四大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9.
刘冰 《科技与管理》2007,9(2):132-135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知识型员工开发与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始兴 《科技与管理》2002,4(4):144-146
知识型员工乃知识的载体,为了满足企业对于知识的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开发与管理。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分述了如何实现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之间合理的要素匹配,进而概括出知识型员工开发与管理的相应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知识型员工。如何有针对性地激励知识型员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广大经营者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方法,并指出激励只有和风险防范结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在激励员工的同时,对员工的流失进行风险防范也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设计与激励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如何通过工作设计与再设计来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要是激励知识型员工努力工作的核心。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进行设计与再设计,必须向他们授权,并重视工作任务特性。文章重点讨论了以团队为基础进行工作设计与再设计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实证研究和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知识型员工因为拥有知识和勇于创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但知识型员工过于频繁地流动,也会影响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实证研究,调查知识型员工的流动特点、需求因素、工作满意度,分析流失原因,并从薪酬设计、职业发展、企业文化和构建心理契约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关键环节入手,寻找解决方法,以期为企业留住和更好地使用知识型员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特点、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10,自引:0,他引:110  
未来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与人才的竞争,而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知识型员工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是当今以及未来时代竞争的焦点。如何吸引知识型员工而避免他们的流失成为国家和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分析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探讨了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特点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图书馆知识型员工需求的激励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刚  宁婧  张晓英 《情报科学》2007,25(9):1302-1305
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使得图书馆员工向知识型员工转变。本文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图书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型和激励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知识型核心员工在竞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一旦他们的工作热情减少或他们离职,就很可能导致企业核心能力的丧失,很容易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企业应针对知识型核心员工这一特殊群体,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利用他们的各种技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他们的离职风险.在分析知识型核心员工特征的基础上,从识别机制、激励机制、考核与约束机制、预警机制和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知识型核心员工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知识型员工是图书馆发展的核心力量。图书馆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进行动态管理对于实现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提高知识型员工的满意度及工作绩效有重要的作用。阐述了心理契约的内涵,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并从探索、立业、维持、离职四个阶段对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进行管理,最后提出了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动态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知识型团队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Fehr&Schmidt公平偏好理论,通过建立融入员工公平偏好的团队理论模型,分析员工内在的公平偏好对知识型团队合作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即使不采用外在的监控机制,通过知识型员工具有的公平偏好可能解决知识型团队员工的“偷懒”问题,进而导致知识型团队合作均衡。  相似文献   

19.
针对鲜有研究将组织自尊视为知识型员工的一种个体特征资源并探讨该特征在传统上下级关系情境下对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根据组织自尊概念捕捉知识型员工渴望尊重、追求自我价值等个性特征,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将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自尊与工作投入视为个体资源、集体主义视角下的传统上下级关系视为条件资源,通过对325份两阶段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传统上下级关系情境下组织自尊对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组织自尊显著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创新行为,且工作投入能够中介组织自尊对创新行为的积极影响;传统上下级关系正向调节组织自尊与工作投入之间的关系,且高质量上下级关系增强了中介效应,这意味着传统上下级关系有利于知识型员工更好地将其个体资源作用于创新过程,进而催生创新行为。为此,管理者应在工作设计、积极反馈和奖励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自尊感,并塑造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促使知识型员工积极主动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人格特质这个话题被人们所重视和关注。本文以中电集团、中科院所属10所科研机构的员工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国有科研机构知识型员工的人格特质维度构成——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稳定性、开放性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通过SPSS对收集的952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知识型员工人格特质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人格特质取向对员工工作满意度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知识型员工健康的人格特质不容忽视,应该将这一因素纳入科研院所招聘、考核和激励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