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当代婚姻的变迁,具体地表现在恋爱方式、婚礼仪式以及结婚消费等方面。从父母包办到自由恋爱的转变、彩礼内容、婚礼方式,以及“随份子”的钱数,再到结婚消费的内容的变化,大致反映了中国当代婚俗变迁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民族是由不同的地理等生活环境所造就的,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当然也包括不同的婚俗文化。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婚俗文化也产生了严重的地域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婚俗文化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婚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彝族自古就有着自己独特的婚俗礼仪,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的彝族婚俗逐渐发生改变。本文分别对彝族婚配和恋爱、定亲和结婚礼仪进行分析。在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彝族的民族习性、信仰文化,同时也应该努力倡导一种文明合理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4.
张艳菊 《文化学刊》2010,(6):133-136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影响着语言的结构。日语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特别是敬语的使用。在现代日本,敬语的过剩使用、滥用、误解误用的现象很普遍。  相似文献   

5.
纵观近千百年来中国的婚礼形式,走过先秦之仪礼、经历过盛唐之华美、崇尚过大明之庄典、感受过满清之仪仗……从古至今,婚礼礼制与婚俗经历了简化、增加、融合等过程,或重视盛大隆重的婚礼规模,或增添喜庆热烈的婚礼氛围,或沉溺于奢靡与攀比的婚礼风气等,但即便在先秦时期苛刻的等级制度下,婚礼仪式中也出现了跨越制度的行为。本文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思考,从婚礼礼制和婚俗的角度研究先秦时期婚礼中的僭越行为,以及在制度变迁下先秦时期婚礼中僭越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为今后研究先秦婚礼形态和婚礼行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布依族是贵州第二大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的7. 9%,作为贵州一个人口基数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在婚俗文化方面独具特色,从恋爱到结婚一般要经过"择偶""订婚""要八字""结婚"等环节。本文简要介绍了贵州境内布依族婚俗情况,以咨学界研究。  相似文献   

7.
《农村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对当代农村社会学中的结构与社会变迁的理论研究起到拓展作用,它从农村社会结构的角度反映农村社会处于不断变迁的真实面貌,以及农村社会日常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正是沿着农村"日常生活"变迁的逻辑,最终揭示农村社区中文化传承的特点与方式。  相似文献   

8.
逸名 《文化博览》2007,(4):22-23
不仅是大学生、教师以及警察等声誉在发生变化,无数的社会角色的声誉都随着这个极度变动的世界在改变。这些社会角色不仅包括诗人、主持人、乞丐等各类人群,同时也包括花花草草、猫猫狗狗、土地房子,甚至是传说中的神鬼。而它们声誉的变迁也都折射着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变化。  相似文献   

9.
学术文摘     
《文化学刊》2012,(1):16-16
网络化时代的权力结构变迁刘少杰在《江淮论坛》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中国社会生活网络化正在快速推进,微博等网络活动迅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网络社会的崛起,引起社会生活十分复杂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代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主要原因在于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以及外国列强的入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发展的重要动力,直接决定了译者翻译的选材及意识形态的变化,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载体,近代翻译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及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两性关系,同时也导致两性气质的变迁和革新。本文以电影《人生密密缝》为例,探讨现代社会对于传统男性气质观的颠覆,以及性别二元论的不合理性,提出以超越性别和二元对立,回归人性的方式看待现代社会中的新型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温太真玉境台》的研究大多是从故事的流变出发,比较各类改编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及情节设置,鲜少从婚俗角度探析作品中呈现的老夫少妻的婚姻现象、骗婚等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关汉卿的元杂剧对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的男权社会以及一夫多妻制的现实因素有深刻剖析,并对蒙古族婚俗与中原礼教的融合有全面反映。  相似文献   

13.
畲家婚俗     
农历三月三是浙南山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畲族的传统节日。在丽水地区云和县雾溪乡坪阳岗村,正在举行一场极富畲族特色的婚俗表演。 畲族婚俗,是畲族人民生活习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民俗大花园中一朵小花,它仪式隆重,特色浓郁;比歌赛舞,妙趣横生;彩带凤笄,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14.
仪式是社会学重要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揭示社会、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皖西北"剃辫子"仪式的功能和形式以及受众也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社会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等产生影响。基于笔者的实地观察与对受访者的深度访谈,本文将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仪式变迁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河东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东文化璀璨耀眼。垣曲婚俗作为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河东婚俗礼仪的继承性和多元化特点。展现垣曲婚礼文化,探寻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中透视传统婚俗独有的价值观、审美观,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民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正国际观是观察和分析国际社会历史变迁规律和世界交往演变规律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宏观视角,通过对国际社会发展与世界交往演变规律的深度认知、对国际社会制度变迁和主体间性关系运动的价值判断、对国际秩序伦理正义和对外传播演化方式方法的准确把握,提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俗,可以说是民族文化中内涵深广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重要部分。“串姑娘”是在佤、阿昌、拉祜、德昂等族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求爱方式。入夜,小伙子们相约去串姑  相似文献   

18.
铁婴 《文化交流》2001,(3):16-19
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与社会的发展是互动的,综观中国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几乎是与社会的重大变革相伴。自从“六礼”在周朝形成以后,传统的婚姻关系和仪式几千年来较为完整的承袭着,中国的婚姻家庭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直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婚姻家庭才开始出现变革,但到了20世纪下半叶以至目前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更具有划时代的发展。如离婚率上升、婚外恋、丁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现代化是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断深入地运用,以及由此推动工业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全面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涉及到文化在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人们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还特别涉及到人们在心理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方面的转型。虽然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范围上看,现代化过程肇始于17—18世纪的英、法两国,19世纪才扩展到欧洲大部分地区和北美地区,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却构成一股世界性的潮流,并且延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特别是促进了人类文化向现代文化的发展。因此60年代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建设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轨。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界也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学者们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实现现代化的意义、价值。我们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任务时,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把传统文化与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关系包含其中,因为从历史因果关系上看,现代化是伴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到不断运用并促进了工业化文明的  相似文献   

20.
林向星 《职业圈》2013,(5):50-5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如何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工作,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生命线”、“向心力”。随着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职工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方法方式和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是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