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提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经济不发达城市涌向经济发达城市。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流动人口涌入最多的城市,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从经济不发达城市涌向经济发达城市。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流动人口涌入最多的城市,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是俄国封建农奴制存在的最后阶段。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农奴制处于总危机的状态,资本主义生产因素早在城市中产生和发展。城市内部社会分工愈益多样化。城市纺织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直接拉动着农民到城市打工。同时这一时期农村中地主属下的农民所受的剥削反而加重,一般农民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不断恶化。为寻找生活出路,大批农民不得不外出打工。国家农民和缴纳代役租的地主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动,从而为他们外出到城市打工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双重作用下,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欧俄地区的大批农民到城市打工。农民外出打工对农民本人及其家庭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欧俄社会的变化。但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等因素的限制,这一时期欧俄打工农民的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打工文学已然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打工文学现象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的,展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打工文学表现了农民工在进入城市打工后充满焦虑心理的生存状态,农民工渴望融入却被拒斥的无奈。  相似文献   

5.
李一 《现代企业教育》2014,(20):287-287
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是中国在城市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而来的问题。当大、中城市的人口不断增长,外来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却不能很好的融入其所在城市,不能享受他们本该接受到的教育,这会对未来的城市发展留下很大隐患。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都比较差,问题更严重的是艺术教育方面的缺失,这也是打工子弟学校与城市公办学校之间产生巨大鸿沟的一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出现了打工大潮,成千上万的打工者背井离乡涌向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形成了中国一类身份特殊却数量众多的打工群体。他们在各个城市中从事不同的工作.却同时面临身份尴尬、工作艰辛、环境恶劣等生存难题。打工的日子充满惆怅和孤寂,他们需要宣泄心中的苦闷和迷茫。于是。便有一部分人用笔记录和抒写打工生活及其情感.试图架起他们与城市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张华 《家庭教育》2013,(12):36-37
案例再现 刘姓夫妇来到城里打工,把孩子也一并带到了打工的城市。幸运的是,在夫妇俩人打工的城市有很多学校都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夫妇俩在送孩子上学的第一天就实实在在地对老师说:“我们文化水平低,教不了孩子,平时也没有时间管孩子,教育孩子的事情就全靠老师了。”  相似文献   

8.
王云建 《教育》2006,(1):16-21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外来务工大潮的涌动,打工人员子弟学校(简称打工子弟学校)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产物应运而生,并在此后不断艰难发展。如今,打工子弟学校遍及全国大中小城市。全国到底有多少所这种学校,目前尚未有比较准确的统计或报道。进入21世纪,经历了“初创期”的打工子弟学校,现在的发展状况如何?为义务教育“打工”十年之久的打工子弟学校,是否有新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北京市石景山区所有的打工子弟学校,希望通过这次采访,借以窥探城市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现状。  相似文献   

9.
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并与城市公立学校和农村公立学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对于五年级男生,城市公立学校班级气氛总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公立学校,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对于五年级女生,三类学校班级气氛不存在显著差异;(2)对于六年级学生,城市公立学校班级气氛总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学校,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3)打工子弟学校的班级气氛总分和内聚力维度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因素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五年级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六年级性别差异不显著;男生六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女生年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成为城市里的流动人口,庞大的流动少年的义务教育问题也逐渐地严重与紧迫起来。目前,我国城市流动少年就学现状令人堪忧,打工子弟学校成为经济不充分时期保障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必要手段,因此,解决流动人口儿童就学问题及打工子弟学校的未来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调查数据显示,75.4%的城市儿童表示"我愿意与外来打工的农村孩子交朋友",78.7%的城市儿童表示"我愿意与不同地方来的同学交朋友";但由于受到成人的影响,也有12.6%的城市儿童表示"不愿意与外来打工的农村孩子交朋友",10.9%的城市儿童表示"不愿意与不同地方来的同学交朋友",12.6%的城市儿童表示"不知如何与农村来的同学相处"。  相似文献   

12.
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并与城市公立学校和农村公立学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对于五年级男生,城市公立学校班级气氛总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公立学校,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对于五年级女生,三类学校班级气氛不存在显著差异;(2)对于六年级学生,城市公立学校班级气氖总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学校,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3)打工子弟学校的班级气氛总分和内聚力维度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因素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五年级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六年级性别差异不显著;男生六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女生年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目前有超过一亿的农民在城市打工,每年又有1500万新增劳动力大军涌入城市.农民工吃苦耐劳,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为城市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发达地区的许多城市,外来农民工已超过当地常住居民数量,对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进入城市后的就业、婚姻、子女教育等社会压力骤然增加,许多在外地打工的农民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4.
打工诗歌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其成就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打工诗歌的局限主要有三:一是打工诗歌在写作内容上对苦难过分依赖并且有将苦难神圣化的倾向,过分强调了底层的道德承担和道德优越感;二是对城市的仇恨表达掩盖了底层打工者对于城市的复杂情感,也妨碍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入认识;三是打工诗歌是一种共名写作,诗人更多只是传达共识而缺乏个人对个体命运和社会时代的独立思考和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成为北京城市发展面临的新课题。由于这些流动儿童没有城市户籍,父母是进城务工者,收入偏低,一部分在交纳赞助费后能进当地正规学校入学,但还有不少只能在非正规的打工子弟学校求学。为了了解情况,笔者走访了红星小学等几家打工子弟学校,本文在此基础对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在京打工子弟学校进行初步调查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信息     
《教师博览》2012,(1):32-32
逾万名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游走在边缘地带12月4日.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和清华伟新教育基金支持.涉及全国10个城市近1.6万余名的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新公民园丁奖评选落幕.有401名打工子弟学校老师获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亟须政府的统筹考虑和解决,打工子弟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形式,纳入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将打工子弟学校纳入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需将打工子弟学校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对打工子弟学校的管理、监督和扶持;鼓励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关注弱势中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8.
2月28日,教育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北京、上海等城市今后将接收打工子弟入读当地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这意味着,打工子弟可以以借考的方式在京参加中考,以借读  相似文献   

19.
记者遭遇:小小“老学生”记者在火车站,碰到随父母去广东的一位男孩。他的父母在外打工已经有10年,辗转多个城市。他随父母四处奔波,经常转学不说,学习也跟不上趟。他今年14岁,却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班里的同学常常嘲笑他。近几年来,大量青壮年农民涌进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一些留守家中,还有一些跟随他们一起在城市生活、读书。跟着打工的父母到城里来上学,应该是增长见识、接受更好教育的好事,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因为民工子女的身份,不能融入以城市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生活,他们往往孤独、胆小、自卑、沉默,饱受捉弄和歧视……他们成了校园里…  相似文献   

20.
方立新 《教育》2012,(2):10-10
城市里的打工子弟学校,作为教育公平路上一道刺眼的风景,从来不缺乏关注。只是,媒体的关注,大多数时候重心都放在那些随父母流动的孩子身上,在这些孩子身后,作为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却基本上在沉默和隐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