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地方音乐新课程是现代中国音乐教育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合理开发利用民族音乐艺术资源,能提高民族教育的质量和品位,能促进地方音乐教育的发展。要根据湘西民族音乐艺术资源储备情况,准确定位、积极加快地方音乐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步伐,合理利用湘西民族音乐艺术资源,促进地方音乐新课程建设的突破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花灯戏是一种民间歌舞戏。从湘西麻阳苗族花灯戏的起源、艺术形式、表演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阐述和论证,旨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地相融和交流,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余佳 《时代教育》2009,(7):54-54
在大力弘扬民族音乐的今天,实施民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已成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音乐同仁们的共同认识。笔者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从事古筝教学的一名工作者,借助于湘西土家族、苗族丰富的音乐艺术资源,运用到古筝教学中,积累了点滴经验。  相似文献   

4.
湖南的少数民族较为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也较为繁荣,尤其是湘西地区的苗家风情被人广为传诵,湘西地区位于湖南与贵州、重庆的交接地带,与之西邻的铜仁松桃县,亦是苗族聚居地区,因此湖南苗族音乐的发展,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湖南苗族音乐在接下来的发展历程中,需要进行有效地创新,以适应当前文化大环境的需要,其主要的创新方式,要围绕其现有特点以及地域优势入手,以繁荣湖南民族音乐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打镏子”又名“打家伙”,是流传于湘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土家族打击乐。当代诸多民俗、民族学家和音乐学家对土家族“打镏子”的研究成果蔚然,他们积极整理和挖掘“打镏子”的演奏技法、乐队组合、曲牌、结构等艺术特征,使土家族“打镏子”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增添了光彩。“打镏子”不同于别的门类的打击乐,它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并且有一定的和声效果。如果自己参与实践,就会觉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一、“打镏子”在湘西有多种称谓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打镏子”又称“打家伙”、“打土挤钹”、“打钹锣”等。据民俗、民族学家考证…  相似文献   

6.
2001年春节,应奥地利政府部门的邀请,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在金色大厅奏响了中国民族交响乐,音乐会曲目丰富多彩、风格多样,既有《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夜深沉》这样的中国民乐经典,又有《瑶族舞曲》、《湘西风情》、《维吾尔音诗》、《胡琴风韵》等富于浓郁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作品。中国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创作的《第一交响曲——金陵》,让异国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民族交响乐的艺术魅  相似文献   

7.
罗凌 《文教资料》2007,(10):120-121
本文针对目前基础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结合音乐教学理论和民族音乐自身的特点,从民族音乐的审美体验、民族音乐与相关文化、民族音乐的表现与创作等三个方面,对民族音乐教学目标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我国有着极其丰富、优秀的民族音乐资源,学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传承的基础。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学校音乐教育师资的"工作母机",应尽快更新音乐教育观念,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建设民族音乐课程群,强化民族音乐教师队伍,担负起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传承、传播的主渠道,民族音乐应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提高对民族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民族音乐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师资的培训,努力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很多知名艺术家、文化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但是,社会发展让外来音乐流入,加上民族音乐传承人员减少,以及人们对流行音乐过度推崇,给民族音乐发展带来危机,使民族音乐发展前景越来越不乐观。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传唱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属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人的一支,主要居住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周边峻岭连绵、群山阻隔、外出艰难,历来封闭。这导致其浓郁的原始遗风及其群居生活长盛不衰。侗族大歌从产生到繁荣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与自身的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过程。侗族的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审美意识、社会习俗等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内容和形式,它负载着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流行音乐所不可取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对西部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侗族情歌是侗族音乐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侗族人们无时无刻不接受它的洗礼,它包罗万象,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侗族人民。通过对侗族情歌对唱的方式、语言特征、旋律、调式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侗族情歌,感受到侗族情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侗族以“歌养心,饭养身”被人们赞誉为“音乐的民族”,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侗族民间有多声部合唱——大歌。大歌不仅是侗族音乐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文章主要介绍国内近年来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并着重对侗族大歌的历史起源、演唱特点、文化内涵、传承现状等问题进行评述,以期能对侗族大歌研究的现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并对侗族大歌的继承与创新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以贵州文化为题材的创作作品的教学曲目主要来源于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推荐歌曲,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两种教学模式,表现为一种基于现代声乐技术手段的行为方式和技术策略,一种以现代音乐为审美想象的"他者"行为。在这种现代性音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想象中,贵州地方文化往往仅仅作为元素或素材,运用到现代音乐艺术的形式逻辑中。  相似文献   

15.
最能体现侗族文化的侗族民歌是侗族人民教育孩子、传承历史的主要载体,其多声部民歌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曾经辉煌灿烂的它,在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其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对它进行保护并使其顺利健康地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南的黎族民歌、从形式到内容,从风格到情绪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这些民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黎族民间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对海南黎族民歌的发展及多样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位于湖南怀化南部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一民族文化保持相对较为完整的侗族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侗歌、侗舞、侗琵琶都是民族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研究价值,其侗族喉路歌鏊是侗族多声民歌的典型代表,歌唱形态,在歌唱表演、曲式结构、和声织体等多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侗族喉路歌蓥的调式特点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京族海歌是京族极富民族特色的民间歌谣。靠海而生的地域环境,淳朴的海洋民俗风情,敬畏大海、祈求丰收平安的精神追求成为京族海歌海洋文化精神形成的重要因素。海歌是京族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19.
"鱼"的生殖意义,"水"的婚恋意义,使本就不分的"鱼水"意象与女性、爱情紧密联系起来,这在侗族情歌中表现尤为突出。侗族情歌中"鱼水"意象是侗族社会自然环境、时代环境、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思想倾向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20.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它根植于文化土壤之中,以音乐的形式传播文化,既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媒介,又是对民众施以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这种音乐的展演方式具有浓厚的仪式化色彩,其中的仪式精神在侗族村寨社区中起着凝聚族群、整合社会文化的功能。所以从功能主义的理论视野探究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及其现代嬗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