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那么,作为教师如何体现师爱呢?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父母因离异或一方遭受不幸去世的孩子就成了单亲的孩子。无论孩子跟谁一起生活,都将失去完整的爱。这种爱常常营养不良甚至畸形:或不闻不问  相似文献   

3.
《家教指南》2006,(10):32-33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面要和别人交流。很多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相似文献   

4.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很多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相似文献   

5.
只有我一个     
一个幼小的孩子,在弥补着一颗破碎的心灵,只要世界充满了爱,生活就不会失去光彩。  相似文献   

6.
充足的爱。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就是“爱”——慷慨和无条件的爱。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无论孩子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妈妈都要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些不好的词语,在批评孩子时最好不要用,例如“你滚开,我再也不愿见到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别来见我”。这只能将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隔断,使我们失去教育引导孩子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我爱北京天安门:仔细思考了一下老师与各位的话,这些是否反映我们因为过分疼爱与保护子女,因而令他们失去了不少学习机会?光明老师:是!我们过分的爱与护,让孩子们失去了不少机会,也令他们患上"学习依赖症",使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与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我爱北京天安门:我以后会注意。那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光明老师: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现在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孩子学得好,懂得多,把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事实上,孩子多学点东西是好的,家长的这个出发点也是好的。但自己的孩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父母的爱是天使的翅膀,在父母的呵护下,天使终有一天会展翅飞翔……”失去一方或者双方的爱,孩子就像被折断翅膀的天使想飞却飞不起来……  相似文献   

9.
我班有个孩子叫小伟,是领养的。由于多种原因,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离开养父母与祖母生活在一起。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对孩子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了。 如何使一个失去父母之爱的孩子重新得到爱的温暖呢?作为孩子的老师,我曾作过多次努力,虽然没有什么结果,但我不灰心。在小伟  相似文献   

10.
人们说:幼儿教师最大的过失莫过于对孩子没有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了对孩子的爱。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去感染幼儿,用亲切的话语启迪幼儿的智慧,用真挚的爱哺育幼儿的心灵。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孩子上幼儿园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起点,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是从幼儿园开始的。对于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全新而  相似文献   

11.
美国1999年的《心理学:人类行为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绍了50位成功的父母教育子女的十条经验。我觉得很有借鉴的价值,在这里作一下简要介绍。一、充足的爱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有价值的礼物就是“爱”——慷慨和无私的爱。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爱他。无论孩子犯了怎样严重的错误,妈妈都要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些不好的话语,在批评孩子时最好不要使用,例如:“你滚开,我再也不愿见到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别来见我。”像这样的话,用来训斥批评孩子,只能将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联系隔断,使我们失去教育引导孩子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让学生感受到师爱的力量。有人说,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爱,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一切事情中,使学生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感觉到这种爱的力量。对学生的热爱,不但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原动力,而且也是教师教育智慧赖以生长的土壤。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许多教师之所以能在教学上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热爱学生。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教育》2005,(1):98-98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自己不亲自照顾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孩子每时每刻都需要和别人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才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他们会变得怪异呆滞,缺乏爱的安全感。长大后更想要追求那童年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相似文献   

14.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天下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队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法。 一种是溺爱,这种“爱”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百依百顺,不论什么事情都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恨不得孩子要月亮就不敢摘星星给他;要么对孩子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对孩子的行为从不作具体分析,只是一味的严历指责甚至打骂,导致孩子不敢和父母谈真实话。长此以往,孩子将无法管教。这种“爱”完全失去了理智,很不可取,它最终只能害了孩子而使家长后悔莫及。  相似文献   

15.
马天红 《幼儿教育》2013,(Z1):80-81
我喜欢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赏识好似一道阳光,能给孩子带来温暖和希望;赏识犹如一剂良方,能使孩子受益匪浅……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这种爱,应该是真挚的爱,科学的爱,艺术的爱。只有对孩子充满爱的教师,才能真正尊重孩子、宽容孩子、激励孩子。  相似文献   

16.
爱,藏起一点     
<正>如今的孩子们被爱包围得严严实实,家长为他们考虑了一切,规划了一切,代劳了一切。太多太多的爱压得孩子沉沉的,使孩子失去了自由、率真和自我。如果我们胸襟开阔一些,视  相似文献   

17.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完美人性”的内涵是让人的友爱、合作、审美等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研究表明:童年情感的正常发展如果遇到障碍,例如失去爱、尊重等,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灵播下爱的种子,铸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给孩子适宜的爱",适宜的爱是理性地把握爱的温度和尺度,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是遵循孩子的发展规律。如今孩子的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适当的吗?这不仅是值得孩子父母反思的问题,而且引起很多幼教工作者的关注。过多保护就是一种不适宜的爱,但是,一些家长和教师很少思考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处处限制的环境中,孩子将失去什么。有人感叹:"成人过度的关注和  相似文献   

19.
正确的子女观就是将子女看成即是自己家庭成员 ,又是民族、国家的后代。子女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 ,只有具有这一正确观念的家庭 ,在教育孩子时才能比较客观、冷静和实事求是 ,善于克服补偿心理、攀比心理、过重的恐惧心理、超前消费心理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避免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补偿心理就是家长尽力使孩子获得自己过去失去了的东西。一些父亲失去了童年的欢乐 ,失去了求学深造的机会 ,希望孩子将来能上大学 ,因此在孩子的吃、穿、玩及智力投资方面加大投入。爱孩子爱得过分 ,这种心理可以理解 ,但应当认识到爱子过度 ,投入无尽是形成“…  相似文献   

20.
1人人都知道灰姑娘的故事。她从小就失去了双亲,和她一起生活的人,永远不可能像父母那样爱她。有人为那些在没有爱和温暖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着想过吗?他们是那么孤独那么哀伤。他们被人误解、排斥,他们一直在追寻爱。他们在梦里追寻,在童话中追寻,在玩具中追寻,在飞鸟、动物和花朵中,追寻。我们身边那些悲伤的孩子,长大后,都会成为悲伤的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