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拿大小说家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从意象、结构到主题,蕴含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对立的意象彰显了对善念的弘扬,基督教意象突出了对信仰的追寻。U型的叙事结构和浪漫传奇的主体情节反映了有始有终的人文关怀以及救赎与重生的主题。整部作品意图通过对神话、对基督教传统的回归提出现代人精神危机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蕴含丰富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叙事学、宗教、文化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不同视角进行解读。该部作品于2012年被美籍华裔导演李安搬上荧屏,并且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4项奖项。因此,对比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异与同,对探究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何对其文学作品再阐释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安凭借新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一次荣膺奥斯卡最佳导演,其作品的国际化的品质再一次得以认证。在当今多元的的文化语境中,李安的作品散发了一种独特的光芒。其原因在于李安在该部电影的主题中融入东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精神,将古典诗学折射在细节和意象之中,本文将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进行鉴赏,对中国电影如何走向世界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这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以印度神话为代表的原始文化元素,这些古老的非理性因素在作品中并不仅仅是单纯地作为叙事情节的一部分,而是寄托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思考。具体来说,派的漂流历程既是派内心的兽性、理性、神性达到平衡的精神成长过程,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整个社会意识发展阶段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海上冒险故事.一个名叫"派"的少年遭遇船难,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同在海上漂流227天,他们克服了饥饿、寒冷、暴晒、海啸、食人岛等意想不到的生存困境,最后终于获得重生. 这是一本适合孩子和父母共读的书,孩子可以从中读到探险、惊奇、刺激等,父母可以从中洞悉人性.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故事中关乎人性、生存意义和信仰的心灵主题,获得了全世界众多读者的青睐,这本小说也被誉为"不可能被影像化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一九四二》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2012年年底贺岁档差不多同期上映的两部大片,两者皆以灾难为背景,但各自对灾难的展现和由此对主题的开挖却有着明显的差别,导致票房和影片评分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文章从导演意图、影片表现手法、观众评价三个方面比较两部影片的优缺得失,探讨《一九四二》失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受热捧的原因,以期对国产电影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经验总结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导演的又一次超越。电影不仅采用3D技术来增加视觉冲击效果,在剧本创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笔者就情境、矛盾冲突、悬念、意象、主题、人物及音乐角度对影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涂沙丽 《文教资料》2006,(32):58-59
本文采用原型批评的角度,以基督教神话为着眼点,从人物原型和主题原型两方面出发来解读奥尼尔的悲剧作品《送冰的人来了》。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该剧主要人物的原型为基督教神话中的亚当和夏娃;而该剧的主题则围绕着基督教神话中堕落与探寻这一主题原型展开。  相似文献   

9.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少年派与动物在海上的漂流奇遇以及他和家人的海上漂流经历为基本线索展开叙事,这种情节安排正好契合了二元叙事的功能。在这种叙事框架下,主人公人格的双重性得以呈现,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招贴艺术     
《课外阅读》2013,(2):70
<正>《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情简介:16岁少年"派"遇到一次海难,家人全部丧生,只有他与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幸存。人与虎在救生小船上漂流了227天,相互制衡却又彼此依靠,最终建立起一种奇特的关系,共同战胜困境获得了重生。  相似文献   

11.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多重叙事的技巧,巧妙运用故事中角色的人称变化,形成隐喻和多层次的象征。文章从叙事视角的不同层面来探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作品风格、构想方式和意识形态上的成功塑造。  相似文献   

12.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西格夫里·萨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导演:李安编剧:扬·马特尔/大卫·麦基主演:苏拉·沙玛/拉菲·斯波/伊尔凡·可汗/杰拉尔·德帕迪约/塔布/阿迪勒·侯赛因/阿尤什·坦东/王柏杰/Jun Naito《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根据全球畅销小说家扬·马特尔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叙述一位少年"派"遭遇船难,在海上与一只孟加拉虎一同漂流227天,如何面对困境获得重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小说《Life of Pi》(《派的生活》),本书的中文版与电影同名。小说讲述了一名叫派的少年由于所搭乘的轮船遇难,在救生艇上与一只孟加拉虎在太平洋  相似文献   

14.
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管在商业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成功,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难得的是观众并不把他归为一部普通意义上的商业片,因为他深深的震撼了心灵。这其中最关键的是李安讲了个好故事,以其独特的叙述模式,迎合并拓展了读者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本文从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空白出发,浅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相似文献   

15.
短篇小说《抽彩》是美国女作家雪莉&#183;杰克逊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神话原型框架,结论是:抽彩实质上是一种选择牺牲品的祭祀仪式,是一种牺牲一个生命延长其他生命的模式,小说利用这一原型折射出人性的异化和扭曲。  相似文献   

16.
少年派     
<正>"少年派"只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述了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泊227天的历程。"少年派"又是一些电影的名字——它们呈现给你一场场视听的盛宴,为你讲述爱、真情、成长和勇气。这样的时刻电影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漆黑中绽放感动笑靥与泪水短兵相接这样的时刻光影幻化让人迫不及待我的成长你接踵而来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综合性极高的一门艺术,,它也是囊括了语言、图像、颜色等符号的多模态语篇。在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导演李安以瑰丽的视觉影像、虚实相间的电影手法通过3D技术为我们生动的呈现出了名叫派的少年与一只孟加拉虎如真似幻的海上历险故事。电影中隐喻的运用也是全方位的,是一部充满着隐喻的人生寓言。本文尝试从多模态隐喻视角出发,以多模态隐喻为依托,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进行深层次的解读,通过两者的协同分析来弥补单一视角的表意空白,解密电影所传达的独特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促进多模态隐喻话语分析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成为派     
直到不久之前苏拉沙玛还是个平凡的印度少年.在历时数个月、范围遍及全印度的大规模试镜后,苏拉成为了导演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主人公——派.通过这部电影,少年派经历了神奇的旅程,他的扮演者也因此而改变了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9.
影视翻译是实现影视国际化最根本的途径,是一项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如何跨越目标语的文化障碍,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成为众多译者和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个案研究,探讨影视翻译的理论及应用,将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翻译理论及实践相结合,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字幕翻译,分析影视翻译策略,以期给翻译学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我抱着去看唯美的3D电影的心情看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梦幻般美丽的3D场景固然美丽,但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导演李安为我们带来的人性最深处的思考。少年"派"在海上不幸遇上危难,与他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