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国城市科技馆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馆事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科技馆建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建设规模不适合,性质不明确等。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科技馆发展中的对策,完善科技馆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脚步已迈入新世纪,我国的科技馆建设也进入新的高潮。紧跟科技发展的时代步伐,选择公众关注的科学知识热点,使科普展览保持青春活力是科技馆人工作的重点。科技展品是科技馆传播科技知识的信息载体,因此不论展馆规模大小,投资多少,展品的水平和质量是科技馆建设水平和展览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针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馆展品的功能作用,体现科技馆展品的互动功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展品是科技馆最重要的展教资源,直接决定了科技馆功能的实现。本文通过对实体科技馆展品进行系统调研,研究总结科技馆展品的特点与基本组成,分析展品组成部件标准化需求,列出可通用化的展品部件,并对部件标准化设计提出建议,对于展品开发标准的制定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月  温琳琳 《大众科技》2023,(4):160-162+133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馆的参观服务、教育传播、展品管理、设备运营等内容都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进了智慧科技馆的发展建设。科技馆源于博物馆,文章通过对智慧博物馆的发展研究和智慧科技馆的展览展品、教育活动、观众服务、设备运行、安防保卫、办公政务和人财管理方面的智慧建设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智慧科技馆建设需要具备的功能,阐明了智慧化建设对科技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永春 《科技风》2014,(7):18-18
科技馆作为国家开展科普工作的主阵地,其中常设展品就是科普内容的载体,展品的质量及操作方式则是科普的方法。为了保证展品的科普教育功能,科学化的管理展品就成了科技馆迫在眉睫的要求,笔者就展品管理的各方面内容做了一些思考,提出了一些展品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5)
随着我国国力的发展,科普领域的科技馆建设速度很快,有关科技馆展品建设工程就是认真探讨研究的问题。首先必须了解科技馆展品建设的工作内容,展品建设工程时间长、阶段多、工程复杂,要明确阶段的工作内容,与承接企业协同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才能将科技馆展品建设工程做好。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上第一座科技馆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我国科技馆建设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馆以科普教育为主业,以展品展示为主体。因此,建设好一个科技馆无论是基本建设还是内容设置,以及运营管理和发展创新都不能脱离展示主体。当科技馆基本建设规模确定以后,展览内容的设置是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高月  温琳琳 《大众科技》2023,(1):193-195+134
科技馆是我国科普教育的重要实体场所,展品是科技馆从事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信息化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科技馆的建设和运营方式,尤其对展品管理来说也是如此。科技馆展品数量大,管理和维修工作难度大,为确保科技馆展品得到有效管理,必须创新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展品管理。文章分析现阶段国内展品管理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6,(17)
科技馆作为广大公众接受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其发展进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密不可分,特别是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让科技馆展品更具备了教育、互动及娱乐等功能。本文探讨及分析了光电转换、集成控制、通信工程技术及媒体工程等电子技术在现代科技馆展品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省级科技馆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生 《科技通报》2001,17(2):74-80
科技馆是公益性的科普教育机构,展览内容突出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原理、应用和发展,采用观众参与的展示方式。全国已建成省级科技馆24座,不少省份正在建设和筹建上规模、高水平的科技馆,全国科技馆建设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浙江省科技馆的建筑面积居全国24个省级科技馆倒数第2倍,展厅面积也是倒数第2位。  相似文献   

12.
薛暖珠  蓝韶清 《科教文汇》2014,(20):220-22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博事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建设成为博物馆一项重要的工作。高校博物馆作为博物馆界中特殊一族,它们隶属高校的背景特点为其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本文探讨了高校博物馆发掘大学生人力资源、发展博物馆志愿队伍的意义,并结合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实际,交流了开展志愿者工作的经验和建设志愿者队伍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实体博物馆的有益补充。数字资源建设是博物馆数字化的基础,目前我国博物馆数字资源建设在数字资源展示模式、数字资源修复、数字资源共享以及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必须不断融合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4.
The Internet has changed the way in which organizations communicate with their publics, and museums are not an exception. The consolidation of Web 2.0 has not only given museums access to a powerful new tool for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but has involv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their publics, facilitating and enhanc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degree of interactivity implemented in the websites of major international art museums, in order to assess if museums are evolving towards more dialogic systems with relation to their public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useums still have a low level of interactivity on their websites, both in the tools used to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the resources available for interaction with virtual visitors. But it has also observed that museums are progressively implementing interactive and dialogic sources, suggesting a clear trend towards new ways of managing these platforms in order to establish more participatory and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virtual users.  相似文献   

15.
沈潇  石峻峰 《科教文汇》2013,(24):195-196
近年来,全国各地众多院校以校庆为契机兴建校史馆,校史馆在学校传承历史、彰显成就、展示特色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档案部门在校史馆建设中应坚守文化自觉,更好地促进校史馆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双庆 《科教文汇》2014,(21):218-219
博物馆,尤其是博物馆群体,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其他机构无可替代的作用,拥有一定规模博物馆的城市必须注重博物馆群体的建设,使博物馆做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并形成合力,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安阳地区的博物馆群体必须加强分工与合作,才能真正为安阳的历史文化传承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场所依赖理论在博物馆旅游解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旭红 《软科学》2008,22(3):89-91
从场所依赖的角度讨论了博物馆解说系统的构建。指出除了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对于资源的解说来建立场所依靠之外,还要通过社会交往、文化认同等社会和心理因素建立旅游者对于博物馆的场所认同,并由此解决博物馆长期以来的冷清现象。  相似文献   

18.
浅析科技馆建设的参照标准、科技馆效益的衡量依据及两者的内在联系.以国内已建成的主要科技馆为参考,以观众为依据来决定科技馆的建设规模;以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证明来确定科技馆效益的衡量标准;以国内外著名科技馆为例分析科技馆建设与效益的关系.并尝试对筹建中的浙江省科技馆的效益作一预测.  相似文献   

19.
Web 2.0 technologies have introduced increasingly participatory practices to creating content, and museums are becoming interested in the potentials of “Museum 2.0” for reaching and engaging with new audiences. As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re opening up the ways in which museums sha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objects in their collections, the means by which museums create, handle, process, and transmit knowledge has become more transparent. For this to be done effectively, however, some underlying contradictions must be resolved between museum practices, which privilege the account of the “expert,” and distributed social technology practices, whose strengths lie in allowing for many, sometimes contradictory, perspectiv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theoretical position and framework for the adaptation of Web 2.0 technologies within the traditional work of the museum, in ways that support the gene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in, by, and for diverse communities. We then expand on thi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by discussing several case studies of exploratory work in this area, and close the article by presenting a few tactical, bottom-up initiatives that museums and distributed communities can take to facilitate the diffusion of this new conceptual framework. Though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is online museums, the issues are relevant to all online collections, in particular portals, 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s (OPAC), and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  相似文献   

20.
王晓雅 《科教文汇》2013,(27):192-193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众教育机构,承担对社会公众进行教育的任务。博物馆宜教工作决定着博物馆工作效果,影响博物馆宣教工作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博物馆讲解员队伍建设、藏品内涵展示、宣教硬件设施建设及观众和博物馆互动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试图找出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