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不断的向大中型城市集中,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而土地的面积不会再增加,可耕地的面积也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不断的减少。这种一增一减的趋势在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有所改变。可开发土地不断减少,势必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的减少,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势在必行。立体化的空间结构将带来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的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空间发展与土地资源供应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约束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开发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第二空间"和"城市建设的新型国土资源"将成为拓展城市空间的新手段。通过对法国具有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建设代表性的三座城市(巴黎、里昂、马赛)与一座历史古镇(阿尔勒)的学习,学习了欧洲发达国家城市、乡镇地下空间利用建设中"以城为本"、"地下空间的综合性利用"等先进理念,总结了我们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必将由浅层向深层次过渡,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中,数字化建设和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以及信息化技术等的使用对减灾防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城市地下空间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新认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地下空间以其特殊的优点,被众多城市所认同,同时也是城市立体化开发的保障。地下空间规划需考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与地面规划的协调与开发策略的协调和与规划新技术的前瞻性的协调问题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4.
《发明与革新》2014,(5):18-19
近一两年来,地面塌陷事故在北京、广州、深圳、长沙等多个城市时有发生,民众纷纷吐槽“走路死”、“开车死”,还有暴雨来临时出现地下排水管不畅、街面因施工反复被“开膛”等现象,这些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缺陷。地下空间是“潜在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如今地价高昂、地王频现、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城市开发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城市信息化蕴含着巨大的信息产业市场空间。据预测,我国城市化水平2010年将达到50%.2020年将达到75%左右。这些大,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以及城市交通、金融、教育、商业等各行各业.必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广泛而又迫切的需求。同时,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可以为城市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叶菁  侯卫生  邓东成  庄文明 《资源科学》2016,38(11):2147-2156
评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质量是合理利用城市有限土地、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前提。在分析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三维质量的可变模糊评价思路与方法。以广东省佛山东平新城地区为例,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Voxel模型对评价区域进行三维剖分,建立断裂面三维缓冲区,定量计算三维缓冲区内各评价单元体顶点上的影响因子值,计算各指标的相对隶属度,按照主题层计算评价区域内各节点的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可变模糊集理论能够解决评价因子的模糊性和不完备性,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地下空间质量的相对性;将地质体约束引入到评价单元体划分及空间插值过程中,可以有效削弱数据变异性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尤其是在断裂三维缓冲区模型的建立及指标定量化工作中,能够细化断裂在三维评价中的影响作用,降低评价模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薛鹏 《科技风》2013,(14):233
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注意利用地下空间,比如黄土高原窑洞建设,农村地窖的开发,但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程度比较高。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效益及对提高其利用效益的规划建设提出对策,以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雁  刘志强  王秋兵  刘洪彬 《资源科学》2011,33(11):2022-2029
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集成多时期、多来源、多尺度城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方法,建立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扩展速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的幅度、速度、强度和形态等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沈阳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速度和方向不均衡。1996年-2010年城区扩展最为迅速,为年均扩展15.61km2,1910年-1931年城区扩展最慢,为年均扩展0.88km2;建国以前沈阳城市空间主要向东西扩展,城区形态呈东西带状,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区以“跳跃式”扩展模式向南、向北扩展,城区形态呈掌状,有饼状发展的趋势。另外,从社会变迁视角,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社会制度变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增长因素是影响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将是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新世纪。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进展步伐很快,人防工程是城市地下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抗灾救灾不可缺少的生命线工程,综合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这种新型国土资源是解决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重要措施。是城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合理的对城市和城市周边区域的土地进行布局,按照道路的交通规则来进行有时间、有空间的规划,就是城市规划。从过去到现在,城市规划里面的利益方通常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很多的人都想要将城市规划成为满足自身利益的方式。城市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个既切合实际又能满足各方利益群体的规划方案,但是在规划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争议,这也成了城市更好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王志成 《百科知识》2007,(10S):25-26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市镇生活垃圾数量迅速增加。自1960年以来,美国的城市垃圾总量几乎增加了两倍,在2005年达到了2.45亿吨。尽管欧盟曾计划在2000年将人均垃圾倾倒量减至300千克,但现在据欧盟统计,从1995年到2003年,西欧的城市垃圾增加了23%,达到人均577千克。  相似文献   

12.
近30年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集成MSS、TM、ETM、CBERS-2遥感数据及地形图提取哈尔滨市1976年、1989年、2001年、2005年共4期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信息,利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与城市年增长速率模型分析哈尔滨市近30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扩张驱动力。结果表明:2005年城市土地面积是1976年的2.65倍;1989年~2001年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加速发展及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导致扩张速度最快;2001年~2005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政策带动下,工业发展与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化进程;1976年~1989年以重工业为主,对城市进行扩建和旧城区改造,且因经济发展较慢,城市扩张速度偏低;1976年~2001年因原始城区位置和松花江的阻隔主要发展江南地区,2001年~2005年受高新技术开发区、旅游业等的影响城市重心向江北方向移动;城市年增长速率在空间上的分布与城市重心转移方向基本吻合。城市扩张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带动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人口的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伴随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它们之间有何关系?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它们之间的线性关系,认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用地中居住用地是随之增加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对外交通用地则是随之减少,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公共设施用地也在不断增加,它同居住生活用地同时随城市规模与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从国际城市化发展规律看,城市化率达到30%以上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而我国到2000年城市化率就已达到36.2%,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目前城市化处在中期发展水平,在以后进入高级城市化发展水平过程中,必须向着集约利用城市土地的方向发展,从扩大城市规模向提高城市综合质量转变.同时根据对未来城市化的预测,再根据前述回归模型预测出我国在未来20年内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由此提出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挖掘城市用地潜力,适当提高城市土地容积率,积极利用多维空间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RS与GIS的支持下,综合集成SPOT5、大比例尺地形图及城市规划图等空间数据对长春市1900、1930、1954、1976、1990及2004年城市用地进行分类,引入信息熵、分形指数及空间插值模型研究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信息熵与分形特征,进一步研究其演变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百年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逐渐升高(除1990年),各类城市用地复杂程度逐渐提高,向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熵空间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块金方差(Nugget)与基台值(Sill)的比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信息熵空间自相关减弱,城市土地利用均质性空间差异变大。长春百年城市土地利用分形特征表明商业用地在城市中心集聚,而工业用地向城市边缘分散,1954年后城市土地利用表现出很强的分形性,表明城市发展过程的自组织特征。社会制度、城市交通、城市地价及城市规划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演变过程中信息熵与分形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PSR概念系统,并据此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东北部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较高,西南部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区位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所致;②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其PSR系统的协调度成正相关。这说明PSR各子系统及其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协调性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均衡度.模型可信度比较高,可供有关方面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地铁沿线物业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基础,有利于促进地铁站点周围经济活动集聚,引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空间价值,对促进城市地面和地下商贸零售业发展、商业网点布局、商业业态和物态等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中国城市逐步迈入全民休闲时代,然而从城市休闲文化现状看,存在着传统休闲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逐渐消失、休闲内容单一、新型休闲存在贫富差异、公共(益)供给型休闲空间的缺乏导致社会公共休闲文化的缺失和市民素质偏低导致休闲品位有待提高等问题,从而体现出城市休闲文化的空间载体——城市休闲空间应充分发挥其功能以推进城市休闲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新城市主义的观点,探讨人性化的城市休闲空间,寻求休闲文化在城市空间中的平衡发展以使城市居民在休闲中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地下空间是一个城市空间不可分离的组成,它可以吸收和容纳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活动,使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近些年来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本文通过对国内地下轨道交通、隧道、地下综合体、共同沟等地下工程进行分析与介绍,概述了我国地下空间的应用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00-2012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空间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利民  董婷  谷岩岩 《资源科学》2016,38(7):1254-1265
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不协调导致城市土地蔓延、集约程度低,研究城市土地的扩张速度和程度,并进行城市间的横向对比分析,对于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统筹城市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用地面积、人口数量变化表现为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土地的扩张程度和内部发展潜力,称之为城市空间弹性。以中国263个地级以上城市为样本,以2000-2012年间城市人口密度及其变化率为基础,采用位序评分法构建计算简便、横向可比的城市空间弹性指标。根据弹性计算结果将城市划分为高弹性、较高弹性、中等弹性、较低弹性和低弹性5个等级。中国东部地区高弹性城市占比较高、中部地区以较高弹性和中等弹性城市为主、西部地区城市弹性主要为中等以下水平。研究期内绝大多数样本城市人口密度降低,城市空间弹性增加,在2000-2006年间尤为明显。进一步结合中国五大城市群分析看出,总体上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弹性较大,但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弹性中等或较小。根据城市空间弹性计算结果可以更加合理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划定的优先次序以及进行刚性和弹性边界的程度控制。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复杂人工系统,承载力反映城市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撑能力和人类活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能力.从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角度,选取12项代表性指标,采用时序全局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00年、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的土地、水、交通和环境等单要素承载力进行评价;通过提取3个全局公因子,对城市群综合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总体趋向改善,除上海外的15城市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制约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典型的分级特征.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长三角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划分为3个层次,依次表示城市综合承载力由低至高的3个空间梯度.采用变异系数对2000年和2008年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显著并扩大,城市群表现为依赖人口、资源向核心城市聚集的规模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