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彦明 《教师》2013,(18):116-116
纵观中国文学宝库中经典、名作荟萃,有哪一部不是经过作者反复加工、精心修改而成功的呢?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呕心沥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使这部巨著成为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典范之一。贾岛的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经韩愈的反复斟酌,将"推"改为"敲",一字千金,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推敲"故事。  相似文献   

2.
一、不必推敲“韩愈在月夜里听贾岛吟诗 ,有‘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两句 ,劝他把‘推’改成‘敲’……古今人都赞赏‘敲’比‘推’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区别 ,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区别。‘推’虽然鲁莽点 ,但是他表示孤僧步月归寺 ,门原是他自己掩的 ,于今的他“推” ,足见庙里只有他一个和尚……所以我很怀疑韩愈修改的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赞的那么妥当。”这段文字引自高中《语文》〈试验本〉第二册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一联中 ,究竟是“推”门好 ,还是“敲”门好 ?韩愈说“敲”门好 ,好在哪里 ,韩愈…  相似文献   

3.
【招数指津】有两个经典的例子,一个是贾岛“僧推月下门”被韩愈一锤定音为“僧敲月下门”,另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绞尽脑汁,换词数次,才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敲定,这两个例子都成为文坛炼字佳话。  相似文献   

4.
贾岛改诗     
贾岛是唐朝有名的诗僧,韩愈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作家。因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名句,引出一段二人推敲诗句的文坛佳话。贾岛的原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都知道“推敲”一词的来历吧,讲的是贾岛边走边做诗,竟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作为当时的大官,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思考。得出了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从此,“推敲”一词流传了下来。其实,关于名人锤炼词句的佳话还有许多呢。  相似文献   

6.
杜雪珍 《小学生》2013,(11):32-32
相传我国唐代"苦吟诗人"贾岛有一次去长安城郊外拜访朋友李凝未遇到,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来,他又想把"推"字改成"敲"字,正琢磨不定时,撞上迎面而来的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明情况后,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帮他斟酌起字句来。韩愈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这就是"推敲"的由来。据说,俄国托尔斯泰写的《战争与  相似文献   

7.
《推敲》教学片段:师:韩愈提这个意见好不好呢?我们也来推敲推敲。(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_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生读诗)师:你认为推好还是敲好?生:推好。(教师一连问了好几个学生,他们都说是推好。教师又进行了一下引导。)  相似文献   

8.
《推敲》是一篇介绍诗人贾岛如何仔细斟酌诗句的一个动人故事。“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是贾岛写的《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话 ,他为用推字还是敲字反复琢磨 ,连骑毛驴走路时也在做推门敲门的动作 ,以至于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 ,他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韩愈 ,韩愈认为用敲字好 ,贾岛遂改为敲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所描绘的意境 ,感悟推敲两字到底哪一字更为妥贴 ,这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位老师巧妙地把辩论赛引进了课堂中 ,她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 :贾岛遇到了韩愈 ,他是如何把事情经过告诉韩愈的?谁愿意做贾岛上台表演?(学生顿时脸…  相似文献   

9.
“推敲”一词的典故,讲的是贾岛边走边作诗,竟不小心冲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作为当时的大官,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思考。得出了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从此,“推敲”一词流传下来。其实,关于名人锤炼词句的佳话还有许多呢。唐朝任蕃夜宿台州巾子峰禅寺,在寺墙上题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他走出几十里路后,觉得“半江水”要比“一江水”更贴切,更符合现实。忙返回寺院修改,谁知到了寺院,他发现早有人把“一”字改为“半”字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北宋范仲淹曾写过“云山苍苍,…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人做诗十分讲究动词的选用。韩愈在长安做官,外出巡视时,半路上仪仗队被一僧人冲撞。那位僧人在驴背上伸手做出推敲的样子,神情专注。他就是著名诗人贾岛。因为作了一首诗,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动词不知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他想了很久,想得出了神,以  相似文献   

11.
月夜归来,万籁俱寂.此时是推门好,还是敲门好?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历代评论家公认这个“敲”字,用得恰到好处,并且因为据说是大文豪韩愈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的,这段文字因缘从此传为美谈,于今人们还把咬文嚼字叫做“推敲”。 但当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对此却持否定态度。朱老的理由是:“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  相似文献   

12.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唐代文学家韩愈认为用“敲”好,我却认为用“推”好,因为一个“推”字,体现了推门人自信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推敲》教学片段: 师:韩愈提这个意见好不好呢?我们也来推敲推敲。 (师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一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相似文献   

14.
徐军 《中学教研》2002,(12):30-3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唐代诗人贾岛所写的名句,相传贾岛写诗时对用“敲”还是用“推”字好犹豫不定,骑在马上反复思考,正撞上了大诗人韩愈的马车,韩愈问清情况后,认为还是“敲”好,因为  相似文献   

15.
衡成荣 《辅导员》2009,(11):1-1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是用“敲”还是用“推”?贾岛骑驴而行,犹豫不决,于是腾出手来,一遍遍地做推、敲之状,却对迎面而来的车队视若不见,差点冲撞了韩愈。  相似文献   

16.
李世和 《学习之友》2006,(11):58-59
历史上有许多公案。什么叫“公案”?一般认为,公案就是:虽然知道的人不少,但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件。唐代诗人韩愈和贾岛之间对诗句“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探讨,就是一桩公案。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中,离不开语句的表达,而词语则是语句的基本单位,是组织段落、篇章的基础材料。因此,词语运用得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文字的魅力,往往在一字之中尽可体现,而一些以一字之妙传神的佳话至今仍为我们所乐道。贾岛的“推敲”故事一直被大家传为美谈。当时贾岛正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将“推”改成“敲”,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于是韩愈和他探讨起来,最终确定用“敲”字,“推敲”二…  相似文献   

18.
质疑"权威"     
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不用推敲的"推敲">发表在<作文指导报>2002年某一期上.大意是说,"推敲"一典源出贾岛的<题李凝故居>,诗歌的内容写的是诗人自己去访问在野外隐居的朋友.到朋友的住处,天色已晚.于是看到"鸟宿池边树"就"僧敲月下门."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诗人正同时做着僧人,所以这个曾就是贾岛.  相似文献   

19.
一字师     
唐朝诗人贾岛在驴上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第二句究竟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正拿不定主意时,巧遇文学家韩愈,韩愈告诉他,用“敲”字好。因为“鸟宿池边树”是静景,“敲”则静  相似文献   

20.
新版高中语义第二册所选的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鼓”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