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楠楠 《现代语文》2009,(12):19-21
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对戏剧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中,他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小说中体现他的戏剧思想,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一些特点。本文尝试分析李渔的两本拟话本小说《连城璧》和《十二楼》在他的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独具风格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2.
古人关于重视语言和锤炼语言的论述甚多,而清代戏剧家李渔则针对戏剧创作,进一步提出"语求肖似"的主张。在怎样写好人物语言的问题上,他有着独到的见解。重温一下他的看法,对今天在文学创作中注意语言运用是很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3.
朱菁 《双语学习》2007,(8M):144-144
古人关于重视语言和锤炼语言的论述甚多,而清代戏剧家李渔则针对戏剧创作,进一步提出“语求肖似”的主张。在怎样写好人物语言的问题上,他有着独到的见解。重温一下他的看法,对今天在文学创作中注意语言运用是很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4.
迪伦马特的剧作是介于传统戏剧和荒诞戏剧之间的一种戏剧艺术,他创作的悲喜剧有独到的美学意义。首先他塑造的戏剧人物打破传统悲剧和喜剧人物有固定程式,具有新的审美价值。其次他的剧作往往用喜剧的场面表现悲剧的主题。第三.他借助于怪诞的手法增加喜剧效果.制造距离感。  相似文献   

5.
李渔在总结前人戏剧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了自己的戏剧理论主张,拓荒性地提出“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一人一事”成为“立主脑”之核心。他的戏剧结构论透视出重戏剧结构、戏剧叙事性和有机整体观的审美趋向。戏剧结构论成为李渔戏剧理论中的一个以叙事性为中心,以有机整体性为灵魂,且二者高度融合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鲁迅所创作的小说与戏剧都具有十分大的影响力。他的小说人物形象生动形象,主要是因为对人物刻画的十分的独到。这主要表现在创作的角度、描写方法等方面的特殊性。这篇文章对鲁迅小说的人物灵魂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其深刻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7.
陈琳 《语文知识》2006,(9):23-23
前人创作诗词,因境生思,落笔独到.多有佳言丽句留与后世。然而句中的个别字,常会因后人的理解失真而误写为同音别字。下面列举数例,并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8.
李渔和狄德罗是中西戏剧美学的主要理论代表。中西戏剧艺术的外部文化背景和自身审美传统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所建立的戏剧美学体系各树一帜。两人在诸如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戏剧创作规律、戏剧表演艺术等基本问题上均有精深独到的论述,其理论见解既存在着差异,又不无相通之处。悉心探寻此种异中之同,应是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论胡适的戏剧观与戏剧创作祖芳宏,谢昭新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胡适不仅首挑“文学革命”大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理论倡导文章,而且在诗歌、小说、戏剧各个体裁领域,都作了创作上的“实验”。就戏剧言,他不仅...  相似文献   

10.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的成熟时期。元杂剧以其现实主义的内容和独特而完善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戏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元代剧作家以其独到的眼光,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细致观察并加以发挥,运用于戏剧创作中,使元杂剧亦庄亦谐,产生寓教于乐的社会功用。在元杂剧的艺术表现体系中,插科打诨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最为剧作家广泛使用,也最为观众所喜闻乐道。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戏剧研究中,卢前无疑是很值得瞩目的人物之一,在戏剧史研究中他提出“短剧”概念,并积极肯定了这种一折杂剧的文学价值,为中国戏剧史研究尤其是明清戏剧史研究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他的短剧创作严格按照古典曲律创作,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拟就卢前先生的短剧研究和短剧创作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健吾,中国现代文坛的"多面手",创作领域涉及小说、戏剧、散文、文学评论、翻译及法国文学研究等,尤其是在戏剧方面成绩斐然。他一生创作和改编了40多部剧作,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十年代中期到解放前是李健吾戏剧创作的成熟期,这期间他创作了一大批代表他艺术成就的戏剧作品,并改编了莎士比亚等外国名家的许多剧作。他的作品描写现实,探究人性,表现人物性格,努力实现戏剧本土化,字里行间表现出他的细腻真情。李健吾成熟期的戏剧创作思想意蕴丰富,散发出他所独有的韵味。  相似文献   

13.
对于孟子的性命观,唐君毅先生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解读。在他看来,孟子乃"即心言性",以此超越告子以来"以生言性"之传统及其弊端。唐君毅先生更就"心之生"处深入发掘孟子性善说的具体内涵,创发新论。此外,唐君毅先生以义命合一之旨解孔孟知命、立命诸说,新意迭出,创发前人之所未发,于义命分立之说外开出一新的义理世界。  相似文献   

14.
南宋诗人陆游曾言“文章之妙在自得处”,即“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写出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生的写作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它要求我们在作文的立意构思中不可盲目跟随,以免蹈前人之辙。而应努力超越寻常拘挛之见。克服从众求稳保守的心理。开创新立意、选取新形式,写出具有“自得处”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15.
屠格涅夫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小说,他的戏剧成就往往被小说所掩盖,不太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实,他的戏剧创作是他文学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他的小说创作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俄国戏剧发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贾颖 《文教资料》2009,(7):73-76
“表现主义戏剧的先驱”是人们给予斯特林堡最为重要的桂冠,但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戏剧能够展现出与同时代其作家的创作如此不同的面目,尤其是在艺术手法使用上所展现出的新奇感和独特性,甚至最终奠定了一个全新流派形成的基础。斯特林堡成为表现主义在戏剧创作上的开山之祖,这绝不仅仅是一次偶然,这与他所经历的现实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思想倾向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解析斯特林堡的戏剧创作之路,并就此探寻出他与表现主义戏剧流派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贬谪徐闻期间曾经游历过海南岛,在他此期的一些诗作中有许多对海南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及历史文化的生动描绘和独到感受,尤其可贵的是,在描写中表现出了他对海南少数民族的尊重与友善态度。这一人生经历对汤显祖后期的戏剧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邯郸记》中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8.
凡中外优秀的戏剧大师,皆遵循内向化的戏剧美学观,正面直接表现人对外部世界感知与思考的心理过程,让戏剧创作成为对人进行精神分析的艺术手段。在我国话剧史上,曹禺是最早将内向化性格观念付诸于创作实践的先行者之一。他极善于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追魂摄魄,探幽发微,对笔下人物进行精密独到的心理分析,揭示其心灵奥秘;尤擅长采用二元矛盾对立的思想形式,遵循矛盾对立的美学原则,运用艺术对照,使人物性格冲突戏剧化,表现不同状态下人的深层性格中的矛盾运动,让人物言与行、里与表、情感与理智、道德与贪欲、意识与潜意识、本我与超我等矛盾冲突得以艺术显现。在对照映衬中揭示人物性格复杂丰富的内在底蕴,这是曹禺戏剧人物塑造成功的奥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戏要“出戏”,而又不能“太像戏”;要工巧,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而又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的气味”。老舍的戏剧创作,在生活与戏剧二之间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平衡。他对戏剧独到的悟解与出色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戏剧的民族化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高虹 《现代语文》2010,(4):64-66
曹禺的戏剧创作与宗教的关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曹禺接受宗教的影响决不囿于某一具体宗教形态,他是一种泛宗教影响。原罪意识是曹禺早期戏剧创作的中心主题之一。他在戏剧《雷雨》中不仅以艺术化的手法演绎了基督教文化的原罪理念,同时也将人性无法完全克服的根本弱点带入原罪意识中加以解剖,最终提出了人类灵魂拯救与自救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