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航天梦,中国梦。神舟十号发射再次拉开中国载人航天“壮剧”。在这个舞台上.航天员永远是“主角”。如何向公众报道和解读航天员,成为此次任务媒体竞争的焦点。早在5月初.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就召集相关编辑记者进行专题策划。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20周年、首次载人飞行10周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中国航天员群体。  相似文献   

2.
去年10月12日到17日,我国航天科学研究和探索领域再传振奋人心的喜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驶神舟六号飞船,经过110多个小时、700余万公里的飞行,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是继两年前“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的又一壮举。“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骄傲和荣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向世人昭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报道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型火箭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太空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具有历史性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我有机会连续参与了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等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参加了《中国飞天路》和《神舟交响曲》两个特别节目的采写、制作。由于载人航天飞行事件本身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听众  相似文献   

5.
目睹神舟飞船一飞冲天的场景,对我来说早不是第一次了。从1999年至今,我参与报道过“神舟”飞船的每一次飞行。但是10月15日凌晨到16日中午的30个小时,仍然成为我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之一。因为我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启航和凯旋。  相似文献   

6.
《新闻前哨》2003,(12):12-14
2003年10月15日至17日,《湖北日报》以12个整版的篇幅,全方位报道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次报道组织到位、策划周密、编排精美,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重大成就报道,得到社内外报人和读者一致好评。总结这次报道,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是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也是中央电视台今年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报道任务之一。从10月12日飞船发射到lO月17日飞船返回,6天时间里,CCTV—1和CCTV—新闻并机直播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遨游环宇的全过程,第一时间向观众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大突破;CCTV—4、CCTV—9也对“神六”飞天作了全方位的直播。 “神舟六号”直播期间,这4个频道的总体收视份额达16.11%,比上一周提高了5个百分点,较“神州五号”直播期间的收视份额(14.02%)提高2.09个百分点。而在10月12日发射当天,中央电视台十五个频道的总体收视份额达到43.31%,仅次于今年2月8日除夕的收视份额(44.31%)。 直播:开创多个历史新纪录  相似文献   

8.
张宁  韩彪 《新闻实践》2003,(11):34-36
"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对于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样,中央电视台围绕"神舟"五号的宣传报道也成为中国电视新闻史上具有典型启示意义的划时代标志性事件。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报道浓缩和展示了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报道运作的节目类型、运作方式、运作技巧,并结合事件蕴含的特点和新闻频道的传播特点有所开拓创新。简言之就是:遵照精神,围绕事件,依托频道,尊重观众,服务收视。10月16日晚20点55分,中央电视台通过DSNG卫星连线,由央视新闻频道"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特别报道"北京演播室主持人白岩松独家采访了回到北京航天城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白岩松与杨利伟进行了为时8分钟的双视窗对话。更加难能可贵的是,10月16日下午,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或总设计师共七位老总级人物:黄春平、张建启、于志坚、顾逸东、夏长法、宿双宁、袁家军和我国航天界老  相似文献   

9.
“神舟五号”报道已经画上了比较完美的句号。在此次报道中,被独家授权的新华网充分发挥新华社的整体优势和实力,对“神五”飞天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报道,在全球网站中率先播发“中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快讯,并以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不断滚动播报最新信息。载人航天期间,新华网的访问量比平时增长了5.5倍,比伊拉克危机期间增长了近13倍,据国  相似文献   

10.
从神五、神六到神七,我有幸三次参与载人航天报道.每次飞行都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一个新跨越,而每次报道对自己都是一个新挑战.回顾三次报道,最大的体会是,报道好载人航天并不轻松,它呼唤激情,更呼唤理性和责任.  相似文献   

11.
王逸涛  孟锦 《新闻记者》2003,(12):32-34
"神舟五号"报道已经画上了比较完美的句号.在此次报道中,被独家授权的新华网充分发挥新华社的整体优势和实力,对"神五"飞天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报道,在全球网站中率先播发"中国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快讯,并以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不断滚动播报最新信息.  相似文献   

12.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历时4天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圆满、顺利完成,浩瀚太空中第一次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对于这样一则重大事件性新闻,国内外众多媒体都不遗余力地展开了全新、详尽、深入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蔡静 《网络传播》2005,(11):54-54
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经有关部门授权,人民网对“神六”发射、飞行、返回实况进行了现场直播,这是网络媒体首次承担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直播任务。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围绕这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电视媒体全天候现场直播: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新闻网站纷纷推出神六专题报道,现场新闻滚动播出。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这种现场直播式报道,给以出“隔日”新闻为主的平面媒体带来空前压力。面对“神六报道”的严峻形势,我们潜下心来精心准备,《新晚报》在”神六飞天”成功当日出了6个新闻版,外加一个32版的“神六号外”,“神六“顺利返回又出了6个新闻版,这次报道无论从质到量都赢得了读者的认可。总结这次”神六报道”的经验,笔者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地方报纸的时事报道同样能“出彩儿”。  相似文献   

15.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为了宣传好这一历史性壮举,各大新闻媒体派出精兵强将,赶赴飞船发射区、落区和海上测控区,实地进行报道。作为解放军报派往一线的采访记者,我们见证了那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历史时刻,记录下了那个梦圆飞天的沸腾场面。(一)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集当今高科技为一体的最前沿、最复杂的工程,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尽管人类自加加林第一个走向太空之后,已经进行了200多次航天飞行,把900多人次送入太空,但真正有实力、靠自主发射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全世界只有美、俄两家。如今,中国进…  相似文献   

16.
10月16日至10月17日,《解放军报》不惜版面,在连续两天的时间里,“首次载人航天”特刊就用了整整10个版面(16日7个版,17日3个版),集中宣传“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入太空的前前后后,气氛热烈,规模宏大。浓墨重彩的特刊,生动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展现了航天员的过硬素质和美好形象,也展现了中国人为祖国日益强盛所感到的骄傲。其鲜明的特刊特色深深吸引了读者。题材重大,主题集中。中国首次载人飞船航天飞行,不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对全世界,都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技术的一次跨越,更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在“神舟五号”一举发射升空并按计划完成飞行任务顺利返回地面.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不久.神州大地仍然沉浸在一派欢乐、喜庆的氛围中的时候.某报曾经刊出配图新闻:《2003国家科技周全国巡展返京5位华人宇航员集体“亮相”》。消息题中标明的是“5位华人宇航员”.而导语中又称“展览中首次为观众详细介绍了5位华裔宇航员:杨立(应为‘利’)伟、王赣骏、张福林、焦立中、卢杰”,接着又引本次科技周组委会的一位负责人的话说:“这5位太空勇士是中国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18.
在“神舟五号”一举发射升空并按计划完成飞行任务顺利返回地面,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不久,神州大地仍然沉浸在一派欢乐、喜庆的氛围中的时候,北京某报曾经刊出配图新闻:《2003国家科技周全国巡展返京5位华人宇航员集体“亮相”》。消息题中标明的是“5位华人宇航员”,而导语中又称“展览中首次为观众详细介绍了5位华裔宇航员:杨立(应为‘利’)伟、王赣骏、张福林、焦立中、卢杰”,接着又引本次科技周组委会的一位负责人的话说:“这5位太空勇士是中国人的骄傲”。上述文字中,对“华人”、“华裔”和“中国人”的使用存在着概念方面的原则性错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档案》2004,(10):11-13
国际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从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种近程火箭开始,参加了多种航天型号的研制,先后担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3种地地火箭总设计师、长征2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等几种运载火箭总指挥,1992年起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伴随着工程11年的进展,我国不仅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大批成果,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忠实记录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进程,也是我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成果的体现,更是载人航天后续…  相似文献   

20.
“神五”发射时,独家挖掘“重庆造”为载人航天工程立下的汗马功劳;“神六”、“神七”时,在大漠航天城发回大量鲜活独家报道,贴身专访航天“大腕”,发射时近距离记录震撼瞬间——可以说,在载人航天工程的报道领域里,重庆晚报在本地媒体圈里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相比众多国内知名媒体也不逊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