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从1940年初到1941年春,我在重庆的这一年中,重庆和整个国民党地区的形势急剧恶化。对日本的抵抗有气无力。压迫和贪污之风加剧。内战的危险日增,从反动派的偶尔挑衅发展为全国性的威胁。甚至国民党政权的宣传官员也满腹牢骚。广播电台英语部的头头彭乐山,曾经当过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他以前毫无怨言地为国民党作宣传,现在却沮丧地对我说:“我厌倦了。1938年我们在电台广播新闻、进行宣传时,我们自己是相信的,并且受到鼓舞。那时我们工作起来,轻松愉快。现在,我们老觉得,我们是在胡说八道。”  相似文献   

2.
在江西南部的赣州专区,迪恩和我采访了时任专员的蒋经国。他是蒋介石的儿子,曾在苏联留学多年。在20世纪20年代末,他曾公开谴责他的父亲是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反动分子。现在,他同父亲和解了,但仍然谈论并实施某些城市改革,包括在他这个地区支持“工合”运动。不过,没有多久,他就像大多数其他国民党官僚一样,大肆逮捕“工合”运动人士和迫害共产党人。后来我才知道,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期间,小蒋和邓小平曾经是同学。由于他们是班上两个身材最小的人,所以点名的时候,他们俩总是并排站在最后。几十年以后,蒋经国当了台湾政权的“总统”,继承他曾宣布不承认的父亲蒋介石。  相似文献   

3.
1938年4月,我从充满乐观气氛的武汉去前线采访,目睹了自抗日战争开始以来中国正规军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使全国振奋,把高昂的情绪推向顶点。台儿庄位于江苏和山东两省交界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作战,而远在北方的共产党游击队则切断日军的交通线,拦阻敌人的增援,这是在统一战线中互相配合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在我生命的夕阳余辉里,有人也许会问:你对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是否悔?在历史为我设定的时空中,我觉得没有任何事情比我亲历并跻身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更好和更有意义。中国人民占全人类的五分之一,在整个世界的命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人民革命这一过程中,如同在一切其他过程中一样,有欢乐,有痛苦,也有曲折。但总的说来,它的道路是向上的,是对国家和国际的进步做出贡献的。”  相似文献   

5.
我在广州停留期间,具有高度原则性,受人尊敬而又风度高雅的宋庆龄两次来到广州。她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的遗孀。她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亲临广州,是有深刻意义的,因为她在中国近两个重要时期都曾在这个城市生活和工作过。一次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以后,继续努力保持革命的势头;另一次是准备进行1924—1927年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大革命。  相似文献   

6.
1968年,“文化大革命”进入所谓“清理阶级队伍”的阶段,无数人被抓起来,其中不少人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地遭此厄运,邱茉莉和我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爱泼斯坦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又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期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他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也就是说,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中国历史的,同时又将中国历史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加以考察。因此,他看问题的视点高,看得远,分析透彻。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根深蒂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人民之中,与他们共同度过悲伤与欢乐,挫折与胜利。在这里,他汲取了他的全部经验。在这里,他选择了中国国籍和选择中国作为永久居住地。在这里,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献身于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出乎预料,接待我的是一位清瘦的、个儿高高的、戴着眼镜的知识分子,穿着像学生那样的蓝色制服,年纪并不比一般大学毕业生大很多,能讲英语和俄语。还有一位军官,他长得颇为英俊,满脸笑容。两位都比我想象的要年轻和洒脱。这使我轻松自在多了,便无拘无束地谈了起来。他们是什么人呢:那位职人员自我介绍说是秦邦宪(亦名博古),他曾任西北苏维埃政府主席。那位军官是叶剑英,他曾任红军参谋长。  相似文献   

9.
让他们来吧——我记得当时我是这样想的。中华民族到底起来抵抗了。侵略将发现,他们来时容易,要脱身就难了,最后势必在失败中被赶出去——虽然时问可能不会太快。我这几位久经锻炼的同行一定也在这样想,不是出于年轻人的热情,而是出于他们长期以来不怕挫折,终获胜利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我们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打倒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及世界上所有的法西斯。为了这一共同目的,你们到这里来了。这里是中国的一个偏僻的角落,既荒凉,从历史上来讲又相对地落后,但在这里你们可以亲眼看到一种坚强的决心,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要肩并肩地共同打击日本。你们会亲眼看到我们在这里正在抵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11.
乌苏寻梦     
很久以前,成吉思汗的马队翻过天山,看见独山子一带漂着的汪汪黑水——石油,大声疾呼:“乌苏(黑水)!”后来,“乌苏”旁边有了村舍,又有了街市。解放以后,乌苏设县,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现更名为乌苏市。我18岁当兵参加修筑天山公路,13年后告别天山调入北京工作时,就是从乌苏上的汽车。那时,我们部队已经改称为“建字五六零部队”,师部设在乌苏。20多年后,我重返新疆工作,到武警乌苏森林大队检查工作,心中油然升起怀旧寻梦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逃出香港日本拘留营。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并同时进攻香港之前,我在香港的英国报纸《南华早报》工作,同时义务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从事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再返重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这时,中国已不再是单枪匹马地打日本,而是有了西方国家作为它的盟国。这本来应当可以提高中国战时首都的战斗士气,但蒋介石和他的亲信们借此却产生了依靠美国来打败日本的打算,保存自己的实力并囤积来自外国的武器,以便日后在内战中打共产党。  相似文献   

14.
黄羊圈散记     
六十年代末,吉林省因修筑洮儿河龙华吐水利工程,我有幸随浩浩荡荡的水利大军,来到洮南境内的大草原扎下营盘。扎营的地方叫黄羊圈,因这里曾是一种比鹿小的野生动物黄羊子群聚和生息的地方而得名。但我们却始终未见到过它的踪影,可见黄羊在这里群聚,早已成为过去。  相似文献   

15.
怀念狗     
残梦 《生态文化》2006,(5):23-23
狗通人性。这句话,恐怕没有人反对。我家的小狗极其通人性,这给我那在孤寂清贫生活里的父母及小妹点滴慰籍。我们兄妹四个有三个在外工作,惟有小妹在农村老家陪伴着年迈的父母。有一个极通人性的狗,整天不离他们前后,给他们的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我家的小狗是从狗市上买来的。  相似文献   

16.
进入边区不久,发生了两件事情,很实在地显示出国民党仍旧在我们身边。其代表人物是谢保樵和他的几个亲信。但在边区,他们虽然想按他们的意志行事,却未能如愿。谢一见到王震就对他说.记团所有成员都由他管理,不允许单独行动。谢还说,这次来访的外国记都是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蠢货,对中国一无所知,只想写一些有害中国统一的轰动性报道,  相似文献   

17.
从1994年6月至1998年7月,我在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整整工作了4年。4年间,经历了香港后过渡期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它回归祖国的历史性时刻,也感受了亚洲金融风波对年轻特区的最初冲击。回到总社工作后,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香港的变化,尤其是传媒业的变化。现写下以下文字,以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  相似文献   

18.
1951年的盛夏时节,正在筹备中的《中国建设》杂志编委会副主任陈翰笙和张彦一起,去北京前门火车站迎接爱泼斯坦和邱茉莉夫妇。他们是受宋庆龄之邀,从美国回中国参加杂志的创办工作的。当时,中美关系十分紧张,爱泼斯坦夫妇克服了重重阻力,绕道波兰等国,几经周折才回到中国。没想到,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爱泼斯坦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所热爱的中国,并成为一位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特别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19.
韩笙 《文化交流》2012,(4):59-63
1841年,英国人踏上了当时还是小渔村的香港。次年,熟识航海术的他们在这里开埠,开启了这座中国南方城市的传奇命运。170年过去了,历经风雨的香港,始终没有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各种条件的催生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最近我造访东方之珠,走过那里的三条街衢,感受独特的香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岁月匆匆,屈指算来,今已年过九十。俗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像我这把年纪,比诸“古稀”之人,确实老了许多。说来也怪,年纪大了,一些年轻时的经历,特别是儿时的一些事情,不断地浮现在眼前。于是,我也学着一些风云人物的做法,选些精彩片断,也写点“回忆录”,供人于茶余饭后一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