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研究生教育转型期这一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十一五"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培养工作的实践,从转型期内涵发展的微观层面,对近年来学校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举措与成效、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对新形势下如何转变观念,适应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创新性地提出了未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改革策略及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结合应用研究型硕士培养的特点,从开拓研究生国际学术视野、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六个一"培养工程、推进"三段式"课堂教学和实践培养相结合模式及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倡导全程化职业发展教育及全方位开展"激发—转化—实体"模式的创业教育等诸多方面,对构建多元化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徐静 《山东教育科研》2014,(17):F0002-F0002
当今社会各界对何为"研究生"还存在很多的认识误区,一般人只能单纯分辨出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的不同。其实,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早就迈开了改革步伐,不仅有传统意义上做学术的研究生,还设置了专业研究生,即应用型研究生。而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一书中,作者就专门针对此两种培养模式进行了重点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长周期"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入手,探讨基础研究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科学定位,并结合中国科大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对"长周期"、"贯通式"基础研究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进行探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能够为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重构和创新人才能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之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盛兵 《教育研究》2005,26(11):55-58
我国研究生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尤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为重要。以往的研究注重概念分析、总结模式类型、侧重借鉴国外、关注层次类型,但缺乏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依据的重视和研究;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方面,忽视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背景相近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状况; 尚未提出与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有效模式。今后的研究中,要注重划分依据研究,分层次探讨硕士生培养模式与博士生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仅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问题。而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其创新能力的高低为衡量标准。在"211工程"三期建设中,国家首次单列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件,是促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学位与研究生扩招政策评估与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生招生政策集中体现了国家关于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公共意志和行动,规定了研究生招生领域国家和公众对招生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和发展策略。1999年后,研究生教育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与政府的研究生扩招政策密不可分。笔者分析了扩招政策(1999-2003)对大学研究生教育不同层面上的巨大影响,既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超常规发展,也推动了研究生培养体制与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存是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文章以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我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目的在于建构我国高校两种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3C"整合理念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创新实验区课题。文章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创建"一体化"艺术实践教学模式和推行创新型实(见)习模式的"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体系来构建创新型的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甚至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山东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情况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目前对专业学位重要性、培养定位和政策落实等方面认识上的困惑,以及培养过程中“双师型”导师队伍、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等方面条件不足的困境。结合国家层面政策和山东大学的改革举措,提出推进综合性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是消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困惑,更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深入认识和探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不断优化教育管理理念。同时,为打破困境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认识层面的“应然”到具体实践的“实然”,综合性大学应扬长补短,以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多元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科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新要求和当前作物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河南农业大学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构、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形成了分别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两套各具特色、形式灵活、可持续优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作物学硕士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校所结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为"校所结合"联合培养研究生是赋予洪堡教育理念时代内涵的需要,是适应教育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借鉴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发展模式的需要,是促进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的需要。结合中国科技大学"校所结合"的典型案例,对大学与科研机构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21年10月29日,第五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盐城召开。会议以“面向新时代的教育”为主题,围绕新发展格局下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与模式改革、“破五唯”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生教育与就业等主题展开了讨论。与会专家认为,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推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建设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和保障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以达到促进研究生教育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是当前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培养模式、导师制度、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安徽工业大学近年来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改革创新举措,并结合学校定位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类培养的视角,阐述了新时代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探讨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存在的同质化问题。根据新要求,建议从创新招生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分类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扎实推进分类培养,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6.
博洛尼亚进程作为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国际化、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培训评估机制,以保障国际化沿着科学方向发展的趋势。西班牙作为接收留学生和送出学生最多的国家,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开展了促进师生流动、加强培训评估的积极探索,依托"伊拉斯谟"计划积极开展"欧洲硕士点"学位建设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进程;在保障机制方面探索了教师发展培训机制和教师发展评估认证机制。这种"外联内修"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作为我国重点培养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群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尤为重要。在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分析了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现状与问题症结,提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战略背景,围绕地理国情监测重要测绘地理信息战略,深入剖析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发展过程中测绘地理信息服务模式的新常态,探讨了"面向创新能力提升"的测绘工程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与科技创新能力机制,提出了新型创新型、复合型测绘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思路和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对于实施我国国家测绘发展战略,提升测绘工程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协同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引入“联盟”概念,从战略层面、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三方面出发,分析了校所研究生协同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组建战略联盟、优化发展模式、完善管理架构的提升路径;同时结合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实证案例对校所协同培养模式的优化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与科研院所协同培养工作的推进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创新基地的建设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产学研一体化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南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概况,分析了这一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探索基于"创新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助于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