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纲常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原则 ,它的实质是道德、伦理、政治的一体化。纲常产生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历史基础之上 ,它和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相适应的 ,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序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应与维护传统政治的纲常也得到了历代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并在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教举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中国传统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伦理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阴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法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推崇用封建的“礼法”来规范人伦关系,片面强调不平等的政治伦理教化功能,维护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血缘关系。总的来说,这种文化制约个体的自由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华民族温顺谦卑、平和柔弱性格的生成,在政治、伦理、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表现出阴柔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伦理法”是在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与儒家的道德观紧密相连的,独成一体的世界早期法律发展的基本形态之一。文章主要从整体和根本精神上探析中国传统法文化,认为:中国伦理法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个体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理论基础是儒家宗法伦理体系,政治基础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哲学基础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4.
论“孝”的政治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伦理的视角看,“孝”的缘起及其演变过程有着浓厚的政治伦理意蕴,“孝”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宗法政治中的精神本体地位,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的国家治理特色。在深入解读“孝”这一伦理范畴的基础上,我们应充分发掘和利用“孝”的伦理文化精华服务和谐社会的建物。  相似文献   

5.
宗法伦理对现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全面概括从夏商周三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法性与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大问题。研究政教关系问题,首先又必须抓住该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特色是什么呢?宗法性是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政治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特色。虽然三代与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有一些差别,但宗法性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教关系。因此,本文也紧紧地围绕着宗法性这一历史的特点,按照宗法社会自身发展的阶段,阐述中国政教关系的性质。从宗法社会结构产生、发展、消亡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我们将历史分成宗法宗族社会、宗法家族社会和公民社会几个阶段,在每个大的阶段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概括从夏商周三代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法性与政教关系的历史演进.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大问题.研究政教关系问题,首先又必须抓住该国家的政治文化特点.那么中国社会的历史特色是什么呢?宗法性是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政治异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特色.虽然三代与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有一些差别,但宗法性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教关系.因此,本文也紧紧地围绕着宗法性这一历史的特点,按照宗法社会自身发展的阶段,阐述中国政教关系的性质.从宗法社会结构产生、发展、消亡的角度观察中国社会,我们将历史分成宗法宗族社会、宗法家族社会和公民社会几个阶段,在每个大的阶段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个小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和谐追求、群体本位、等级伦理的精神特质。为了追求和谐,司法中“无讼”追求便成为其实践模式;家族本位和国家本位的群体伦理决定了“重刑轻民”和“家法族规”法律体系;“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宗法等级伦理则形成了“权利等差”的法律制度。只有深刻认识中国古代法律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才能客观公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审慎地移植西方法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创造出比较和谐的社会氛围,其中群众社团在构建延安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中政治性社团在构建延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明;经济性社团在夯实延安和谐社会的物质文明;文化性社团在营造延安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社会性社团在发展延安和谐社会的社会文明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一时期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在改革开放关键期如何减少、规避群体性社会冲突事件的发生,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日本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传统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已将成为一个"文化创造型国家"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方向。"传统与文化"教育被寄予了创建国际社会、日本社会、区域社会以及学校社会的重任。2008年修订的课程标准新增了有关传统与文化的课程内容。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传统与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展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传统与文化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内容组织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传统与文化"内容仅限于三年级有关区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单元与六年级的历史单元中,而且缺乏从传统文化在今天和未来的价值、传统文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这两个视角来组织,这将是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牧野笃 《教育科学》2012,28(1):75-82
当前的日本社会处于结构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使日本出现社会的流动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个别化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孤立化等,致使日本难以维持一直以国家为中心的单一社会,而向多元化、分散化的社会转变。伴随社会发展的这种趋势,并不要求国家从政策上提供生活保障,而是要立足人们生活的"当地",力求探索出通过居民自治来实现多元生活保障的有效方法。"当地"的人们需立足生活的"社区",在与他人的联系中,使自己不断成为行使权利的主体。在"社区"中促进这样的权利主体形成的是学习活动,而这正是当前日本政策所追求的。即探讨以"社区"为基础构成的新社会的存在方式,即"学习"的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空前的巨变,一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世界空前规模的城市化;二是中国正在经历空前的工业化和非农产业化;三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空前的市场化;四是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规模空前的流动社会;五是中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规模空前的消费社会;六是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个规模空前的开放的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15.
哈代在其作品《德伯家苔丝》中,以生动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美丽善良的社会底层的少女苔丝的形象。本文通过对苔丝在短暂生命历程中不断追求自由爱情和婚姻、并与冷酷的社会和腐朽的道德进行着不懈抗争以及不可避免地遭遇悲惨结局的分析,探讨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爱情的扼杀和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6.
The corollary of the concept of the ‘ivory tower’, as reflected in the writings of Plato and Newman amongst others, was, paradoxically, the vital importance of the university for wider society. Nevertheless from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the esteem in which a ‘liberal’ university education was held was diminished by rising expectations th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ould actively contribute to addressing broader socio-economic challenges through ‘knowledge-transfer’, education for employment, and community service. However while this linear conception of universities' ‘third mission’ eroded their ‘ivory tower’ status, the death knell of the ‘ivory tower’ rings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n higher education, which articulates a dialectical view of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university and wider society are synthesised in the ‘engaged university’. With its focus on reciprocal ‘knowledge-exchange’, the co-creation of knowledge through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ivic engagement, the ‘engaged university’ embraces the ‘other’ as intrinsic to its identity. Yet arguably the increasing instrumentalism and democrat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irrevocably eroding the academic freedom and institutional autonomy upon which universities' immeasurable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ultimately depends.  相似文献   

17.
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休谟、斯密、弗格森等苏格兰启蒙思想家接续了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凸显了市民社会先于国家的基础性地位与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汲取了孟德斯鸠有关国家对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政治洞见,充分肯定了在现代社会中政治权威与政治服从的重要性,克服了洛克式“社会先于国家”理念所潜在的政治边际化倾向,此外,与之后的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褒贬不同,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反复强调与申辩市民社会在伦理上是自足的,不需要国家的道德救济,相反视国家为不可缺少的恶,从而其思想理路又与黑格尔的“国家高于市民社会”迥异.  相似文献   

18.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微观要素主要有人力资本要素和社会资本要素。社会资本要素的运作契合了我国现实的人情社会,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探讨社会资本运作与大学生就业的逻辑关系显然有其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亲友、学校、社会三个主体,促进社会资本三元主体的有序运作、规避无序运作带来的高成本,对于大学生合理合情就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鬼魂迷信作为中国丧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与后者有着天然联系。鬼魂迷信在其诞生之初的原始社会带有纯粹的祖先崇拜及鬼神色彩,而到了奴隶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等级思想与伦理道德逐渐取代神秘因素成为中国丧葬文化的核心。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科学与理性的思想进一步冲击了鬼魂迷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丧葬文化中的地位,使后者不断边缘化,以致逐渐淡出人类历史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反过来也会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全社会都应关注和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