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届图书馆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图书馆建设》2007,(1):115-116,F0003
由图书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一届图书馆史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4日至18日在重庆召开,本文概括记述了本次会议的主要研讨内容和成果,包括图书馆史、图书史、图书馆历史人物研究,及会议讨论形成的图书馆史研究未来的走向等。  相似文献   

2.
由于史料留存的独特性、研究层次的基础性以及对图书馆实践的启发性,在图书馆史的研究中,图书馆机构史应当得到特别的重视。图书馆机构史的书写,应当遵循“内外兼顾,由外到内,自内而外”的基本原则。图书馆机构史的书写工作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强调留史意识的史料汇编,强调叙事意识的史事编撰,强调问题意识的机构史研究。它们在基本特点、主要形式和书写要点上虽各有不同,但都应从“图书馆学立场”出发,致力于“致用为上”的书写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图书史、图书馆史和图书馆学术史研究的发展,繁荣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拟于今年下半年于“山城”重庆,与第三军医大学图书馆联合举办“第一届图书馆史学术研讨会”。敬  相似文献   

4.
郑永田  陈劲 《图书馆》2012,(3):27-29,33
图书馆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图书馆的过去,而且有助于我们把握图书馆的现在和未来。历史意识的提高能够增强馆员的实践能力,提高馆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美国图书馆学界重视图书馆史研究,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史圆桌会议的诞生,表明图书馆史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在推动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发展、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繁荣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5.
受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图书馆学理论专业委员会和图书馆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委托,谨就中国图书馆学会2006年年会第一分会场的主题“面向大众的图书馆关怀”,向全体与会代表做一个简明扼要的阐述说明。  相似文献   

6.
历史分期问题是现当代图书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探讨一种“国史”与“图书馆史”融合的历史分期。图书馆史分期与“国史”分期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依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将现当代图书馆史划分为“六阶段”:11949—1956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创建与初步发展时期;21957—1965年,新中国图书馆事业曲折发展时期;31966—1976年,图书馆事业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破坏的非常时期;41977—1989年,我国图书馆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51990—1999年,图书馆向现代化转型时期;62000—2009年,图书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这一分期的创新性在于吸纳了“国史”分期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同时又从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以每一阶段图书馆的历史性进步作为图书馆史分期的依据。参考文献16。  相似文献   

7.
研究范式决定了历史书写,也决定了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文献为视角,探讨运用新的研究范式重新书写和整理图书馆史。传统“大历史观”范式下,清末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以思辨性的历史书写为主;二是精英书写;三是注重图书馆“宏观历史”的书写;四是主要关注学术流变、学人圈的交流和互动。而公众史学等新思潮注重社会史、微观史或者说“小历史”的研究。新的研究范式必然带来对档案、口述史、回忆录等史料的重视;新的研究范式将会有新的视野,并深化图书馆史的研究。图书馆史研究应将重点放在属下群体的研究,寻求从“草根阶层”而不是从“精英阶层”,从社会化的角度而不是从学术流变的角度,来梳理和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从而拓宽图书馆史研究的视野。表1。参考文献19。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肯定了《图书馆活动高潮与学术转型》的优点(选定领衔人物、著名图书馆、先进管理思想作为衡量图书馆活动高潮与活动中心的三个标准和要素;认为图书馆史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而图书馆学史的研究对象则是“图书馆学家及其著作”,对“要素说”做了客观的评价;对我国近代图书馆发生发展原因的分析也是比较中肯的)之后,指出其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编辑寄语     
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图书馆史研究是其中的一个支脉,包括地区性和专门性图书馆史研究及古代和近现代图书馆史研究等。上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图书馆史研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05年成立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史专业委员会,并于2006、2008年举办了相关主题的全国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历史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中的组成部分。自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图书馆则于1904年进入“近代”。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产生了二次高潮。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则是产生在第二次中国近代史研究高潮中。图书馆界在对近代图书馆史的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许多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与成果。  相似文献   

11.
文章所说的“宛委图书馆”是早在虞夏时代设立在绍兴宛委山上的一个远古“图书馆”,它距今至少已有4000余年。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述了夏禹在“宛委图书馆”中“案金简玉字”而终“得通水之理”的故事。这可以说是“文献资料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一条最早例证。尽管这座初具雏形的远古“图书馆”蒙着一层神话色彩,但它对图书馆史的研究仍然是有一定史料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统计1996~2005年中国学者对图书馆事业史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分析其内容重点,进而对此时间段内中国图书馆事业史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论述。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简称“福建省高校图工委”)的历史回顾,首先要追溯到1982年成立的“福建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简称“省高校图协”)”,是福建省高校图工委的前身。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史及图书馆事业史研究工作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要求。加强该项工作,须要领导重视、学会协调、科学规划和专人负责,结合贵州研究工作实际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谢欢 《图书馆建设》2015,(3):4-7,12
目前,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重心还是在民国图书馆史领域,对于现代图书馆史,特别是1949—1966年这十七年间的历史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1949年以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体现的核心思想是"自由主义",而1949年以后,"自由主义"逐渐被"苏联式的国家主义"所取代。从保存史料、探究历史演变规律的角度出发,学界应该重视图书馆史领域的"十七年史"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相似文献   

17.
运用接受美学视角,对近20年(1995—2014)台湾文献信息网所收录之98篇“诚品”学位论文,分别从效果史、阐释史,以及影响史三个方面,探讨台湾学界对诚品的相关研究。进而指出“诚品”形象构建的学术轨迹。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河南省图书馆百年》一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完备。该书以一本地方图书馆史的形式成书,必然将充实目前我国图书馆史研究的空白,促进整个图书馆史的研究,加强以省市等为重点的地方区域史的研究,同时为各省市图书馆史的研究提供参照。至于该书的不足之处,一是史论结合不够,二是忽视口述史料。总体而言,该书成绩凸显,必将对图书馆史事业的研究和发展都大有裨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研究地方图书馆史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9.
1925年,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代所长翁文灏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第一次报告中,提出“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至今81年了。80多年来,几代地质图书馆人以此为馆训,为图书馆建设默默无私地贡献,馆藏地学文献聚流成海。而地质图书馆的建馆年这一重要的历史起点,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稀少,已出版的地质学史和馆史著述中,或失之粗略,或史证不足。本文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爬梳史料,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