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备<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发现课文中有"尴尬"一词.这两个字笔画多很难写,如何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字的写法呢?我的目光久久定格在这两个字上.看了一会儿,我突然发现,"尴尬"两个字的外部结构是"尢"而不是"九".  相似文献   

2.
"诸"是不是合音词的况总共有三种:(一)"动词+诸",(二)"动词+诸+乎",(三)"动词+诸+名词(或词组).文章对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讨论,发现上述(一)、(二)两种情况的"诸"字都只相当于代词"之",由"诸"字煞尾时,"诸"字并不是"之乎"的合音.第(三)种情况的"诸"字,有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代词"之",认为"诸"字是"之于"的合音,是忽视了古代汉语中"于"字可用可不用的客观事实而误会的结果;"诸"字无称代作用时,只相当于介词"于".最后得出结论:"诸"没有合音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3.
葛力力 《职教论坛》2005,(35):28-29
"一字立骨"又称"一词立骨"或"一字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字(词)去连缀写作内容,营造文章结构,抒发作者情感等.  相似文献   

4.
"all"与"都"     
文章通过对"ALL"与"都"在词性、词义、语法功能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这两个词在互译时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这为我们更好的掌握这两个词的用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对于"都"字的用法使用有偏误的外国学生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5.
黄季刚"变易"观念主要指造字领域同词异字现象.它造成了字和词的重复,是字书字数越收越多的原因之一.根据各个字之间的形、音、义联系,黄季刚先生将其划分为四种."变易"的实质是"广异体",即从训诂学角度提出的异体字概念,指意义相同、语音不尽相同的记录同词的不同的字,这个概念反映出黄季刚先生对词的两个要素--音和义之间不平衡关系的认识.它打破了传统同词异字必须同音同义仅有形体不同的局限,为字词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阔了思路,也为当今古籍整理、各层次汉字汉语教学以及计算机文字处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钱惠英 《现代语文》2007,3(1):39-41
一、引言 "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朋友将获得罗西尼手表一块." 这是中央电视台《幸运52》节目主持人李咏每期节目必说的一句话,但有时带"朋友"一词,有时不带,说成"现场所有穿红(蓝/黄)色上衣的,将获得罗西尼表业提供的精美礼品一份.""穿红色上衣的"这个"的"字结构有两个功能,一是修饰中心语"朋友",作定语;二是直接指称"穿红色上衣的朋友",作主语.  相似文献   

7.
释"鲁"     
贺真真 《现代语文》2006,(12):108-108
《说文·(山)部》"鲁"字下曰:"钝词也.从(山),鮺省声."许将"鲁"释为形声字,以其本义为"钝词也".  相似文献   

8.
由左右两个"喜"构成的字(简称"双喜"字)或它的相关写法,通用字书中该不该收释,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双喜"字在《中华字海》(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中作了详细的注释:"双喜.多用于婚嫁等喜庆场合."该字书另外还收入简化的"双喜"字(左右的两个"吉"下各加"古"),并注明同"双喜"字.  相似文献   

9.
"兼词"是古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对于兼词,我们可以从词义和读音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词义上说,兼词的词义是两个词的词义的组合:从语音角度看,兼词基本是合音字,即其读音是由两个字的声韵调拼合而成。杨伯峻在《文言文法》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6年9月下旬刊刊登了牛世建《浅析有关"雪"的同族词》一文。作者开篇写道:"同族词过去称为同源字或者同源词,我们根据徐通锵先生的观点,称之为同族词。它指称语音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有亲属关系的一组词。"这句话,虽然表述有些模糊,但大体  相似文献   

11.
"去"是一个古今常用字(词).《说文》《说文解字注》《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中都提出"去"字本义是"离开",而任学良同志在《〈古代汉语·常用词〉订正》中提出:甲骨文中那么多"去"都是"往"的意思,"人相违"不是本义,而是"后起义".裘锡圭同志又在《说"去""今"》一文中提出,"去"的本义是"开口","去"字的"离"开义可能就是由"张开"义引申而来的.笔者在考究"去"字本义过程中发现"去"是个相当重要复杂的词.可以说,前人从各个角度对"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如王学奇(1999年)对"去"字的表空间、表时间、表行为的趋向或持续及用作语助词、介词等多种用法和义项作了系统的补释.  相似文献   

12.
申宣成(华东师范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 "品质"一词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出的思想、认识、品性等本质;二是指物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一文中,前后共三次出现"外人"一词,而课本对"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一词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可见,课本认为它与下面的两个"外人"同义.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外人"一词意思应与下文两个"外人"的意思有别,它的意思应为"渔人"没有见过的人,即异域之人."而下文的两个"外人"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相似文献   

15.
从构词与构形两个方面分析涿州话中后缀"儿"的语法功能。构词功能表现在"儿"可使不成词的语素成为可以自由运用的词、使甲类词变成乙类词、使词义发生变化、构成四字熟语等。构形功能表现在"儿"可加在各类词或熟语后边,表示一些附加的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16.
南昌普通话中的语气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话的"是"字念[J ],南昌普通话念[si],大致有两种功能:一种是动词,和普通话动词的"是"用法一致,如"渠(他)是北京人".另一种是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外地人来南昌,常常发现南昌人在讲话时常用上一个非动词的"是"字,即使在用普通话交流时,也会不时地冒出个"是"字来.例如:  相似文献   

17.
"吹寒""寒声"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词语。如宋姜夔《扬州慢》词:"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唐高适《燕歌行》诗:"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唐皎然《陇头水》诗之一:"陇头水欲望,陇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宋范仲淹《御街行》词:"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像这样一些词作中的"寒"字,  相似文献   

18.
田秋香 《成才之路》2022,(4):122-124
"一词多义"是语言学习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多意聚合的情景,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一大特征,在英语中纯粹的单义词很少,绝大多数词汇都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含义.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中的多义词对学生学好英语大有裨益,教师应重视"一词多义"的教学.文章从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现象入手,对英语...  相似文献   

19.
<社戏>(人教版初二册)中有句话:"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句中"蕴藻"一词,课本有注释:"蕴(yùn)藻,水草.""蕴"字在此为名词,义为"水草"无误,但笔者对此"蕴"字及注音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义、句法分析入手,结合大量语料对"果然"和"果不其然"进行了考察研究;同时探析了四字格"果不其然"的形成机制,力图以汉语本体研究为支撑,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这两个词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