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中西对比的方式,探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实观,指出中国画的写实是一种既具有真实性又有概括性的、移入了画家主观情感的写实,以表达事物内在的风神为中国画始终追求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相对于数学中的其他能力而言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的各要素及其关系组成的内在结构可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直线式串联的,各因素之间是固定的、层层递进的关系,另一种是立体的动态型的螺旋式并联结构,各因素之间是开放的、灵活的。研究这些内在结构为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进一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线条作为绘画中的一种因素,对于中国画来说极为重要,线条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诞生与"远"观念有着紧密的渊源和联系,从语义学、哲学、美学以及画学的角度逐渐展开,试图探究"远"观念影响下山水画的产生的内在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6.
宽宽的画属于长形画的一种类型。通常,幼儿绘画使用画纸的长宽比例都在“黄金分割”的范围。而所谓长形画,指画纸的长宽比例悬殊。在我们策划的幼儿绘画活动中,称长形画中的竖长者为“长长的画”,横长者为“宽宽的画”。运用这样画纸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一成不变的表现方式,打破幼儿思维的惯性。长形画,无论是竖长还是横长,画幅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其造型和构图,即内在结构。就造型和构图来看,形成长形画面有三种情况:其一,形象本身细长,如《躺着的小男孩》;其二,物体叠加呈高长或横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中的线是抽象化的主观语言,线的品格可以提高到超越现实的一种精神和意蕴表达.为了将中国画中的线的内涵和形式推向更高层次,人们应不被“形似”所囿,而应有意识地追求线性自身的主观表达因素,以线的抒情、写意、畅神来表达画家的审美思想和艺术境界,以提高中国画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试析“结构”在中国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张峻德(内蒙古师大美术系)“结构”在中国画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结构”我们应对它有更加广义的理解与认识,它应包括:结构造型、结构的夸张与变形、笔墨结构等诸多方面。对于“结构”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理解与掌握是...  相似文献   

9.
八、色彩 中国画的色彩,有其独立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画在古代称为"丹青",由此色彩在中国画中的地位可见一斑.但由于中国哲学、人文审美观念的影响,水墨画不断兴盛,色彩在中国画中尤其是意笔的中国画中,逐渐退居到了附属地位.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成为意笔花鸟画用色的特殊规律.而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和宗炳的"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国画在色彩运用上既重再现又重表现、以表现为主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意笔花鸟画的用色,不求物象的外在形似,不受客观自然的限制,而把用色的着眼点放在表现客观物象的内在神韵、表达主观意念的审美思想与意境的追求上.牡丹画作品的创作,用色规律亦如此.  相似文献   

10.
禅宗的审美意境是中国画意境追求的三大来源之一.禅宗兴起以前,中国画主要受儒家和道家的审美意境的影响.受儒家影响的中国画带有社会性、伦理性、政治性的特点;而道家传统中的中国画则追求纯自然主义的审美意境.禅宗得以广泛传播后,中国画的审美意境呈现出了哲理化、深沉化、个性化、情感化等特点,形成一种纯粹的审美意境.禅宗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画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对中国画的审美意境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考察禅宗对中国画意境的影响,可以影射出当今中国画面临西方画强烈冲击的困境之出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人画从边缘到主流的这种绘画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画的出现一开始就体现了是以牺牲了中国民间画工画和宫廷画传统绘画的写实性为代价的,并由此改变了中国绘画的演变之轨迹,没有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写实绘画。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绘画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顾绘画的本体,极力贬低绘画技法的作用,将文人们所说的'神'强调到了极端,由追求"逸笔"而导致笔墨的草率,使得中国绘画的最本体的东西———造型,从此走向衰微与没落,也使中国传统绘画从明、清逐渐走向末路。虽然清代的'四王'力图挽救此局面,打出了'复古'的旗帜,然而没有抓根本,最终中国传统写实绘画衰落。  相似文献   

12.
油画作为一个外来画种在中国被逐渐接收,并出现了油画民族化.将表现主义绘画、新表现主义和中国写意绘画在形式和精神上找到了自我的契合点,使自己的作品既具备油画的厚重和色彩表现力,同时又具有中国写意精神的表达方式.从而创作出个人风格突出的绘画,客观上形成了油画民族化中一种新的形式.本文就重点探讨油画民族化的一种当代形式,表现主义绘画与中国写意绘画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寓意性。它要求用简练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形态和神韵。通过写意画“写”的情感基础、写意画“意”的思维形态和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形成等三个方面,对中国画写意内核进行理论研究,企望厘清写意画精神的思维形态。  相似文献   

14.
宋代画家张择端深受院派画风的影响,其画作《清明上河图》综合工笔手法和意境创作,展现出农耕文明的繁华场面,《清明上河图》表现出风俗画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风俗画的重要代表,蕴涵着风俗画对美感的探索和生命对平衡静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画论是中国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中国画学是它的学科性称谓。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绘画理论,中国画论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实践性与学科性,是世界上其他民族难以企及的。它不仅是世界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绘画创作实践的基石。中国画论的自发性写作由来已久,而作为学科其自觉性的理论研究还是在明代以后。明清之际是中国画学研究的酝酿期,学科特征初显。20世纪上半叶诸多学者、画家的不懈探讨,无异使它的学科性质更加明朗,为我们今天的画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宝贵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工笔画的 "写意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宋元文人写意画勃兴前,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态.受传统美学、绘画理论的影响,传统工笔画也具有写意性的特征.本文试图从画论的先导、书法诗意的融入及意境的营造的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入手,分析和探讨传统工笔绘画"写意性"的特征,从而对中国绘画传统作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与文字的结合源远流长,并最终产生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中国画题款艺术。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解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画题款艺术日渐式微,虽然作为构成文人画完整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始终在画面里保有一席之地,但无论形式或内容都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求适应当代文化语境的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书法和绘画有着历史的渊源,并在发展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使二者在诗、书、画、印的结合方面、工具方面、视觉方面、笔法等方面有相通之处。本文仅从以上几个侧面,去认识书画相通的内在规律,使人们在学习书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9.
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在绘画题材、构图、透视、笔墨、色彩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迥异的表现方法中国传统山水画尚“意”,重视物象内在精神和作者主观情感的表现,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带有主观表现主义的特征;西方风景油画重“理”,以客观再现自然风案为目的.可称为自然的人化西方人通过对风景油画的描绘采实现对客观世界物理形式和谐的把握,在理想的视觉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国人通过山水画艺术来彰显自身的心理和谐.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油画风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虽然都是以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结果却是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性之所以产生,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绘画体系所接受的文化、哲学思想及审美趣味的不同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绘画与道家美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无论从绘画理论、审美思想还是具体创作的题材、品格、格调、画种及画家的发展史等方面,中国绘画均渗透着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