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一部图文并荗的宋代外交文献,通常认为其作者是徐兢;但实际作者当不止徐兢一人,部分内容曾有奉使同僚参与创作。另外,此书的创作动机是出于对《鸡林志》的批评和模仿,在绘画闻见时有只图其异、不图其陋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刘婷 《德州学院学报》2010,26(3):56-58,67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是徐兢随使高丽归国后写的一部奉使记,为研究宋丽关系的第一手资料.在运用这一史料的基础上,探讨徐兢生平、随使时间及<图经>的撰成时间等学界有分歧的相关问题.<宋史>无徐兢传主要是因为<宋史>撰修者并未真正见到附有张孝伯<行状>的完整版本<图经>.  相似文献   

3.
《老乞大》是高丽、朝鲜两朝人教习汉语用的教科书。全书主要以几个高丽商人在元朝的商业活动为线索,内容涉及元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关于元代服饰的情况记载颇多。本文将《老乞大》所记与中外史料相结合,以期能对元代的衣俗有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奉使图》是由清朝四次出使朝鲜的使臣阿克敦组织编绘的朝鲜实录图,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描绘古代中国使臣出使朝鲜的图录。为研究18世纪前期中朝间政治、外交关系、文化交流及朝鲜古代社会史提供了图文并茂的史料,同时,它还是一部优秀的书画艺术和诗歌文学作品,对清朝中后期的书画与诗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罗愿的《新安志》是在南北朝以后地记、图经,尤其北宋大中祥符《新图经》的基础上修撰而成的。它继承地记、图经的地理记载的传统,又逐渐超越地记、图经的局限,特别是增扩历史文化的内容,使地方志不断完善,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6.
《奉使录》是研究"土木之变"前后明代与蒙古关系的重要史料。明代李实曾两次出使瓦剌,回来后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奉使录》,描述自己的出使过程。但由于书中涉及很多英宗皇帝在外时的言行,故被限制传播。关于该书的书名说法各异,并且明代两个主要版本之间内容亦有差异,通过对比,可以了解到各版本的优劣。《奉使录》不仅详细记述了当时朝廷遣使迎接英宗回国的历史过程,且记载了作者在蒙古地区的大量见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4,(3):104-107
辽朝于统和十一年(993)八月发动对高丽的征伐,而不是统和十年(992)十二月,《辽史》本纪记载有误。辽对高丽的第一次征伐是辽宋争夺中国正统地位在对外政策上的延续。由于高丽人以汉族建立的政权为正统,不以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为正统,建国后积极发展与中原汉族政权的关系,奉其正朔,受其册封。辽朝为了取得高丽对其中国正统地位的承认,于993年发动了对高丽的第一次征伐,迫使高丽于994年奉辽正朔,行圣宗统和年号,并于996年接受辽朝册封。  相似文献   

8.
从《三国史记》初探新罗社会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罗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与高句丽、百济并立于半岛。其开国于公元前57年,亡国于公元935年,存续近千年。朝鲜高丽时期的著名文人金富轼在其著作《三国史记》中对新罗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从而使之成为研究新罗历史的重要材料。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国史记》关于新罗的记载,对新罗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发展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展现《三国史记》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三国史记》是金富轼奉高丽仁宗之命纂修的一部汉文史书,它是朝鲜的第一部纪传体正史,成书于公元1145年。在《三国史记》中关于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服饰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主要记载于杂志的色服中,但我们可以从《三国史记》的记载中发现新罗、百济、高句丽的服饰特点,了解其发展轨迹,从中看出中国服饰对于三韩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传世典籍对蜀地发达纺织业的记载与滇地出土器物对大型纺织场面的显示,大大增强了《西京杂记》所记司马相如以“合綦组”、“列锦绣”作比,晓谕盛览作赋之法的合理性与可信度。再加之《滇略》“大抵本图经旧文”、“引据有征”,以及《史记》曾有对司马相如作桥于孙水的记载,张叔至若水从司马相如受经之事也是大体可信的。由此,司马相如于汉文化对滇云地区浸染过程中是有桥接之力的。  相似文献   

11.
李陆史是韩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十分欣赏现代新诗创作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歌,并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徐志摩的诗歌近乎完美,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竭力模仿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风格,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形式的完美,而在内容上,克服了徐志摩诗歌的局限性,促进了韩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文章通过比较研究李陆史与徐志摩的诗歌,探讨了汉文化对韩国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步虚子》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支乐曲。它产生在中国三国时代,于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传入高丽,并在韩国保存至今;它也以不同形式生存在中国各地的道教音乐之中。究其起源,《步虚子》是一支从古代雅乐、方士琴歌、佛教呗赞转读、禹步、七盘舞等诸多事物中吸取艺术要素而形成的道教歌舞曲。它原来配合金丹道派的内修秘术,后经东晋葛巢甫整理,成为灵宝斋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朝,它吸收了叩齿、咽液、咒祝、存思真神等上清斋仪的内容。在唐代,它讲求音诵之美,重点表现缥缈仙举的道教意境。因此,《步虚子》的生命力是同它所代表的历史积累相关的。作为道教仪式音乐的精华,它不仅具备优秀的艺术品质,而且具备鲜明的仪式品质,这使它成为"唐乐"的代表,得到朝鲜仪式的接纳,因而长存。  相似文献   

13.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在航海史上的价值最早却是外国人发现的。古籍中有关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录值得发掘,应当从影响世界航海发展进程的高度对水密隔舱造船技术发明进行价值重估。水密隔舱海船开辟了人类远洋航海的新纪元。北宋后期奉使高丽的大型远洋船队开辟“放洋”航线,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建造采用水密隔舱技术的大型海船,保障航海安全。水下考古发掘出土的沉船,为中国传统的水密隔舱船体结构提供了有力的见证。传统的水密隔舱造船技术至今在福建沿海地区还保留着,是一项应当大力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许氏得姓于唐尧,许由为其始祖的地位不可否认。东汉中晚期汝南平 舆许氏大望族形成,许 之后具备了门阀世族资格。两晋南北朝时政 治失势,由一流门阀沦为二三流地位。汝南月旦评为许劭、许靖二从兄 弟主持。世人对其褒贬不一,但处于东汉末黑暗腐败的政治环境中,它 在扶正压邪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历代文人向往的舆论监督 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有关风水地理的古典文献,可以称为经典的有《青乌经》和《葬书》(即《锦囊经》),这两个文献最晚形成于唐代末期。在韩国,《葬书》之名常用为《锦囊经》。在《青乌经》和《葬书》中,风水地理方法论同时提到形势论、理气论、选择论。《葬书》是以《青乌经》为基础著述的。《青乌经》在朝鲜时代就受到重视。《青乌经》和《葬书》的主体内容为形势论。理气论的主要著作是清代的《地理五诀》。《青乌经》、《葬书》、《雪心赋》等文献重视风水地理的选择论。风水地理中有关阳宅的理论比阴宅理论更加丰富。《宅经》的整体内容以阴阳气的理论为背景,同时注重方位和形势。  相似文献   

17.
元初社会对宋末空谈性命、不务实政的风气,从教育方式、假道学的虚言惑众以及理学本身的缺陷等方面,进行批评和反省。以许衡、郝经、刘因为代表的学者,提倡践履笃实、务实用世的学风,强调返求六经、经史并重的治学路径。这些思想倾向推动了元代经世思潮的发展,符合元代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释苟     
本文主要研究《说文解字》一书中对于“苟”字的解释。“苟”是“敬”的初文。许慎说 :“苟” ,自急敕也。”“自”指“自我” ,“急”是时是不断 ,“敕”是谨慎小心之义  相似文献   

19.
徐訏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创作成就特别突出的作家,文章试图对徐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概括,使得读者对徐訏研究状况有一个整个认识,从而对徐訏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